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前,海丰县大湖镇新置村还是一个人均年纯收入不足4000元、贫困发生率达到16.8%的边远小村。村内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村里成了普遍现象,大量田地撂荒,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加之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低,温饱问题解决后,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门路,整村未来发展前景十分不理想。
为彻底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的现状,该村党组织深入学习海丰县新山、坡平村“三个示范”建设先进经验,结合本村实际,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在多次召开支委会议、“两委”会议、党员大会和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充分征询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前提下,制定了强化土地流转工作细则,即全村以发展花生、甜心番薯种植业为主业,以“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取暖”模式,开启了为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的工作思路。
大湖镇驻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入股新置振荣专业种养合作社,将过去有农户自己耕种或撂荒的零散土地集中起来,把群众与集体用利益链牢牢“捆绑”在一起。2019年,该合作社共流转种植土地320多亩,发展花生种植80亩、甜心番薯种植240亩。在利益联结方面,申请大湖镇扶贫产业资金130万元,用于合作社前期土地平整、硬件配套等工作,吸引鼓励全村282户村民入股合作社,采取资产收益的模式,每年收取6%的固定收益分红7.8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增收。谈到这一革新性的思路转变,村支部书记施振雄说,固有的传统耕作模式束缚了产业的发展,为此村“两委”决定以土地流制的模式打破这一“藩篱”。土地流转好了,如何经营和下来的销售方式摆上了新置村党支部工作日程,商议过程中,部分干部群众提出让种植户承包经营,党组织经商议认为,发包承包经营虽然能使集体经济收入较为稳定,但收入固化,没有盈利收入,无法使集体经济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此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充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聘请专业种植技术公司,以技术参股的方式,提高技术公司的积极性,争取集体经济发展利益最大化。在解决销售市场的问题上,新置党支部充分发挥扶贫产业品牌效应,多次在该县举行的农产品销售会上进行展销,取得良好效果。2019年-2020年初,合作社种植花生及番薯,由于旱情及疫情缘故,收益较低,但也达到了20万元。“合作社+种植户”抱团种植模式,为产业扶贫开启了一条绿色通道。通过合作社搭建的平台,种植户在设施、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有了牢靠的“后盾”,彻底解决了种植户在产、销过程中不会种、不善管、不懂销等难题,凸现了产品种得好、销得出、效益佳的良好效应。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新置专业种养合作社运行平稳向好,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12万多元,同时常年可增加就业岗位40个,极大地激活了村集体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今年4月,在合作社的积极带动和党组织的带领下,整村撂荒的200多亩土地以每亩800-1000元被承包,撂荒的土地得以耕种,村民得以增收,仅承包收益就达18万左右。“我村将重点发展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于2020年形成800亩标准化产业规模,打造辐射全镇农业产业的示范基地。同时党支部在稳定农业生产基础上,计划进一步发挥地域优势,延伸农业深加工产业链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在问及未来如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时,村党支部的干部们信心满满,勾勒了一张清晰、明确且令人憧憬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