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认清形势、直面挑战,凝信心、鼓干劲,抓落实、求突破,就一定能推动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总量过万亿的新起点上取得新成绩!”6月17日,佛山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鲁毅主持会议,市长朱伟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佛山扎实迈进国内经济总量超万亿城市行列。朱伟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佛山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佛山将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对佛山发展的影响难以预料,因此佛山市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朱伟说,今年佛山将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经济迈上新台阶 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国第六
“2019年,佛山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朱伟介绍,去年佛山地区生产总值达10751.02亿元,增长6.9%。
在这一成绩背后,制造业继续担当佛山经济的中坚力量。去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859.48亿元,增长7%,居全国城市第6位;其中,民营工业增长8.3%,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5.2%。
更加喜人的是,科技创新对佛山制造业的牵引越来越强。去年,佛山财政科技投入达98.16亿元,增长79.6%,带动全社会创新活力迸发。在此背景下,佛山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834家,仙湖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落户,季华实验室建设居省实验室前列。
佛山对外来项目、资本的吸引力也在增强。朱伟说,去年,佛山新签约投资超亿元项目478个,计划投资3370.6亿元,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丽无纺布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在创新创业浪潮中,佛山新登记市场主体高达18.5万户,大增17.8%,总数达82.1万户。
在产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佛山也在加速城市功能品质优化提升。去年,佛山完成城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968个项目累计投资3554亿元,轨道交通、公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此外,佛山已完成“三旧”改造项目1.08万亩、村级工业园土地整理4万亩,自然村全部实现集中供水和垃圾收运处理。
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日益提升的美好家园,正在日益成形。去年,佛山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080公里,广佛跨界河流水质首次全面达标,PM2.5为历年最低。佛山的生态环境也进一步改善,新增绿化面积2.9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1%。
成绩背后,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佛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新增减税降费234.68亿元,制造业受益最多。佛山“放管服”改革多项举措也走在全国全省前列,6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全流程审批整体用时缩短至1天内。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佛山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朱伟表示,佛山及时出台了支持企业共渡难关十条政策意见、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十条指导意见等近20份政策文件,安排3000多名联络员挂点联系2万多家企业,前4月新增减税降费79.9亿元,并发行4亿元消费券,促进消费市场回暖。目前,佛山主要经济指标回稳向好,表现出强劲韧性。
稳企业 保就业 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超千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佛山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朱伟表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样有利于更加集中精力抓好‘六稳’、落实‘六保’,切实把‘六稳’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六保’上。”朱伟说。
接下来,佛山将聚焦稳企业保就业和扩大有效需求,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特别是尽力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稳企业、保就业是重中之重。今年,佛山将全面落实助力疫情防控、恢复经济运行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用人、物流、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使各项政策红利尽快真正落实到企业,将佛山打造成为全国制造业成本“洼地”。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将为佛山稳住经济基本盘带来巨大支撑。今年,佛山将安排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引导资金重点投向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新建5G基站7000座以上,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加氢站、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
佛山还将精准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力争新增投资超10亿元的内资项目和超1亿美元的外资项目共60个,总投资1000亿元;加快推进博智林机器人谷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
制造业是佛山发展的根与魂。朱伟表示,将扎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佛山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
在继续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泛家居、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2+2+4”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同时,佛山将加快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引领带动一环创新圈“1+5+N”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服务业对于佛山稳住基本盘意义重大。此前,佛山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已经提高至61.4%。在此次会上,朱伟表示,今年佛山将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报告特别提出,佛山要发挥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等平台作用,推动会展业成为佛山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
增强发展新动能 改革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越是面临挑战,越是要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
近年来,营商环境始终是佛山改革的关键词。今年,佛山将对标国际国内最优最好,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好、投资成本低的一流营商环境。
为此,佛山将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证照分离”“证照联办”改革,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佛山还计划,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和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民生项目审批效率,推动工业及高新技术项目“拿地即开工”。
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佛山将把人才、数据作为重点。在人才方面,佛山将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管理机制,落实“人才新政23条”,推行“优粤佛山卡”,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力争新增省级创新创业团队3个、中高端人才1800人以上。
而在数据领域,佛山将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政府数据有序开放共享,探索拓展工业、农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促进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当前,国有资本正在佛山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接下来,佛山将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资监管职能转变,引导国有资本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金融等领域集聚,做强做优主责主业。
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佛山将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
广佛全域同城化是佛山对外开放的主要抓手。佛山将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广州共同谋划编制全域同城化实施方案,规划建设“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重点加快试验区启动区建设,打造广佛荟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
围绕广佛全域同城化,佛山还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广佛环城际(佛山西站—广州南站)、广佛肇高速二期、番海大桥等项目建设,推动广州地铁28号线西延至佛山、南海新交通与广州南站衔接,加快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
佛山与深圳的连通,有望进一步紧密。今年,佛山将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畅通佛山与深圳的快速交通联系,加快形成佛深“1小时经济圈”,主动承接深圳优势产业溢出,促进佛山优质企业在深交所上市融资,推动“深圳创新+佛山产业”合作发展。
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佛山还将深化“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推动佛港澳紧密合作。
■聚焦
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透露新一年重点
提速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记者在6月17日召开的佛山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获悉,《佛山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报告》)就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出了详细计划,佛山将提速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三龙湾、佛山高新区是佛山全市最重要的两大平台。《报告》提出,佛山将加快制定出台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集聚资源重点发展高精尖工业机器人、高精数控、智能家居等高技术产业,引领打造“一环创新圈”,在全市形成“一核五平台多节点”的创新平台体系。
围绕佛山高新区发展建设,《报告》强调,要强化国家高新区在全市创新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佛山创新灯塔社区等“百千万”高端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作为佛山顶尖科技载体,季华实验室的建设备受关注。《报告》提出,2020年底,季华实验室高端研发团队人数规模达到1000人。佛山还将推动仙湖实验室打造先进制造和氢能产业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和氢能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季华实验室等平台,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佛山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今后,佛山将围绕具有一定研发基础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智能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这一背景下,佛山还将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建设,联合大湾区城市打造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持续拓展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广度,力争引进与大院大所合作组建各类创新载体达100家。
企业是佛山创新的主体。未来,佛山将继续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树标提质行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鼓励大中型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形成积极创新社会氛围。佛山还将发挥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协调创新优势,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培养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对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佛山计划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营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宽松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推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大力打造南方高等教育名城,加快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