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全面融“湾” 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2020-10-22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在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龙湖,一座不设围墙的办公大楼引人注目。这就是原为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大楼的龙湖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从启建至今,这座大楼始终没有建设围墙的计划。可以说,它是特区开放的见证,也是特区开放态度的生动体现。

  事实上,从百载商埠到活力特区,扩大开放的汕头篇章从未停止。一组数字可以说明:40年来,汕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近九成为侨资。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深圳与汕头建立深度协作机制的背景下,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汕头,应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对接“双区”建设、加快融“湾”联“带”,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经济特区发展、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成为了新的汕头使命。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汕头经济特区开放融湾的步伐将更加坚实。

  交通融湾

  “一二三五九”打开汕头融湾通道

  要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先导。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汕头对外交通发生了质的变化:高速公路从零公里,到现在的132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6.1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全省5.1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铁路实现零的突破,并实现普通铁路到动车的转变;港口码头从千吨级提升到万吨级,乃至10万吨级;国省道从低等级砂土路,提升为一级和超一级的混凝土公路;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结束了汕头市南北片区摆渡的历史,南澳大桥实现了南澳人民与大陆连成一片的千年梦想;众多的农村公路畅通了农民兄弟的进城路,更畅通了致富路。

  从这些变化也可看出,汕头对外交通由单一交通方式向多种交通方式综合、立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并举,而且等级、质量大幅提高,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已现雏形。汕头正不断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迈进。

  在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汕头交通如何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支撑服务“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一二三五九”正是汕头交出来的答卷。

  着眼于构建区域发展大格局、打开汕头融湾通道,汕头提出加快“一个枢纽、两个站、三条铁路、五条高速公路、九条快速干线”重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站点和枢纽的布局,将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城市品质;而快速干线的成型成网,则将加快全市域交通一体化。

  事实上,在交通融湾上,汕头有着更多考量。

  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核心是把汕头建设成为粤东对外出行最便捷的城市,关键是提速、加密贯通沿海经济带、连接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大动脉建设,缩短与大湾区时空距离,构建与广深1小时交通圈,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因此,汕头以提升与“双核”“双区”互联互通水平为主攻方向,构建支撑“串珠成链”沿海高快速通道。具体而言,即是加快汕湛高速公路、广汕汕铁路建设,推动漳汕铁路尽快启动建设,同时谋划研究通往“双核”“双区”新高速公路,以及通往大湾区新高铁通道,强化协同发展,锚固区域高铁换乘枢纽地位。

  而把汕头打造成为对外出行特别是往“双核”“双区”最快捷的城市之后,重点是缩短与揭阳、潮州特别是三市核心区的通勤时间,构建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干线为骨架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从而提升汕头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在这方面,汕头将加快完善汕潮揭干线路网,并以轨道一体化构建汕潮揭城市群通勤体系。

  在建设对外大动脉和完善与揭阳、潮州交通网的基础上,汕头还将进一步完善潮汕机场集疏运体系,锚固区域航空枢纽地位,重点加快汕头火车站、广澳港区枢纽建设,实现客运无缝衔接,货运多式联运,增强潮汕机场、汕头火车高铁站和汕头港三大区域“空铁港”交通枢纽功能集成,推进汕潮揭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共享互通。

  平台融湾

  做实做强开放载体 引领高水平开放

  建好用好开放平台载体,更好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同样是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题中之意。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侨”和“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发展平台,汕头华侨试验区成立五年多来,以多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实践,努力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和面向全球华侨华人聚力发展的创新平台。

  特别是在推进特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建设“侨”字特色金融发展聚集区上,华侨试验区筹划开发建设“华侨试验区金融服务智库系统”、探索“互联网+大数据+金融服务”的模式,在全市率先打造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并成功引进2家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服务企业等举措尤为亮眼。

  今年6月,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无疑为华侨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注入了动力。

  紧紧抓住省级政策支撑这一难得机遇,华侨试验区在扩大开放、全面融湾上将再度发力——在金融产业方面,试验区将积极向上争取中外合资证券、银行、保险经纪、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牌照,完善金融产业结构布局,形成有华侨特色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在打好“侨”牌联侨聚侨上,华侨试验区将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侨梦苑、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作用,打造人才汇聚高地和创新创业乐土。

  2017年2月13日,国务院批复汕头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汕头高新区正式成为粤东首个国家级高新区。目前,高新区已形成“1+4+1”创新产业体系,即以科技研发创新作为核心,大力发展5G智能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四个主导产业,并培育“军民融合”特色产业。

  如何进一步开放融湾?据了解,高新区将围绕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南校区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配套建设初创、成果转化、中试、加速、产业化园区,加快推进与香港大学、北京化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以及中科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全力推动建设四个主导产业的专业型产业园区,通过深化政产学研协同配合,强化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提升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未来型企业,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

  今年3月,粤东首个综保区——汕头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保税区厚积薄发实现升级迭代,为汕头经济特区40年创新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升级综保区后,好消息纷至沓来。4月29日,汕头综合保税区举行了首批进驻项目集中签约,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进出口额超60亿元;6月18日,粤东首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正式落地,新兴产业和新业态进一步拓展。

  而深圳与汕头开展深度协作,也为综保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年8月,综保区专门组织赴深圳学习考察,加快推进与深圳盐田综合保税区的对接合作。未来将借鉴深圳经验,加强与汕头华侨试验区、汕头港的联动,积极培育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促进综保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科创融湾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共建创新平台

  在今年的科技创新大会上,汕头市提出要在打造科技创新制度高地上下功夫,落细落实科技创新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18年,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二批3家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总部(下称“省实验室”)落户汕头,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出任实验室主任。

  据介绍,省实验室把服务广东、服务汕头产业放在首要位置,把产业化作为中心工作,将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把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打造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

  同时,利用省实验室的优势联合各方专家、形成一个与产业联系的纽带。在推动汕头市、粤东地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化学化工产业升级转型、提高水平方面,省实验室将提供技术支撑,发挥重要作用。

  在汕头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过程中,省实验室将发挥什么作用?姚建年院士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省实验室将强化打基础、抓重点、强布局,围绕信息、材料、医药、先进制造、环境、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化学品和新型化工技术。同时,重点发展新型催化剂、高端电子产品、精细化学品、高端功能材料,致力催生一批新产业。立足高水平创新,以新化学思想带动新化工,发展高效、高转化率、资源节约型、低能耗绿色新技术、新工艺,支撑产业更新换代。

  在大湾区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下,省实验室将与大湾区高水平团队强强联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共建更高的创新平台。除了与鹏城实验室、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团队开展合作,还将积极发挥研究与产业界纽带作用,汇聚高水平化学化工专家加强与企业的结合,包括广东惠州、茂名以及在粤东地区的揭阳等大型石化企业,推动产业联盟建设,打造市场导向、先进化工技术支撑的持续创新能力。

  一线走访

  宝奥城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扩大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近日,商务部等国家七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17家市场开展第五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汕头市宝奥国际玩具城成功获批。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指在经认定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单票报关单最高限额为15万美元,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办理出口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与一般贸易相比,具有准入门槛低、申报手续简单、通关出口快、增值税免征不退、允许多个主体收汇等政策优势。

  澄海区是全国闻名的玩具生产、出口基地,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示范基地”。从2003年至2019年,澄海玩具产业年均以14%左右的速度增长。宝奥城定位为国内首个玩具产业综合体,专业市场集聚规模大,并具备一站式的贸易服务功能及一体化的产业链服务体系。据广东宝奥现代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姚佳宏介绍,由于宝奥城的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目前已有接近4000家商户入驻。

  据介绍,此次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标志着汕头市在培育外贸新业态、扩大开放型经济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对于宝奥城来说,则将解决宝奥城商户“单小、货杂、品种多”和无增值税发票的贸易难题,实现在家门口做国际贸易。同时,降低外贸门槛,使宝奥城供货商、采购商不用深度参与实质性的外贸环节,让不具备国际贸易能力的中小商户也能简单地参与外贸。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内还将设立贸易服务中心,以海关、税务、外汇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实现便利化通关。业内人士表示,这有利于吸引汕头货源回流出口,激发释放市场潜力,带动区域内优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在汕头市商务局局长刘文华看来,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举措。汕头玩具产业里的小微企业有很大的出口潜力,这个平台可以为广大小微企业做好通道服务,让他们的产品通过市场采购贸易的方式畅销全球。刘文华表示,接下来也将按照商务部的要求,加快贸易联网信息系统平台、海关查验设施等建设,让澄海玩具、内衣、化妆品、仓储用品、陶瓷用品等小商品企业通过宝奥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平台扩大出口。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