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武汉雷神山医院休舱!”15日10时许,雷神山医院运行保障指挥部指挥长梁鸣在休舱仪式现场大声宣告。
一天前,这里最后4名ICU患者完成转院。
2个多月来,雷神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患者千余人,康复出院1900余人。
随着雷神山等最后一批重症救治应急医院休舱,武汉目前已转入正常医疗救治阶段,表明武汉保卫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这是同病魔的抗争——
在疫情阻击战的关键阶段,将重症救治放在医疗救治工作首位。从2月中旬最高峰时的近1万例,到4月14日下降到57例,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中重症患者转归为治愈的超过89%。
这是对生命的敬畏——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上至108岁的耄耋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总体治愈率达到94%,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
武汉80岁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
就在雷神山医院休舱的同时,一支承担重症救治的“王牌之师”——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约180人离汉返程,这也是最后一批撤离武汉的国家医疗队。
从最高峰时近万例在院重症患者,到如今降至两位数,武汉重症病例划出一条令人欣慰的下行曲线,这也是中国在这场抗疫斗争中“生命至上”的生动写照。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重症救治工作。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重症救治是抗疫斗争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必须攻下的堡垒。
1月27日,中央指导组进驻武汉。此时的武汉,疫情四处蔓延,重症患者救治面临着严峻挑战。
也是这一天,在武汉市肺科医院,一名中年女子推着84岁的母亲罗婆婆赶来。这位老人高烧不退,血氧仅有50%,还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救治难度极大。
罗婆婆的情况,正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难的典型缩影。
——重症比例高。武汉作为首先发现疫情的地区,早期一代病例数多、病毒毒力强,导致重症病例多、病亡率高;约20%左右的患者肺部及全身病变进行性加重。
——多器官受累。新冠病毒不仅侵害肺部,还侵害人体多个重要器官。有的患者出现类似“炎症风暴”的免疫反应极大损伤正常组织。
——病情进展隐匿。很多患者往往在能够行动、自主进食、语言清楚的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已处于较低水平,在出现明显症状和体征时已经发展成危重型病例。
——多伴有基础疾病。感染病毒后,机体发生应激反应,各器官脏器功能进一步恶化。
更让人揪心的是,疫情初期,武汉出现瞬时医疗资源挤兑,日发热门诊接诊量最多超过1.4万人次,而1月份武汉全市能够收治重症患者的床位仅有1000张左右。
缺床位、缺医护、缺设备……重压如山,刻不容缓。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迅速启动。
来自军队和全国各地的340多支医疗队、超过4.2万名医务人员驰援而至,其中90余支医疗队、1万余名高水平骨干医护力量支援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约占全国重症医护力量的十分之一。
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院先后被确定为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紧急启动建设……多管齐下,武汉新增重症床位1.1万余张,超过全市在院重症患者总数并留出余量,实现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重大转变。
面对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中的高龄老人,白衣战士迎难而上、携手攻坚,成功治愈3600余名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其中武汉市80岁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
经过40多天救治,罗婆婆终于转危为安。
“什么叫生命至上?就是不计成本、不惧困难,只要抢救有需要,任何药品、设备都尽力安排到位。”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说。
探索形成重症救治的中国方案
74岁的胡阿姨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治疗6天后,从昏迷中逐步清醒,明显好转。刚入院时,她呼吸每分钟只有28次,命悬一线。
广州医疗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院区综合ICU主任毕筱介绍,为了救治胡阿姨,他们组建了由感染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等专家组成的救治小组。
类似多学科、多团队协作,在各重症收治医院已是常态。
重症救治是场硬仗。来自全国各地医疗团队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全力打好这场高水平的救治攻坚战。
收,“四集中”织网,重症患者应收尽收——
“国家卫健委在第一时间调集了委属委管医院及各省高水平医疗队到重症定点医院,整建制接管武汉重点医院病区,并要求将医院现有抢救设备带到武汉,如呼吸机、监护仪、ECMO等。”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说。
在武汉,具有医治能力的病床规模不断扩大,轻、重症患者做到分级诊疗。
管,联动机制搭台,多团队凝成合力——
“今天重症病例临床病情有什么新特点?新尝试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新效果?病亡病例有哪些值得总结的地方?”这是各支医疗队在同济医院每日会必讲的内容。
在这里,每天早上8时的ICU交班会,下午3时的疑难和死亡病例讨论会,医护人员交流碰撞,寻求更优化的诊疗方案。
“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医院不同专科的专家,在病区一起讨论、会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说,仅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就有17支援鄂医疗队,只有协调一致,形成标准化的医疗,才能让病人获得更好治疗结果。
救,诊疗持续迭代升级,多学科协作科学救人——
“在救治过程中,我们迅速明确了致病病原体,掌握了疾病的临床特征,制定并完善诊疗方案,指导临床救治工作,形成了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中国方案。”焦雅辉说。
回忆起1月在ICU病房第一次接触病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杨晓说,当时并不知道采用什么治疗方案。
1月16日拿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后,杨晓感到踏实了许多。如今,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更新到第七版。“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传染性、康复者血浆治疗等一系列新发现,都及时写入了新修订版本中。”她说。
持续迭代升级的诊疗方案背后,是数以万计临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诊疗措施、方法和经验的吸纳总结,是无数科研人员争分夺秒进行严谨的病理研究,夜以继日开展联合平行攻关。
当前,重症、危重症救治工作仍在继续。
来自湖北省卫健委的通报显示,截至4月14日24时,仍在院治疗179例,其中重症24例、危重症33例。
战“疫”尚未结束,每一位患者的救治都要全力以赴,“一人一策”打好重症救治最后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