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抗疫没有国界 患难展现真情

2020-05-19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回到国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郭禹标仍心系塞尔维亚,与仍在当地的中国援塞专家组成员一起,为塞方推动复工复产、防范疫情反弹提供建议。

  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6日晚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当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广东选派了两支抗疫医疗专家组分别赴塞尔维亚和马来西亚援助当地疫情防控工作。此前部分轮换的3位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以及中国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全体8名成员已平安返穗。目前,仍有6名专家组成员在塞尔维亚支援。

  4月26日,包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永昊、陈淮在内的中国红十字会援助伊拉克防治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也顺利完成了在伊拉克为期50天的工作,乘伊方包机回国。

  他们是海外抗“疫”中的广东力量。疫情没有国界,这些大爱驰援的“白衣天使”,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塞尔维亚

  “四早四集中”经验备受重视

  中国援塞尔维亚专家组成员、中山一院急诊科副主任熊艳珍藏着塞尔维亚国防部为中国援塞医疗队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每当看见它,熊艳就会想起援助塞尔维亚那段难忘的日子。

  3月21日,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一行6人,从广州乘坐从塞尔维亚派出的专机,并携带部分捐赠医疗物资,前往塞尔维亚协助应对疫情。此次专家组成员来自广东,分别来自广东省疾控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组长、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彭志强介绍,控制传染源,首先要尽早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并隔离。现场走访后,结合中国经验、广东做法,专家组为塞方提供了防控建议,包括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增加核酸筛查点、建设方舱医院、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等,“四早四集中”“四抗四平衡”等经验备受重视。塞尔维亚总统、总理、卫生部长等高层领导多次听取并采纳专家组建议,及时调整国家疫情防控的总体策略。

  很快,塞尔维亚开始建设5家方舱医院,社区医院也增加了核酸筛查点,在中塞多方联动下,新的实验室也在贝尔格莱德迅速建设起来,每日核酸检测量明显提高。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林炳亮等专家还多次进入当地隔离病房,分享广东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经验,结合不同医院实际情况提出院感防控的改进建议。专家组还就早期塞尔维亚危重症比例高,病死率高的问题,提出要对重症患者早预警、早干预策略,大大降低了危重症患者比例和病死率,塞尔维亚的新冠肺炎病死率在欧洲乃至全球都是非常低的。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侯彩兰提出应分级分阶段进行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风险和心理评估,及时应对和干预;要建立疫情后的心理重建和心理疏导机制,降低疫情后的创伤危机。

  5月3日,郭禹标、熊艳、侯彩兰3位专家完成了先期工作,与5月2日出发的成守珍、刘大钺、唐可京3位专家完成轮换。来自广东的“白衣天使”们,为塞尔维亚疫情防控继续建言献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新冠病毒是全球共同的敌人。”林炳亮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全球各国都在一个战壕,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疾病防控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马来西亚

  中医抗疫经验受到欢迎

  从武汉返粤不久,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刘向欣又踏上了赴马来西亚支援的路途。“抗疫无国界,患难见真情!希望我们分享的经验,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刘向欣说。

  4月18日上午,应马来西亚政府邀请,中国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从广州启程,赴马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成员共8人,分别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精神卫生和公共卫生等。

  专家组组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李俊是组里唯一的中医师。出发前,李俊特意带上了国家和广东的中医诊疗方案以及中医特色药方,把广东对抗新冠病毒的经验带去马来西亚。

  据马卫生部统计,在两周的密集行程中,专家组先后走访了首都吉隆坡及周边、沙捞越州和沙巴州的15家马来西亚当地医疗和研究机构、大学等地,拜会了7个政府机构,参与33场现场会和视频会议,进行技术指导12次,会诊病例11人次。向马来西亚的政府官员、公共卫生专家、医护人员、研究者和在马中国公民以及普通马来西亚民众分享了中国的抗疫经验。

  在马来西亚期间,专家组专门与马各地中医药界人士以及卫生部传统和辅助医学部门进行交流。李俊表示,马来西亚有较好的中医基础,在多场交流活动中,与会的许多马方官员和医护人员均提出希望了解中医药在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应用。“中医造福了中国人民,我们也希望能造福马来西亚人民。”李俊说。

  5月3日中午,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在吉隆坡机场搭上返程航班,结束了为期16天的马来西亚之行,返回国内。

  “我们这一趟不仅是抗疫之旅,也是友情之旅。”在李俊看来,通过两周交流,专家组此行达到了分享经验、共同抗疫的预期目标。“我们当时想着把中国的经验、广东的做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马来西亚的朋友,让他们能把中国的这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用起来,现在可以说成效远远超出预期。”

  伊拉克

  CT影像检查经验得到推广

  “我能从100个人的脚步声中,分辨出爸爸的脚步,因为,九十九人的脚步踏在地上,爸爸的脚步踏在我的心上。”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援助伊拉克防治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成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副主任医师徐永昊的女儿写给他的诗。

  从广州到巴格达的ICU病房,徐永昊不但在国内危重症救治一线治疗患者,还“逆行”驰援海外。但在伊拉克,除了穿防护服,他还要穿上防弹衣。

  对于临床医生,影像结果是对患者早期隔离的重要参考。在伊拉克,作为放射科专家,同为医疗专家组成员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陈淮致力于推广早期诊断中的影像技术。

  徐永昊、陈淮等专家组成员多次到访伊拉克最大的医疗中心——医学城,与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交流与培训,并第一时间把国内《新冠肺炎放射诊断专家共识》及《放射科防护方案》翻译成英文送给伊拉克的放射科同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方给予伊拉克援建的CT机也如期投入使用。

  “我们第一次与教学医院放射科主任见面的时候,他说每天只做约5例胸部CT检查,经过与我们的交流之后,再次见面时,他说已经做到了专机专用,每天做发热病人CT筛查30多例。”陈淮说,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面,专家组成员轮番开通“线上授课”,授课视频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发布到各个医院。

  ■访谈

  援助伊拉克抗疫专家徐永昊:

  我们与世界守望相助

  援助伊拉克50天,中国红十字会援助伊拉克防治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成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副主任医师徐永昊坦言,这是毕生难忘的经历。作为援助海外的抗疫医疗专家,徐永昊接受了记者采访。

  南方日报:专家组援助伊拉克,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徐永昊:总体来说,更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建议,比如抗病毒的治疗方案、发热门诊的建设、院感防护的经验等。在病例数还没有快速增长的时候,我们的重点是保护易感人群,要想办法控制疫情发展的速度。如果疫情发展太快,超出医疗机构负荷,后果会很严重,医疗阵地一定要守好。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与卫生行政部门沟通,推动实施整体的防控方案。

  在专家组建议下,伊拉克开设了医院门急诊的分诊系统、设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准备筹建方舱医院、最大程度做到“应收尽收”以降低家庭聚集传播的风险、重视院感防控,制定国家级别的诊疗规范等。

  从我们回来之前的情况看,伊拉克整个疫情防控工作做得还可以,病例数没有出现爆发性增长,医疗系统床位也相对充足。

  南方日报:主要与当地分享了哪些经验?

  徐永昊:首先是让当地民众加强疫情防控的理念,其次是重症救治方面的一些建议。我们去了以后,助力当地对ICU的环境、设备等方面进行了提高,医院感染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目前,在伊拉克所报告的病例里面,基本上没有医护人员感染,这是比较好的一个方面。

  我还分享了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患者的经验,比如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更加提高警惕,把干预方案的关口前移。如果能够真正做到早治疗、“关口前移”早期识别重症病人,这对于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在重症救治上,虽然都是急性呼吸窘迫的症状,但新冠肺炎的患者和流感引发的急性呼吸窘迫不同,救治策略也不同。如果没有接触过这种病人,当地的医生完全不知道会有这种情况,我们分享中国的救治经验,他们听完觉得特别宝贵。

  南方日报:在当地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徐永昊:一下飞机时,当地就让我们穿上防弹衣,坐着防弹车到驻地。虽然之前也知道有这些风险,但穿上防弹衣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我记得是3月16日,专家组和大使馆到巴格达东部的海法巴勒斯坦社区活动中心,向社区居民捐赠口罩并科普知识。那时,我在介绍如何正确戴口罩,附近突然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当时,我只想着做好工作,没有觉得特别害怕,也相信大使馆和当地会保护我们安全。

  还有向当地的华人华侨、中资企业做抗疫科普时,他们也非常热情,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他们说,终于见到祖国来的亲人了,特别开心,说见到我们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见到同胞,也非常高兴。

  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的专家驰援海外,您有哪些感触?

  徐永昊:能够代表国家驰援海外,我觉得很光荣,也感到很自豪。作为来自广东的医疗专家,能够参与到支援伊拉克的疫情防控中,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我看到广东还派出了去塞尔维亚、马来西亚的抗疫医疗队,这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责任。在驰援海外的医疗专家中,有很多都有抗击“非典”的经验,或者在广东、湖北抗疫一线的经验,在我的亲身经历中,这些中国经验、广东做法对于海外抗疫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我们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带去的是知识与经验,播撒下的是友谊与深情,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在海外的中国同胞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祖国对他们的关怀。

  世界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个大家庭。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因同一场疫情成为了战友、伙伴、朋友。如今,疫情蔓延至全球,我们与世界守望相助、互帮互助。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尽早与全球人民一起共同战胜这次疫情。

  ■广东医生驰援海外时间表

  3月7日

  应伊拉克红新月会请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遣志愿专家团队一行7人从广州飞赴巴格达。

  3月21日

  应塞尔维亚政府邀请,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一行6人从广州出发,驰援塞尔维亚。

  4月18日

  应马来西亚政府邀请,中国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从广州启程,赴马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4月26日

  中国红十字会援助伊拉克防治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完成任务,启程回国。

  5月2日

  中国再派出3名专家接力援助塞尔维亚,他们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月3日

  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在吉隆坡机场搭上返程航班,结束为期16天的马来西亚之行,返回国内。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部分成员轮换回国。

  ■战法

  1 “四早四集中”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2 “四抗四平衡”

  “四抗”是要做好抗病毒用药,同时根据危重型患者临床表现做好抗低氧血症、抗脓毒休克等方面合理用药。

  “四平衡”是要根据重症、危重症的患者病型病程病情,维持营养平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微生态平衡和组织器官功能平衡的合理用药问题。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