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该如何写?

汕头市政协发布调研报告,探寻“汕头特色”振兴新路

2018-06-21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在日前汕头市委召开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协商会上,汕头市委书记方利旭指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成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赋予汕头重大任务的关键一环。要牢记使命、迎头赶上,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短板,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再创特区新辉煌。

  汕头的涉农社区占比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目前,汕头农村仍面临着一产占比不高、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强等问题。

  因而,汕头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新一轮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计划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走出具有汕头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去年以来,汕头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汕头市委更是给每个示范村补贴500万元,以此充分调动起基层农村积极性。

  汕头应如何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谋划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近日,汕头市政协专题调研小组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南方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认清短板才能“对症下药”

  今年汕头市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安排的第一场履职重头戏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题调研。而该调研报告也已经在日前召开的乡村振兴协商会上正式发布。

  调研报告分析指出汕头市农村农业目前存在一定的短板。例如汕头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匮乏,制约农村发展。此外,一组数据也显示汕头的农业产业不强:2017年汕头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0.53亿元,仅占全市生产总值5%。而农业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就难以转化成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些村镇存在村容村貌较差的情况,村居环境堪忧,农村人居环境差是汕头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补齐的短板,例如非中心城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汕头市政协调研组认为,“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松散,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突出等都需要得到关注。”

  根据调研报告,像汕头市濠江珠浦、金平沙浦村等属于城郊型农村,潮南红场、雷岭等属于山区型农村,海门镇和南澳山顶渔村等属于纯渔型农村,潮阳区金灶镇等属于纯农型农村,澄海区莲华镇等属于生态旅游型农村,而像陈厝合、外充公等属于城中村型农村。每一个类型的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必须分清楚各种农村的形态才能充分“对症下药”。

  因而,此次汕头市政协调研小组成员分别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产业链、盘活土地资源、生活污水处理、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乡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医疗健康、乡村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治理机制、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探寻汕头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鼓励农村培育新产业

  新业态

  正如汕头市委书记方利旭在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上提到的,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依靠经济实力,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要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农业、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通过信息化技术,打造农业品牌,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此,汕头市政协委员建议,要抓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村产业各个环节,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同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要通过市场导向,鼓励农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农村电商等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

  6月19日上午,南澳县第一家农村电商驿站在南澳县云澳镇中柱村正式开业。农村电商驿站便是汕头市乡村振兴、扶贫济困的一个特色载体,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的一个有力举措。

  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在农村建设运营农村电商驿站,可以实现城区和农村商品的相互流通,一方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成为乡村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政府、银行利用农村电商驿站这一平台将相关服务下沉到农村村居,可更便捷有效地服务当地农民。

  近日,“汕头市农村电商培训”也红红火火地开展了。南澳县后宅镇农业办公室副主任陈如君接受过农业电商培训,感触颇深。在接受公开采访时其表示,南澳是广东唯一海岛县,对新鲜事物的接触远不如城镇。“我们时常听到电商,但就是不清楚该如何操作。”陈如君说,此次培训让她更加了解农村电商,在她看来,南澳有诸如紫菜、苦瓜、金薯、鱿鱼等农特产品,应该更好依托网上销售农特产品平台,以此促进乡村振兴。

  纯农乡村应注重打造

  农产品特色品牌

  近日,记者来到汕头市金灶镇。桥陈村是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的一个纯农革命老区村,如今该村成为推行“党支部+产业基地+科研所+互联网+贫困户”模式的先行点,今年更是成为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试点之一。

  汕头市政协委员建议,汕头市金灶镇要立足其已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特色品种,努力打造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中型蔬菜基地建设,加快效益农业发展步伐。

  就记者目前实地走访来看,当地正在打造的农产品品牌和乡村旅游品牌等较为符合政协委员建议的方向。

  6月的雨后,在桥陈村水稻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旁,记者看到,满眼绿色盈盈的水稻在风中轻轻摇曳,雨后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再往村子的另一边村道走去,村民正在养鸡场里收鸡蛋。

  “养鸡场主要提供给贫困户进行养殖,产出的鸡蛋作为当地农产品特产进行包装,设立‘汕金桥’品牌,提升鸡蛋的产品附加值。目前,村里已经形成一批党员致富带富示范基地,党支部引领方向、党员带动致富、贫困户广泛参与也成为村里的新风貌。”桥陈村书记陈瑞雄说。

  除了金灶镇,针对莲华镇等生态旅游型农村,汕头市政协委员则建议,要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级4A乡村旅游景区的优势和良好的生态文化资源基础。要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当地拥有的山、海、史、庙等独特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产业,推动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紧扣当地特色文化打出“乡情牌”

  濠江区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建筑之乡”称号,成为粤东首个、全省第2个获此殊荣的地区。为进一步彰显濠江“中国建筑之乡”金字招牌优势,促进全区建筑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濠江区谋划建设占地200亩的“中国建筑之乡·濠江建筑创新产业城”,力争今年底前动工,同时研究出台扶持建筑业发展等相关配套政策。

  近期,濠江区计划在建筑行业聚集发展程度较高的礐石街道珠浦社区,选址启动“中国建筑之乡·濠江建筑创新产业城”项目建设。项目占地约200亩,规划建设集建筑业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建筑业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论坛、培训基地、信息高端化绿色建材专业市场和建筑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建筑产业园区,打造粤东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性最高、市场竞争力最强的建筑创新产业城,建设濠江“中国建筑之乡”广东新地标。

  而这也是汕头市选准当地产业特色,依托产业发展乡村的一个模式。

  此外,汕头市政协委员也建议,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灵魂,不能丢掉文化。例如汕头市仅有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已编制保护专项规划,其余18个省、市级传统村均未编制保护专项规划,而且汕头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中至今仍未将乡村历史建筑纳入其中。一些古迹遗迹、村落村寨已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遭到破坏。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加强文化保护,以留住乡情。

  在留住乡村文化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当属地处汕头最北端的村落——龙湖区鸥汀街道旦家园社区。作为一个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旦家园”的“旦家”(疍家)一词,就是历史上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社区在保留历史文化、保留绿水青山、保留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在打造村居形象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将“旦家文化”、水文化融入其中,用潮汕特色文脉来包装、美化村落。

  彻底整治让村容村貌

  焕然一新

  记者在多个乡村社区走访发现,近几年来,农村村道的变化是比较大的,通过村道硬底化工程,加快环保设施的建设等,大部分乡村社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樟林古港,这片位于韩江下游出海口的弹丸之地,曾是明清时期赫赫有名的粤东第一大港,有着红头船故乡之称。然而,历经两个世纪的变迁,樟林古港繁华不再。古港河作为古港的入海河道,也见证了由盛转衰的变迁。随着古港的衰落,古港河由往来运输的“生命线”变为垃圾废土的“堆放池”,甚至最夸张的时候,十来米宽的河道因为堆填与淤塞可举足而过。当地政府对此也曾经进行了多次整治,但均收效甚微。

  在去年举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之前,东里镇突出工作重点,强力推进樟林古港周边违章搭建物拆除行动,对古港河清淤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东里镇已启动古港河两侧截污管网建设,给古港河上了一道“沿河截污”贴身防线,而且古港河上还将铺设长约2公里、宽3至7米的沿古港河滨水步道,打造更好的景观层次。

  对于乡村一直存在的村容村貌的问题,汕头市政协建议,加快非中心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特别是要攻坚克难推进两潮地区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区(县)、镇(街道)的建成面积、居住人口等各方面因素,需要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对于污水处理厂辐射范围以外和无法纳入污水处理管网的偏远镇(街道)、村(社区),应尽快建设简易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将辖区内的生活污水处理好。

  ■链接

  走好汕头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汕头市政协提出十方面建议

  汕头市政协专题调研报告指出,乡村振兴事关汕头全面建成小康。乡村发展一直是汕头发展大局中的一大短板,这是汕头的基本市情。要充分认识自我,找到提升自我的着力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为汕头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条件。

  第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包括:以全域特区思维谋划乡村振兴战略;制订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做好“四级规划”衔接融合;加强对乡村规划的服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二,实施分类指导,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包括:根据不同乡村形态类型强化分类指导;打造我市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总结推广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典型。

  第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包括:学习贵州“三变”改革经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结推广濠江珠浦社区经验做法;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包括:加快农村乡道村道建设进程;完善农村水利体系建设;健全乡村信息化网络布局;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均衡发展。

  第五,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包括:开展“三清三拆”专项督查;加快非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工作。

  第六,压实扶贫攻坚责任,确保精准扶贫任务如期完成。包括:明确四级扶贫职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科学制定示范村创建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统筹扶贫项目安排。

  第七,完善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选好农村基层带头人。包括:选好配强镇(街道)领导班子;健全基层组织带头人培养选拔机制;完善基层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基层干部激励机制。

  第八,探索协商式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包括:搭建协商平台,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供给与村民需求接轨;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

  第九,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包括:加快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涉农资金扶持保障政策;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完善资本下乡助农政策;是出台农民公寓建设相关政策;出台涉农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政策。

  第十,广泛汇聚社会正能量,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包括: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乡贤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作者:沈丛升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