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前不久,汕头-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在汕头高新区举行。这是华为公司落地汕头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汕头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新基建”布局的新举措,将助推汕头抢抓5G发展新机遇,提速汕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创新驱动,正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来不变的改革强音,也是该市打造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汕头市抢抓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各项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列粤东西北前茅。同时,积极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建设省实验室融入大湾区
说起汕头的科技创新之路,广东省实验室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2018年,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二批3家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总部(下称“省实验室”)落户汕头,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出任实验室主任。
化学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在关键化工材料中,32%国内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功能化学品、高端膜材料等高端产品,化工新材料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显然,对已到不惑之年的汕头经济特区来说,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节点上,建设一个省实验室意义非凡。
“广东是一个化工大省,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化学化工方面的短板与需求日益凸显,许多尖端技术仍受制于人。在这些‘卡脖子’技术中,许多都涉及到化工新材料。”在姚建年看来,广东化工亟须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新化工技术,为化工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撑。而把核心化工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省实验室的根本任务。
据了解,省实验室将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一系列“科学—技术—产业”的完整创新链,逐步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化学化工综合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发展壮大战略新兴化工产业,驱动粤东地区乃至广东省化工产业升级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姚建年院士表示,省实验室把服务广东、服务汕头产业放在首要位置,把产业化作为中心工作,将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打造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
那么,这些项目将如何服务汕头乃至粤东产业升级及新产业培育?
姚建年院士表示,省实验室将建立创新投资公司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自主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和所孵化企业的经营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为发展绿色、环保、原子经济性的新化工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现阶段在高端装备与绿色化工这一重点研究领域,省实验室已布局开展5个项目的工作。其中,在高端电子化学品研发上取得突破;环保含氟电气化学品项目得到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立项支持。此外,在绿色高效催化剂、高端特种聚烯烃材料和光学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研发上,将与化工巨头鹏城实验室等进行合作。
“省实验室以汕头为基地,把服务整个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姚建年介绍说,省实验室将强化打基础、抓重点、强布局,围绕信息、材料、医药、先进制造、环境、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化学品和新型化工技术。同时,重点发展新型催化剂、高端电子品、精细化学品、高端功能材料,致力催生一批新产业。立足高水平创新,以新化学思想带动新化工,发展高效、高转化率、资源节约型、低能耗绿色新技术、新工艺,支撑产业更新换代。
当好“店小二”培育科技企业
近日,汕头市澄海区首个科技创新产业园——澄海科创中心正式开园运营,将通过建设辐射玩具产业为主的全链条公共服务平台,助力澄海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该中心在原广华工业区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依托当地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打造科研设计平台、文化创意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教育培训配套、创业孵化平台、电商网红平台六大板块。通过打造产教融合、产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为澄海及周边中小型玩具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助力区域优势传统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集约集聚发展。
据澄海科创中心运营方总经理陈烽介绍,科创中心将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包括投融资、担保、物流、人才招聘、培训、技术咨询、财税等方面,还可以帮扶企业申请专项补贴、房租补贴等,同时引入商业、居住等多样化的服务功能和员工食堂、配套用房等设施,减轻企业非生产性投入的压力,尽可能缩短外来企业入驻的建设周期,加强产业聚集效应。
澄海科创中心“保姆式”的服务,正是汕头当前做好企业“店小二”的生动实践。
在2020年汕头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该市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上出实招,千方百计利企、援企、稳企、安企。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按下了“暂停键”。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风险,汕头市除了出台复工复产20条措施,还利用“政府直通车”制度为企业解决困难,第一时间为企业的复工复产雪中送炭。
位于汕头市万吉工业区的广东泰恩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发生初期积极承担起生产口罩的重任。汕头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多次到车间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解决资金、原材料和设备采购、用工等有关方面问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积极投身抗新冠肺炎药物的研制,并被列为汕头市第一批防治新冠肺炎项目。
疫情期间,汕头市还在全省率先发布防治新冠肺炎专项申报指南,组织省、市应急科研攻关、协同遴选防治技术和产品推广项目53项,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攻关常态化。与此同时,该市出台强化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八项措施,帮助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通过高企认定评审企业享受优惠贷款待遇,动员孵化载体为在孵企业减免租金。
用好政策打造创新引领区
不久前,汕头龙湖工业园区获省政府同意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汕头龙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了粤东地区首个区县管理的省级高新区。
汕头共有六区一县,为什么龙湖区脱颖而出?
翻看汕头市的科创轨迹不难发现,经过20多年发展,龙湖工业园区已成为汕头市北岸“一带三片”中部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电子信息、印刷包装、机械装备、化工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集聚发展效应和产业特色均较为明显。
截至目前,在280家园区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96家、高新技术企业74家,上市企业13家。2019年,园区规上工业产值约293亿元,同比增长9.4%。
这是龙湖区科技创新成绩单的体现,也是汕头市科技实力担当的缩影。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汕头市200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量714家、占粤东西北总数的28.26%,预计将获得研发费后补助、加计扣除、减税降费等政策红利约10亿元;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总量达到9家、列全省第7位;新增重点实验室1家,总量达到8家、列全省第6位;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总量达到227家、列全省第8位。
与此同时,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一期项目完成报批报建并动工建设,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汕头龙湖工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实施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
这一份份亮丽的科技创新成绩单,正是汕头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见证。
在2020年汕头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该市提出要用好用足省赋予龙湖省级高新区的土地、财政、税收等政策,集聚创新要素,着力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龙湖高新区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开放创新引领区、粤东地区创新创业示范区、经济特区产城融合智慧园区样板。
同时还明确,要积极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培育工作,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企业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等方面实现跃升,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契合汕头实际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汕头市也着力实施科技企业对接“双高大学”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该市已与国内70所高校和32家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共建平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形式,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数读
●2019年以来,汕头市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登记备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5家、众创空间14家。
●2019年,实施科技保险保费补贴,补贴企业103家。发明专利授权量331件、列全省第9位,获得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量13个、列全省第5位。
●汕头市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实施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2020年将继续支持项目134项,支持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进行联合攻关,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线走访
汕头多举措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区域高地
一座城市要实现创新驱动,人才无疑是“第一资源”。但纵观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人才问题却一直是汕头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之一。
截至2019年底,汕头全市共有博士、博士后962名,在汕工作的外籍高端人才188名和外国专业人才188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对症下药,才能从源头上使问题迎刃而解。
汕头市对此提出,要在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上见成效,围绕汕头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依托“扬帆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本土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作为知名侨乡,汕头有500多万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资源,这与汕头当地常住人口几近相当。如何吸引来自港澳台、海外华侨和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创新技术和创业项目落地,同样是打造区域科创中心的一出重头戏。
对此,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就是汕头给出的答案之一。
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作为重点人才项目,面向试验区规划范围内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加挂省“扬帆计划”汕头市人才驿站华侨试验区分站,全力打造华人华侨和潮籍英才回国回乡创新创业的“归谷”。
据了解,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配套党群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创客办公室、68套人才公寓等功能区的人才大厦,致力于为华侨华人人才和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零成本创业和拎包入住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
截至2020年7月,人才展厅和多功能厅承接并成功举办人才对接、项目对接、产业发展、培训和会议共48项,创客办公区域已经相继引进16家创业企业和团队。
事实上,在人才引进方面,汕头市近年来也探索不断。
2018年,汕头市出台“人才新政30条”,涵盖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举荐等全流程,覆盖了院士和外国专家等高端人才、优秀企业家和青年英才等优秀人才、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人等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群体,致力于全方位打造最优的“人才生态环境”。
2019年,汕头市出台《汕头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和《汕头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为该市高层次人才发放“汕头人才金凤卡”。通过这项包括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居留、出入境、机场和高铁贵宾等52项服务的凭证,为汕头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而到了2020年,汕头市在筑巢引凤上更是疾步快进。3月,汕头市发出“招贤榜”,全面启动“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拿出2亿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三年时间集中引进1000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300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充实高校和企事业单位。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重点引进理工农医科等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强调要围绕汕头主导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依托省实验室、重大项目、产业园区组织引才,以集聚人才优势助推重点产业发展等,为汕头科技创新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一期项目完成报批报建并动工建设,龙湖实验基地投入使用;组织首批19个境内外院士专家团队开展攻关,3个科研项目获省立项支持;引进双聘人员69名、全职全时科研人员28名,联合香港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拟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