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村美民富:短板变成“潜力板”

2020-06-30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6月中旬,经过连日大雨后,清远英德市连樟村迎来了久违的阳光。清晨,宁静的村庄被一阵鸡鸣叫醒,村民们陆续起来干活。在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人张顶娣忙着整理、修剪西瓜苗,之前她在家耕地种田,现在是示范园里的一名产业工人;同村的李彩均也“洗脚上田”,成为村中扶贫车间里的一名“上班族”,每月有2500元工资,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民陆秀媚看到家乡发展,决定回村创业,在特产街卖起了农特产品……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连樟村考察时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连樟村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今,在连樟村,村美民富的画卷徐徐展开,处处释放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通过唤醒“沉睡”的土地,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连樟村的发展短板正变成“潜力板”,昔日凋敝的村庄蝶变为“网红村”,5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有劳动能力的原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达2.24万元。

  宜居宜业

  吸引青年村民返乡发展

  走进连樟村,村口处正在新修一座门楼。村道巷陌开阔整洁,不远处是连樟客厅(旅游接待中心)展厅。展厅前、田头地间放置的“肥女”雕塑,为村里添上几分艺术气息。

  “跟着我的节奏,一二三……”每天晚上,连樟村广场的“肥女”雕塑周边总会聚集数十名妇女,村里舞蹈队队长陆秀媚带领大家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挂在脸上的笑容与“肥女”的笑脸交相辉映。

  “现在村里环境变化很大,既漂亮又有活动场地,晚上很多村民都跟着我们跳广场舞。”陆秀媚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连樟人,陆秀媚以前的生活可没这般舒坦。

  “当时村里都是泥巴路,出行十分不方便。”陆秀媚回忆,以前的连樟村有不少破败的泥墙瓦顶房,巷道堆放柴禾甚至垃圾杂物,空旷处还能见到断壁残垣。为了提高收入,当时她与家人前往英德市区发展,做起服装生意。

  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实,连樟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5G基站、乡村振兴学院、连樟客厅(旅游接待中心)、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建了起来;村头的文化中心、体育广场、村敬老院也正抓紧进度装修……如今的连樟村,实现了从省定贫困村到宜居宜业新农村的蝶变,引来各地考察团、游客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返乡创业。

  陆秀媚正是被家乡的变化吸引,回乡创业,在村中的特产街摆起档口,售卖农特产品。作为连樟村的媳妇,傅雪珍去年3月和丈夫毅然辞去工作回村,借助微信平台推广自产自销的麻竹笋干、百香果等土特产;村民陆奕祥牵头成立英德市顺达种养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建起西瓜芭乐(红心蕃石榴)生产示范基地,目前已动员22户农户种植,积极探索发展特色水果增收途径……

  连樟村党总支部书记陆飞红介绍,结合打好脱贫攻坚战,连樟村抓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扶贫惠民工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创建连樟村新农村示范村,取得明显成效,促使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

  连樟村甜塘村小组小组长陆志坚在村里出生、上学、工作、娶妻、生子,并担任村干部多年,见证了连樟村的发展。“泥瓦房、烂泥路的贫困村能够变得这么美,我们想都没想过。”他说。

  产业造血

  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

  连樟村的改变显而易见,要让这种美好生活“稳得住”,“造血式”的产业是“定海神针”。以往连樟村之所以穷,正是因为缺少好的产业。

  早些年,连樟村山多地少、地处偏远山区,村民仅靠人均不足半亩的水田维持生计,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7720元。因为村集体收入薄弱,缺乏办公场所和经费,村委大门常年关闭,干部流动办公。村里的经济发展不起来,改善生活更无从提起。

  2019年8月,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种植美月西瓜、草莓、水果黄瓜、樱桃番茄等优质品种。连樟村通过唤醒“沉睡”的资源,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乡村荒地变成了“宝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岗位。

  6月是西瓜上市的季节。示范园里,工人们正忙碌着采摘新鲜成熟的美月西瓜。工人张顶娣正戴着草帽,站在移动式升降台整理瓜苗。有意思的是,她穿的布鞋干干净净,鞋底没沾上泥。

  “大棚里土地铺上专用薄膜,我们也经常站在机子上自动前进、升降,穿布鞋干农活也不会脏。”示范园里的先进种植方式,让张顶娣很喜欢。

  示范园的建设是连樟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探索。

  示范园负责人何为介绍,园内运用现代农业互联网技术,根据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科学调整,对于病虫害采取物理及生物防控技术,确保每一棵作物长势良好,绿色天然。

  “现在约有20名村民在此务工,通过技术员传帮带,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衔接。”何为表示,根据园区发展规划,项目建成5年后,使用权及经营权将移交连樟村民委员会,届时村民将实现自主管理园区。

  在示范园的不远处,扶贫车间、灵芝公园(仙草公园)、乡村振兴学院等一批扶贫项目逐渐建成,这些项目让连樟村形成了群众就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的乡村振兴模式。

  李彩均现在是扶贫车间里的一名“上班族”。此前,她和丈夫靠耕家里的几分田维持生活,一年忙碌下来只有几千元收入。如今,她通过在扶贫车间就业,一年收入近3万元。“我在扶贫车间上班,丈夫在养蜜蜂,全家收入大大提高。”谈起近几年的变化,李彩均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新房子也建起来了,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通过产业发展,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连樟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连樟村去年已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5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清远市委办公室派驻连樟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江金球说,截至2019年底,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万元,有劳力贫困户家庭达2.24万元,贫困户实现“八有”达到脱贫目标,村集体收入达68万元。

  “脱贫之后,我们还要加快奔小康。”陆飞红说,连樟村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让连樟村人民收入越来越高,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城乡融合

  客运班车开进村,1小时融入城市圈

  6月13日上午,村民袁家活从村里搭上“乡村振兴号”客运班车,花了13元,乘坐1小时,到达英德汽车客运站。“以前去市区可麻烦了,要先坐车去到镇上,然后再搭班车到市区,一个来回要半天。”袁家活告诉记者,“现在家乡变漂亮了,交通又方便!”

  就在6月11日,连樟样板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专项服务签约仪式在连樟村乡村振兴学院举行。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将高位谋划指导连樟样板区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的创新方向和思路,系统总结归纳创新经验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意义,形成城乡融合发展“连樟经验”或“连樟模式”的工作成果。

  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其中,连樟样板区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等六项试验任务,将连樟样板区打造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推进基层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国示范和广东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展示窗口。

  在去年10月举行的北京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英德连樟村成功通过中国电信5G网络连通北京展会现场,展现了远程操控大型无人机喷洒灌溉作业的能力,成为全国第一个5G覆盖的行政村;去年9月,3辆环保的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齐声鸣笛,从连樟村到英德客运站的“乡村振兴号”农村客运开始发班;乐广高速出入口至连江口镇区、省道S382镇区至连樟村中心村段共18公里建设已完成……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连樟村在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英德将举全市之力加快连樟样板区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衡发展。”英德市委副书记、市长肖勇科表示,到2022年,连樟样板区要实现区域内“三路一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村村互通建设基本完成,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便捷性通达性更趋完善;加快碧乡生态茶叶深加工、连樟农业科技茶叶区域化加工服务中心、麻竹笋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等产业项目建设,完成连樟村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

  ■一线案例

  连樟村村民陆奕和:

  幸福都是

  奋斗出来的

  从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前往连樟村的路上,陆奕和益肾子育苗场的招牌格外显眼。两万多株益肾子幼苗,是连樟村村民陆奕和的致富“法宝”之一。以前的陆奕和因为贫困,总是皱着眉头、闷不作声,如今的他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对远道而来的访客,他会热情地介绍家乡的各种特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现在实现了脱贫,接下来还要迈向致富,带领村民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陆奕和说。

  以前,陆奕和是村中的贫困户,一家六口人,3个孩子还在上学,而他的妻子患有精神上的疾病,父亲又年迈体弱,陆奕和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劳动力,仅靠种几亩田和打散工勉强维持家庭开支。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远连樟村时,走进陆奕和家,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询问他生活怎么样、有哪些困难。

  “总书记的温暖关怀,让我找到了脱贫方向,坚定了脱贫的信心。”陆奕和说。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陆奕和一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他申请了5万元财政贴息贷款,包下了60多亩竹山种植麻竹笋。此外,他与朋友合伙开起了益肾子育苗场。“前阵子刚卖出去一批益肾子苗,除去成本,每人还能分到七八千元。”陆奕和说。

  最近,陆奕和还在村里的乡村振兴学院找了份保安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每天下班后,陆奕和就开着摩托车往竹山和益肾子基地跑,看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实在没有空时,他便聘请当地的村民帮忙管理。

  最让陆奕和感到自豪的是,去年他的二女儿和小儿子都考上了大学,“现在家里3个小孩都考上大学了,一家人生活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谈起未来的规划,陆奕和说,眼下的首要目标是努力赚钱供两个孩子读完大学,如今大女儿毕业了在镇政府工作,加上麻竹笋产业、益肾子、保安、残疾人补助、子女教育补贴等,家庭收入一年超过12万元。“小康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日子越过越红火!”陆奕和说。

  ■数读

  收入增

  ●连樟村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扶贫资金累计达1201.9万元。

  ●2015年,村集体收入不足2000元;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68万元。

  ●2019年,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万元,有劳力贫困户家庭达2.24万元,贫困户实现“八有”达到脱贫目标,54户贫困全部脱贫,已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2020年,将争取实现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9年增长10%以上。

  产业兴

  ●2019年,广东清远电信公司在连樟村开通2个5G基站,连樟村成为全国首个5G覆盖的行政村。

  ●引进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茶产业深加工高科技示范园区、麻竹笋加工厂、扶贫车间、灵芝公园(仙草公园)等一批产业项目。

  乡风淳

  ●全村20户以上的村庄全部开展清拆和整治等工作,示范村建设全面开花。2018年获得“中国最美村镇2018乡风文明奖”。

  ●2020年4月,连樟乡村振兴学院揭牌,探索创设具有连樟特色的培训课程,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