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英德市召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工作会议,发布并解读《英德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英德将以市、镇(街)、行政村(社区)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机制,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做到有机构、有阵地、有队伍、有课程、有保障等,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至2020年10月,实现全市24个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299个村(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打造完善,13支市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品牌活动突出,内容丰富多彩,工作机制长效常态,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验。
内容
围绕六讲六传开展实践活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围绕六讲六传开展。
讲理论、传思想。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讲政策、传信念。广泛宣传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宣讲省委、清远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围绕广大农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等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凝聚民心民意。
讲道德、传新风。依托公共文化阵地、宣传文化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规范守则教育实践活动,融入日常生活;积极倡导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孝心少年的推荐、评选、表彰、宣传活动,传播优秀家风家训故事,引导公众节俭养德、孝道诚信、移风易俗,培育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讲文化、传文明。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培育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办好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推进书香英德建设,经常性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乡村广场舞、地方戏曲汇演等活动,提振群众精气神,在历史文化浸润中培育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讲科学、传技能。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科学技术、健康保健、传统技艺等实践活动,开展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培训,满足不同群体的工作生活需要,帮助群众提高发家致富的能力。
讲友善、传温暖。广泛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聚焦弱势群体,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围绕服务精准脱贫、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形式
“6+X” 灵活开展丰富实践活动
《方案》提出,将针对不同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需求取向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着重打造“宣、评、助、庆、乐、赛”6种实践形式。“宣”即全面深入宣讲。组织志愿宣讲队伍,采取集中辅导、举办讲座、开展培训或面对面的咨询、访问、恳谈等方式,宣讲理论政策,倡树文化道德、普及法治技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文化修养。
“评”指群众互动评议。利用道德评议会、“一台双评”等形式,组织群众对社会上和群众身边的道德现象进行评议,推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褒奖善行义举、惩戒失范行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助”指真情关爱帮助。组织志愿者采取上门拜访、心理疏导、公益帮扶、结对关爱等方式,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营造邻里互助、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
“庆”即庆典仪式传承。坚持务实节俭原则,有计划地举行节日庆典活动,并以群众婚丧嫁娶等重要节点仪式为契机,培育文明礼仪,传承优秀文化。
“乐”即多彩文化乐民。培育挖掘基层文化人才,完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求,活跃繁荣基层文化生活。
“赛”指比赛争先创优。适时举行专业技能、家风家教、科技创新、先进事迹、文化节目、体育竞技等赛事、让群众在一起比一比、赛一赛,起到比学赶超、共同提高的作用。
英德还将通过“菜单+点单”“集中+分散”“线上+线下”等方式,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如“菜单+点单”由实践中心办公室统筹整合全市文明实践资源,制定文明实践服务清单,以“菜单”形式向基层发布,开展资源配送和服务,群众采取“点单”的方式,自由选择课程内容,根据需求反馈,不断充实优化“菜单”,让实践服务贴近基层、贴近群众;“集中+分散”则是各级各部门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既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集中开展实践活动又可根据特定的对象需求,把文明实践送到群众身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线上+线下”是依托广电网络有线电视渠道,建设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实践管理平台,实时发布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康教育、志愿者服务、视频通信等群众喜爱、内容健康的线上文明实践内容。
要求
守正创新 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作表率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务实之举,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英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蓝兴强在会上指出,要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以创建“全国试点”为契机,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作出探索、作出表率。
蓝兴强要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文明实践工作,从上到下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骨干精准落实。持续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纳入部门、镇街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督查和文明城市流动红黄旗制度考核范围,“连续两次拿黄旗,由市委相关领导约谈;三次以上,由市纪委监委进行问责”。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立破并举、拿出一批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蓝兴强表示,可充分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在制度设计、阵地建设、活动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并深入挖掘工作中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推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和创新案例,为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提供经验。
据悉,自2018年底开展省级、国家级试点工作以来,英德已成立1支志愿服务总队、74支市级志愿服务队伍、120支镇级志愿服务队、299个村级志愿服务队。同时,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加入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打造了乡村名嘴宣讲团、大白陆战队、心理关怀志愿服务队等特色队伍;投入600多万元专项资金,按照“九个一”标准打造实践阵地,开发“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实践管理平台”。目前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点5个、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4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99个,完成203个线上网络平台建设;累计开展实践活动1万多场,受众40多万人次。
■关注
培育队伍 打造阵地
开展活动 形成教案
《方案》明确,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英德需在队伍、阵地、实践活动和实践教案四方面重点下功夫。
在培育专业化实践队伍方面,着眼满足不同层面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需要,依托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组建四支素质优良的文明实践队伍。以理论宣讲团、职能部门业务骨干为支撑的专家队伍,传播党的理论和政策;以民间文艺骨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致富能手、科技人才、律师队伍、医学专家等各类人才组成的专业队伍,做好传文化、传技能、传知识的工作;以返乡优秀党员干部、退休职工、社会能人、调解员等组成的新乡贤队伍,推动移风易俗,提升文明乡风;以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组成好人队伍,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让广大群众接受文明洗礼。
着力打造规范化阵地。统筹运用现有各类公共服务阵地和设施,根据文明实践活动需要统一调配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按照“九个一”(实践站“七个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规范,鼓励各级各单位,充分依托公共文化场所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文化遗址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依托主题公园、文体场馆等各类主题公共场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公园);依托网络媒体,发挥网络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课堂。
着力打造品牌化实践活动。实施品牌引领、典型引路,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实践活动品牌项目,推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实施“干部志愿服务队+社会组织队伍”双运行的模式,吸纳社工、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力量,推进社区、社工、社会共同发力,形成“三社联动”的良好局面;指导帮助13支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培育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力求出亮点、出品牌。
着力培育示范化实践教案。以群众喜欢听、听得懂、学得会为目标,围绕理论普及、形势政策、公民道德、历史人文、文艺文化、科技科普、卫生健康等内容,在实践活动中总结提升经验,培育政策性强、故事性强、互动性强和针对性强的实践教案,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提供贴近实际、便民实用的示范性精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