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是农业的基础产业,科学种粮增产增收是帮助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工作。龙岗区在海丰县积极推广袁隆平水稻种植项目,2016年至2019年累积推广种植7季共44963亩水稻,每亩增收约500元,累计辐射带动贫困户2602户、贫困人口9621人。
“海丰大部分贫困村群众过去一直种传统水稻品种,产量较低,经济收益偏低。”龙岗区卫生健康局扶贫干部、驻新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缪国文介绍,海丰县经常有大大小小的台风,引进的袁隆平水稻抗倒伏性强,也具抗病虫害、米质优于常规稻的特点,可以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60岁的新山村村民吕水木一直靠种田为生,他家3个孩子分别读大学、高中和初中,2016年因学致贫。纳入扶贫后,根据政策,孩子们学费免了,还得到生活补贴,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种上优质的袁隆平水稻,收成也提高不少。“这个水稻好,五六级台风都不会倒,产量也高。” 吕水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的水稻一亩产800斤,现在的袁隆平稻最低能产1200斤。家里种10亩,一年能产12000斤,加上他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就业,家庭收入能有3万元左右。村里鼓励多种粮食,种的越多奖励越多,2019年他还拿到8000元的额外奖补。
鼓励种粮的同时,龙岗区还探索光伏产业扶贫路,以“产业+农户”的方式努力把“天上的资源转化为地上的财富”。第一个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位于海丰县陶河镇下边村,2018年1月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为下边村贫困户带来约10万元收益。
龙岗区人力资源局扶贫干部、驻下边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李角麟介绍说,截至今年6月,该项目累计发电26.569万度,2期收益111807.95元,为每户贫困户发放收益分红1500元,提供公益岗位10人次。“这个项目总投入111万元,利用老村委会和老学校楼顶等闲置资源建设,绿色环保无污染,具有一次性投资、多年收益的特点。”李角麟介绍说,项目预计可维持25年,平时除了清扫表面等日常维护,无需太多工作和投入,是一项有益的扶贫创新探索。今年疫情期间项目实现分红,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降低了因疫情返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