首页 > 汕尾库 > 海丰县库 > 新闻报道

精准扶贫结硕果

深圳龙岗区对口帮扶海丰掠影

2021-06-07 18:24:09 来源:海丰县融媒体中心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深圳,先富不忘帮后富。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省委、省政府确定深圳市龙岗区帮扶海丰县25个贫困村,分布在赤坑、赤石、梅陇、城东、大湖、公平、黄羌、平东、陶河9个镇。

光阴荏苒,三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但对于深圳龙岗区的每一位在海丰开展扶贫“双到”工作的帮扶人员来说,每一个日子都是那么不一样。

三年来,他们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把爱撒在了海丰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与海丰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该区帮扶单位组成的25个帮扶小组,犹如春风雨露洒播在海丰的偏远地区之中。他们立足实际,倾情对接,精心组织,强化保障,扎实推动对口帮扶工作的落实。项目引进、共建园区、城市扩容提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等全面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年来,龙岗区帮扶海丰25个贫困村共筹集帮扶资金1.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亿元,平均每村达760万元。实施村帮扶项目480个,帮扶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6.8万元,比帮扶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加4.69万元;帮扶户项目17920个,帮扶后被帮扶户年人均收入达到8400元,比帮扶前增加6344元。

汗水流出来,赤心掏出来。一个个真实的数字,都是龙岗区每一位帮扶干部用心倾情铸就的结果。的确,每一个被他们帮扶过的村庄,通通旧貌换新颜,他们不但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更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党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加坚定了老百姓跟着党走的决心。可不是吗?让我们暂且到赤石镇的新城村、城东镇的梓里村、陶河镇的杨北村去走一走,听一听它们的过去,看一看它们的现在吧!

“实”字当头建新城

新城村位于赤石镇东部,据传始建于元、明时代,是个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面积1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47亩;辖6个村民小组,人口374户1468人,其中核定贫困户79户(含五保户28户)263人,占13.1%;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种植水稻、番薯、葛薯等农作物。村现有党支部1个,党员43人,村“两委”干部5人。

历史悠久的新城村,经济相当落后,属贫困村。南湾街道自2013年7月进驻该村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按照省、市、区总体部署,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梳理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制约新城村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并积极借助各种载体和资源一一加以解决,扎实推进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努力做到“为民、务实”,“真扶贫、扶真贫”,获得了朱小丹省长“小投入、见效大,做法务实,值得推广”的高度评价。

据南湾驻新城村扶贫专职人员刘欢雄介绍,街道扶贫小组刚进驻新城村开展扶贫“双到”工作,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为新城村“把脉”。没有自来水系统,村民“靠天喝水”;新城小学“六室一场”设施空白,面临停办危险;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工作视野跟不上发展需求;公共资源匮乏,缺少服务平台;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三空白”;人居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较为匮乏,这些是制约新城村整体发展的问题所在。

针对新城村贫困人口多,南湾街道先采取“输血救贫”策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当前家庭生活上面临的暂时困难,帮他们树立致富信心,先后筹集帮扶资金4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扶贫只是暂时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老百姓自己懂得如何勤劳致富。新城村主要经济收入为种植水稻、番薯、葛薯等农作物。南湾扶贫工作组进驻后,采取一手抓农业升级,一手抓产业造血的方式,帮助村民提高自身脱贫能力。此外,在街道的指导下,220亩洋坑葛薯基地、20亩新城蜜柚基地都相继建了起来,南湾为其提供各类补助18.6万元,湾城种养专业合作社建成了。按照“物业+产业+就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南湾还投入100万元帮助新城村入股深圳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以该产业园带动新城村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为村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业提供了新空间,为新城村集体经济每年至少增收5万元。

靠天喝水、卫生难保的问题一直影响着新城村村民的基本生活。对此,南湾街道动员辖区商会、企业和社区共捐款80多万元,发动新城村各村民小组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新建自来水塔2座,让435户村民全部喝上干净便捷的自来水。同时,街道还投资16万元对农田灌溉水渠进行整修改造,新建“三面光”水渠,解决了靠天保收的农业用水问题。

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样是他们所共同的,那就是居住环境恶劣、办公环境简陋甚至缺失。针对55户特困家庭住房存在低矮危旧问题,扶贫工作组采取补助、社会捐助和村民自助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启动危房改造工程。同时,筹集资金15万元,配套建成无公害厕所1个及垃圾池6座。针对村委办公环境极其简陋狭窄的问题,南湾街道筹集资金100万元新建了村民服务中心,设置了党团活动室、计生服务室、信访维稳室、关工委、民兵营、合作社、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功能服务室,并配套采购了17万元的办公电脑、打印机、空调、多媒体投影机等办公设备一批。先后投入资金25万元用于路灯改造、卫生整治等村容村貌建设。

以前,新城村妇女们的业余生活格调不高,不是睡觉就是打麻将,因此而滋生疾病的也不少见。针对这一情况,驻村工作组投入100万元打造了集历史文化、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为一体的村前公园广场,现在已投入使用。每天晚饭后,妇女们在这儿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则在一边玩耍,一片和谐热闹气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落后问题本来并不在扶贫小组的扶贫范围内,也不会给他们的扶贫业绩加分,但扶贫工作组并没有因此不管,而是把教育扶贫当做重中之重来抓。“设施空白,我们面临着停办的危险。”新城小学校长陈炳林说,得感谢南湾街道投入的80万元和街道一些企业的资助,先后建起了一个标准篮球场、一条水泥跑道、一座公共厕所,还有2间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全新电脑30台,孩子们可以上多媒体课了。新的运动器材让孩子们更喜欢上体育课,学校硬件配备得到提升,今年,新城小学顺利通过了广东省规范化学校达标验收,保障了105名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教育,解决外出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为寒门学子发放学费及生活补助,圆他们的大学梦。此外,应赤石镇政府要求,投入20万元用于赤石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工程建设。

南湾扶贫工作组进驻新城村后,在技术、智能、经济等方面给与了扶持与帮助。同时,思考如何发挥新城村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播种机”作用,注重发展经济组织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去年3月,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与南湾街道的大力协助下,新城村“两委”班子顺利通过换届选举,新一届村委班子不仅实现老、中、青搭配,且得票率达到九成,优化了村委组织结构。此外,通过组织村委干部到南岭村社区参观、到海丰电大学习等方式,开阔村干部发展视野、提升村干部的治理能力。

惠风和畅“暖”梓里

梓里村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镇东部,距离镇中心8公里,是城东镇较为偏远的一个落后村庄。全村土地面积共3.8平方公里,可耕地1800亩,有230户共1280人,其中贫困户30户150人。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水稻、番薯种植、家禽养殖,资源匮乏,2012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400元,集体收入每年不到2万元。村容村貌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本轮扶贫工作一开始,帮扶单位龙岗区委组织部即选派一名副科级干部进驻扶贫村开展日常工作。三年来共投入帮扶资金799.388万元,用于梓里村各项设施建设,实现全面扶贫。

驻村工作组从最基本的着手,首先是兴建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他们投入资金13.5万元,修建村民户户通水泥路工程,水泥硬底化面积7300平方米,实现全村所有农民房屋门前屋后水泥硬底化。

解决村民饮水难,既是扶贫工作组的工作举措,更是梓里村民多年来的强烈愿望。扶贫工作组投入扶贫资金53.22万元,修建自来水工程,让百姓喝上放心水。并投入115.21万元修建梓里村党群服务中心,其前后广场硬底化、晒谷场(篮球场)9128平方米,为他们配备村卫生室、电教中心、农民书屋和村委办公村民服务中心,同时对村前村后进行绿化,这样,梓里村多年以来的落后面貌便有了根本的改变。

扶贫扶在心坎上,乡亲冷暖记心头。贫困的村子,必有贫困的人。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扶贫工作组主要领导都走村入户向贫困户、老党员发放慰问品、慰问金等,为他们送去节日的温暖和党的关怀。三年来,累计发放花生油300桶、大米150袋,发放慰问金15万元。

为贫困户购买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帮扶单位投入26550元为贫困户人口购买了2014、2015、2016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部分贫困户农民购买了社会养老保险。确保全村贫困户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

开展义诊活动。2014年8月组织龙岗中心医院医护人员进村为村民义诊、2015年9月组织城东镇卫生院医生为村民义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有效地缓解了村民的看病难。

大力发展生产经营。集体经济方面,投入100万元建设深圳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既有效解决贫困户技能培训、就业和稳定脱贫问题,也确保每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贫困户方面,成立“海丰县群利计种养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发放化肥、种子及种养补贴。目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已实现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以上,全部实现脱贫。

一个个数字,是那样的简洁而具说服力,而其中工作组的同志们的艰辛自不待言,梓里村村干部翁生葵无不感概地说:“这些扶贫同志是真扶贫,扶真贫呀!”

如今的梓里村虽还谈不上发达,但过去贫困落后的面貌已不复存在而面貌焕然一新,有了质的飞跃,全村百姓和谐友爱,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新景象,实在是令村民暖心,挂驻干部欣慰。该村特困户翁老伯告诉我们说,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有点不相信这些扶贫干部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但这些年来对他们住在村里、干在村里的一切看在眼里,知在心头,他真希望他们能留下来。的确,这些年来,村里凡有好事,诸如过节演戏,都不忘叫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到家里一起去热闹,虽然这些同志从不去干扰村民的生活,但不知不觉中,村民早已把驻村工作组的同志当成了自家人。

精准扶贫“新”杨北

地处海丰县陶河镇东南部的杨北村也是较为典型的贫困村,该村总户数412户,人口1862人,其中贫困户74户,贫困人口317人,主要以种植水稻、竹笋为主,经济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龙岗区法院、国安银行对口帮扶以来,投入共计达320万元,中央、省级财政资金约80万元,行业扶持资金约340万元,社会捐助资金约10万元,各类帮扶资金投入累计达750万元以上,实施各类帮扶项目共计30个。

投入11.14万元用于“天兔”台风灾后重建;投入6万元用于灌溉渠的清理拓宽,机耕路与机耕桥的平整和修复;投入82.2万元完成2013、2014、2015年共50户危房改造;投入100万元入股深圳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确保村集体收入每年5万元以上,实现村集体脱贫。

帮扶单位三年投入约10万元对杨北村贫困户进行慰问;投入约15万元种养帮扶补贴金,确立以竹笋(水稻)种植为主导的产业经营模式,并为该村聘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到该村指导竹笋种植,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导主导产业发展;筹资30万元,总里程约1.5公里;帮扶单位筹资58万元建设杨北村委办公楼及围墙;投入10万元建设杨北村民休闲健身公园;投入1.9万元对70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013、2014、2015三年举行每年一次农业与非农技能就业培训;投入10万元资助两个自然村晒谷场铺设;投入25万元建设杨北村提水站;投入10万元购买健身运动器材资助杨北双山自然村;投入约130万元建设杨北村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投入约190万元建设杨北村宫仔水库……

通过对村基础设施的综合改造,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注重民生帮扶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速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脱贫的步伐,被县委、县政府评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连续两年在杨北村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

冬日,不管是到赤石的新城村,还是城东的梓里村,抑或是陶河的杨北村及其其他扶贫村去走一走、看一看,看到的是新农村的新面貌,听到的是对帮扶单位不尽的感激,确实感到了冬日的融融暖意。

“双到”帮扶不仅提升了民生基础和经济发展,也给各贫困村带来了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乡邻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文明新气象。面对天灾、疾病等困难与问题,干部率先发动、村民踊跃参与、乡贤积极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文明友爱、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蔚然成风。扶贫工作组不仅带来了新气象,更带来了新风气,确切地说,他们不但改变了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村民落后的思想。现在,很多被扶贫的村民,都想学一门技术致富奔康,这不能不说是扶贫启发的结果。

在龙岗区的帮助下,全县25个帮扶贫困村都像新城、梓里、杨北这样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急村民之所急,帮村民之所需,扶在村民的心坎上,暖在村民的心窝里。“他们来自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几年如一日,一心一意扑在扶贫工作上,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赤石镇老村干部洪木才的话可谓说出了海丰人民的心声。


作者:吴小冰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