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山大学百年历史的又一重要时刻!6月12日,中大深圳校区全面启动建设,重点布局医科和新工科学院,奠定未来百年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至此,中大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扎根办学、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开创广东新局面,大学要发挥更大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大不能满足“岭南第一”,要加快走到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中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广东需求。
三个校区共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5年11月,深圳与中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深圳校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深圳校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重点布局8个医科和新工科学院,构建完整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可容纳2万名学生。
至此,中大在广州、珠海、深圳3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增长极核心城市办学,形成“三校区五校园”扎根办学、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根据规划,未来3年,广州校区“挖潜力”,投入近60亿元新建9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珠海校区“提增量”,围绕一流滨海校区的目标和深海深空深地学科发展需要,投资逾75亿元新建20多个单体项目;深圳校区“管未来”,投入100多亿元建设一流的大学校区,完成一期129万平方米校舍建设,奠定未来学校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战略基础。
“三地三个校区就像3个支点,共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罗俊表示,每个校区、每个校园都是中大的主体校园,都将打造成为中国特色、中大风格、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区,各个校区形成不同的学科特色,共同支撑中山大学建设一流大学、实现永续发展。
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不久前,嫦娥四号“鹊桥”号中继卫星携带了中大天琴引力物理研究中心研制的激光角反射器升空,计划明年初进行人类首次超过地月距离的激光测距实验。“这是中大牵头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的实操第一步。它的实施将使我国占领引力波探测与空间精密测量领域的学术研究制高点。”该中心教授叶贤基说。
中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文理医科优势发展,目前工科是明显“短板”。近年来中大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大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发展理念,推动文理医工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重大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中大科研实力快速提升,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大校长助理、科学研究院院长邰忠智表示,近3年来中大“硬实力”大幅提升,投入16亿元开展“三大建设”,支持51个平台166个团队。科研经费从10亿元规模增长到2017年的29亿元,今年希望突破35亿元。
“三个首先想到”服务国家战略和广东需要
1个月前,中山大学苏薇薇教授团队研发的红珠胶囊与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对接,以2000万元的价格实施科研成果转化。这是中大建校以来金额最大的单个专利转让项目。“团队坚持创新与社会服务‘两条腿走路’,18年来无偿帮助6000多家农户和企业,用科研力量‘复活’岭南传统道地药材,助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苏薇薇说。
近年来,中大出台了《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规定》《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规定将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70%奖励给科研团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中大每年自筹经费1000万元,对有产业化前景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重点项目的成果进行培育,“扶上马送一程”。
“中大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努力追求达到‘国内外学生择校时首先想到、国家谋划推进重大战略时首先想到、全球学术界前沿讨论时首先想到’的最高标准。”罗俊表示,中大做好服务和支撑,就是要瞄准“三个首先想到”目标,为广东输出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技术研究成果、高水平研发机构。
■访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加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今年“双一流”建设加速推进,国内高校竞争白热化。中大如何加速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更好服务大湾区建设、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新目标?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
南方日报:您多次提醒中大和师生不能满足于“岭南第一”,为何如此充满忧患意识?
罗俊:中大的发展就是要和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决定了我们的忧患意识:要紧跟国家前进步伐,国家要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大现在距离国家和广东的需要还有差距。因此,中大要加快发展步伐,走到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中去,走到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中去。
南方日报:经过3年的改革发展,中大在哪些方面打下坚实基础,还要突破哪些发展的关键瓶颈?
罗俊:我曾经讲过,中大建设一流大学要突破4个“天花板”:生均教育资源不足、工科发展短板明显、研究资源投入不足、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经过3年的改革发展,我们有了显著进步:
生均教育资源方面,3年新引进各类人才近3500人,有效降低生师比,增加了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工科短板方面,在深圳校区着重布局新兴工科,在珠海校区围绕大海洋布局工科等,工科发展新格局已经显现出来;研究资源投入方面,“3大建设”卓有成效,科研经费从10亿元规模增长到2017年的29亿元,今年希望突破35亿元;人才培养方面,超过55%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硕士招生计划增加了1550名,博士增加了451名,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南方日报: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新一轮“冲补强”工作中,学校有怎样的新思路和新计划?
罗俊:中大加快“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就是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本世纪中叶,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在加快“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稳中求进是总基调,先决性的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强化党在办学治校中的全面领导作用,维护校园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首要任务。
今后3年,我们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和统领,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可比办学指标实现“再倍增”,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实现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目标。
数读中大
3年来,中山大学办学的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在ESI、QS、THE、ARWU、USNews等国际公认的大学评价体系中,学校综合实力排位稳居国内高校第8位,并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位列国内高校第8位。
2017年学校总体办学经费近80亿元,较2014年增长39.5%,从2014年的10亿元规模突破到2017年的29亿元。科研项目增长迅速,国家自然项目立项跃居全国高校第2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跃居全国高校第1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居于全国高校第4位。
1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1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学科整体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