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深圳南山,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创业投资大厦等7大核心园区拔地而起,3000多万平方米的深圳湾园区,全球创客纷至沓来,超过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正陆续进驻,年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
“我们的村集体经济要从过去‘种房子’,转为‘种高科技企业’。”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说。在深圳南岭村,由旧厂房改造升级的创意小镇正加快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广东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的城市,深圳正率先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有力保障。
对标全球推出“营商环境20条”,100项“不见面审批”服务,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到不超90天……深圳正拿出特区新担当、新使命和新作为,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擦亮深圳经济特区“金字招牌”。
集聚动能▶▷
深圳式“特区发展”成“全球典范”
深圳南山深圳湾,数十栋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1000家创新型企业扎根于此。2015年搬到这里的优克联公司,在2年多里,从100人扩张到800人。“我们研发的产品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2亿人在使用,2017年的营业收入5.2亿元。”公司联合创始人况忠琪说。
“小体量、大产能、高动能”的高新科技企业在这里大量汇集,带来人才、资本、技术、平台等高端要素的集聚。优克联的深圳“邻居”有三星等世界500强,有联发科、微众银行等近百家行业领军企业,有路畅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还有国泰君安、澳银资本等近百家顶级金融机构。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如果只靠房租、没有创新发展,不仅跟不上时代,还有可能拖转型升级的后腿。”几年前,张育彪下定决心进入创投行业,他认为:“这是深圳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尝试。希望有一天能带领村民一起敲钟上市。”
如今,在南岭村1983创意小镇,康体生命占据了二楼的大半层。这家南岭基金投资引进的“黑科技”企业,以驼类动物中发现的“驼类单域抗体”为项目研发核心点,入驻仅8个月就成功研发出首款国产GFP抗体,不到1年已经投向市场实现营收。
从深圳湾的“园区集群”到南岭村的创新转型,是深圳向创新要动力、向高质量发展要未来的生动注脚。
“深圳被称为世界创新和发明的‘皇冠上的明珠’。”英国《经济学家》曾发文称,在全世界大约4300个经济特区中,深圳无疑是最成功的。
深圳的土地面积仅为1997平方公里,在这片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创造出2.24万亿元的GDP、39年内GDP年均增速23%的奇迹。深圳发展成为“全球典范”的背后,正是深圳通过制度变革不断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
“对标国际一流,一句话就是一个政策,一项改革”
3月19日,深圳前海管理局官方网站挂出一则公告,宣布即日起对在深圳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这项政策将惠及聚集在前海工作的8000多名境外人才,越来越多的便利措施将进一步推动人才互通。”前海管理局组织人事处副处长杨珊说。
新华社日前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指数显示,深圳在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中排名第一。但与全球竞争格局比较好的区域相比,深圳自感仍有差距。今年2月,深圳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下称“营商环境20条”),提出对标全球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20条’是在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下,对深圳营商环境进行的系统谋划、设计和改革,旨在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全文中有的一句话就是一个政策,一项任务,就是一项改革,含金量非常高。”吴思康说,“营商环境20条”全文约6000字,从贸易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才发展环境、政务环境、绿色发展环境和法治环境等6方面,提出了20大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标国际一流城市,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有些方面甚至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圳还制定实施“英鹏计划”“孔雀计划”,优化重构人才政策,对以往的政策进行全面创新,特别是针对国际人才推出系列政策。
以全球视野、创新机制汇聚天下英才,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12人,累计29人;新增国内高层次人才730人,累计6979人;新确认“孔雀计划”人才958人,累计2954人;新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8万人,累计近10万人。
去年底,空中客车选择将全球第二家创新中心落地深圳。空客CTO保罗·艾瑞蒙科说:“空客在深圳设立创新中心,最希望能吸引深圳高端人才,同时利用深圳具有活力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生态系统,帮助企业发展。”
“人才选择城市是一个‘用脚投票’的博弈和选择过程。”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说,除了尊重市场外,政府的主动作为也必不可缺,而深圳打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人才、科技创新的环境。
机制支撑▶▷
100个“不见面审批”,政务服务“不打烊”
“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办理完成,总审批时间从以前的267天压缩到不超过90天!”7月10日,深圳最新发布的《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管理规定》《深圳市社会投资建设项目报建登记实施办法》中,提出“深圳90”改革目标。
工程审批压缩到90天,政务服务力争“零跑腿”。不用跑政府窗口,就能拿到上万元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拿出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开办一家公司,6月28日,深圳市政府发布首批100个“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商事登记、港澳通行证、应届毕业生接收等百个政府服务事项全部在列。
针对这些流程相对简单的事项,深圳市政府推出“秒批”“自助”服务。例如应届毕业生落户实行全流程网上办理、系统自动审批,毕业后即可直接来深办理落户。福田区与深圳市政务办合作建设可自助收取材料的自助服务平台,覆盖全区22个部门474项,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
从“深圳90”目标,到“零跑动、不见面”审批是深圳改革生动注脚,政务服务之变正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有力保障。
深圳推进加快“放管服”“强区放权”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研评审制度、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为市场解禁,给企业松绑,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进一步释放社会生产力。
聚焦市场准入前端持续发力,一系列开办企业便利化改革举措,激发投资创业热情和市场主体活力。五年来,深圳新增各类创新载体1100多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00多家,分别相当于之前30多年总量的1.5倍和3倍左右;截至今年3月底,深圳商事主体达314万户,居全国城市首位。
深圳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力争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
■延伸
专家建议:
深圳应对标
国际一流湾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资深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深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全球化视角下,从新的起点出发,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未来是什么样,这需要深圳重新审视和深入广泛讨论。”
深圳如何借鉴全球经验?张燕生认为,可以对标国际一流湾区,比如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体系,要全面研究以现代制造著称的东京湾区,包括制造业水平,以及支撑东京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诸多因素;探索科技创新,要对标以现代科技创新著称的旧金山湾区,研究支撑旧金山湾区现代科技创新的环境、要素等;发展现代金融,深圳应对标以现代金融著称的纽约湾区;推进深圳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可以对标香港;文化创意方面则可以对标欧洲。
“以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和发展质量。”张燕生举例说,香港机场货运效率世界第一,香港地铁综合效率世界第一,香港的经济自由度24年连续世界第一,营商环境世界第五,投资环境友好高效。着力营造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将为深圳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效率和竞争力基础。
“五个平台和样本的对标,可以助力深圳寻找差距,找到深圳下一步努力方向和路径,形成现代化新征程的新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措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无疑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张燕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