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汕头:构建“一主、一带、两极、两翼”新格局

2020-10-22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对于正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汕头来说,这一科学判断切中要点。

  2019年7月,汕头市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就提出,要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格局。

  这一目标,正是汕头市在建设“粤东明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道路上奋斗的方向。

  问题倒逼改革,方向带来指引。近年来,汕头抓住“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新机遇,再次围绕“土地空间”做文章,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奋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

  久久为功,才能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发展能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汕头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上新的台阶,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也正在“加速起航”。

  国土空间开发 向海、沿江拓展

  省域副中心城市通常是指在一省范围内,综合实力较周边城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且距离省会城市150公里以上、可以被赋予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重任的大城市。

  对此,汕头提出,到2020年,支撑引领沿海经济带东翼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汕潮揭都市圈建设扎实推进。到2022年,支撑引领沿海经济带东翼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汕潮揭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到2035年,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如何构建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格局?汕头提出,以建设滨海开发带、粤东硅谷及南澳国际旅游岛为统领,推动国土空间开发进一步向海、沿江拓展,构建中心城区、滨海发展带,粤东硅谷和南澳国际旅游岛两个城市增长极,澄海、“两潮”两个半城市化片区构成的“一主、一带、两极、两翼”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同时,进一步加快城市扩容提质,高品质建设濠江区,加快澄海区融入中心城区,加快金平区西片区、龙湖区外砂新溪片区实质性城市化,大力提升潮阳、潮南区城市化水平,将南澳建设成为宜养宜游的国际旅游岛。

  此外,汕头以积极支持、全面融入“双区”“双核”为契机,围绕城乡抓联动、围绕区(县)抓突破、围绕乡村抓振兴,统筹推进六区一县建设,推动老区山区振兴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产业建设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粤东之“特”在汕头,汕头之“特”在龙湖。作为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核心城区,龙湖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实现了多项全省、全国首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路可循。在新时代要育新机、开新局,龙湖区该如何在“一核一带一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中再出发?

  事实上,在龙湖区提出的“四大发展战略”中已经有了答案——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强区、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走出更好服务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的路径。

  龙湖区提出,要鼓励示范街道选准突破方向先行先试,鼓励各个街道全力打造产业发展强街、城乡融合发展街;传统产业要提级扩能、产业园区要提质扩容、服务产业要提挡扩面;建立“双区联动”发展机制、建设高质量省级高新区、加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

  值得注意的是,龙湖区将用好与华侨试验区互融互通的区位优势,有效推动一体化城市设计、招商引资、产业规划,打造全市经济中轴线。

  于改革的浪潮中,着力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的还有金平区。着力发挥政府有效投资关键作用,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活力,搭建好“四大园区”发展载体,是金平区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大内生动力的举措。

  在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过程中,金平区将重点加快“四大园区”建设,发挥园区对产业投资的引导作用,着力建设东牛田洋产城融合示范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小公园开埠文化区等产业园区,推进天环冷链物流仓储、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中心、快递物流园区等一批项目建设。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建设,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金平区将重点投资建设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谋划建设5G物联网科技产业园、粤东5G云数据中心及5G创业创新孵化中心等项目,为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融合、智能化服务赋能。

  同时,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城市更新、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保障等8个领域,金平区还谋划了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一百个利长远、打基础、补短板、增后劲的重大项目。

  精准定位 打造城市增长极

  日前,濠江区举行“迎国庆、贺中秋”企业家茶话会。会上,濠江区领导介绍了新出台的《汕头市濠江区加快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汕头市濠江区强化服务企业工作意见》,以加快产业发展“10条优惠”和强化服务企业的“8大机制”,实实在在为企业谋发展。

  据悉,《优惠政策》分为“经济贡献奖、固定资产投资奖、产业联动补助奖、物流补助奖、人才配套补助奖”五大类型共十条,以“开放、普惠、易兑现、可叠加”的比较优势,奖优、奖快、奖人才、奖集聚。

  这些不断推出的新政策、新福利,正是濠江区产业园区近年来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作为大汕头湾区的核心区,濠江区坐拥粤东港口群唯一核心港区广澳港,毗邻粤东首个综合保税区。如果将时间往前推若干年,作为汕头中心城区一员的濠江区,还是一个“边缘化”的行政区,但近年来依托区位优势,濠江区聚焦总部经济、临港装备制造、高端商贸等产业,把优质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突破口,突出建链强链,逐步成为汕头经济增长的一颗“耀眼新星”。

  如今,濠江区致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科学、竞争力强、协调发展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提出要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深化与广澳港区和汕头综合保税区两大平台的合作互动,培育港口物流、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冷链物流等重大产业,做大做强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尤其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规划建设全产业链风电产业园,加快新项目落地建设,推动规模化发展。

  与濠江同样肩负城市发展使命的,还有一海之隔的南澳岛。今年“五一”首日,进南澳岛的车龙延伸到东海岸大道,进岛车流量超13000辆次,这正是作为粤东海上明珠的南澳岛的魅力和实力。

  旅游业是南澳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南澳县深入推进南澳国际旅游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编制《美丽南澳发展战略规划(2018—2050年)》,建成海丝文化广场、青澳美丽海湾等旅游项目,成功举办首届环南澳岛骑行节、第二届相思花节等特色活动,有效拉动住宿、餐饮、客运、就业。

  如何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南澳已有明晰思路:聚焦“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美丽乡村”等抓手,瞄准优势特色、做强主导产业,继续做好旅游、生态、乡村振兴三大文章,把南澳打造成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花园岛。

  此外,南澳还着眼“大旅游格局”——将海岛旅游资源融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局,加强与潮州、揭阳等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联动,推动旅游产业协同开发。

  放权强镇 建设美丽乡村

  汕头还将目光聚焦到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发展镇域经济、放权强镇,创新探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汕头样本”。

  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汕头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实现澄海振兴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这当中,加快行政职权下放正是题中之义。除了根据需要和重点分期分配下放职权,澄海还强化下放职权协同性,推动审批权限和执法权限同步下放,多部门并联审批事项涉及的职权协同下放,形成审批和执法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链条。

  与此同时,细化“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确保镇街哨子吹得响,区直部门响应快。澄海还将完善镇街行政体制改革,尤其聚焦镇街的人才需求,赋予镇街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致力于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减证便民”。

  而地处汕头西翼的潮阳区作为人口大区,从现实来看,农村占比高,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且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任务依然非常繁重。

  为抓紧补上城镇化短板,努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潮阳区聚焦放权强镇,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其中,重点加快谷饶镇、海门镇2个镇域经济发展先行示范镇建设,树立标杆,以点带面,积极打造城区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海门临港经济区、练江实体产业集聚发展区、榕江农业生态绿色发展区“四大功能片区”,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作为汕头最年轻的行政区,潮南区最典型的特点是“小城区大农村”的城乡格局,全区232个村(社区)中涉农的村(社区)就有230个,几乎所有工作的开展都不离开农村这一客观背景。

  对此,潮南区结合自身实际,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创文提质升级、污染防治、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基层治理和基层党建等工作相融合,探索一条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结合的新路径。

  以机构改革之变谋镇域经济之为,把镇街打造成发展经济的坚强堡垒和作战单元,是潮南深化简政放权工作,处理区与镇街之间的“放管服”关系的重要一环。对此,潮南以简政放权、实施差异化激励措施为动力,坚持用结果说话,发挥督、评、考的“指挥棒”作用,促使镇街在市场主体培育、协税护税、统计执法、服务企业等方面主动作为、精细管理。

  一线实践

  龙湖区因势而谋激活庭院经济

  让农家小院变乡村“聚宝盆”

  特色村落如何成为乡村的“聚宝盆”?龙湖区的答案是:激活庭院经济。

  驱车经过汕头市主干道金砂东路,再由金鸿公路驶入十一合村村道,一大片错落有致的潮汕民居出现在眼前。游走其中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民居已悄然变身——与周遭的旧民居不同,这些“新房子”大多重新进行了改造和装饰。

  走进龙湖区新海街道十一合村的一处老庭院,只见院中间是一口“潮味”十足的莲缸,花圃中色彩斑斓的花朵向阳而开,自制的手工艺品摆放在各个角落……这座别致的庭院,主人是大学退休教授杨玲和当地知名画家阿农。

  屋主杨玲告诉笔者,“我们对老庭院有很深的感情,听说有朋友在该村租了老庭院作为画室,我们非常感兴趣,很快也向当地村民租了一个庭院,成了‘新村民’。”出于对老庭院有很深的感情,杨玲花了很多精力去改造和装饰。

  同时,两位“新村民”还在院子里搭起用于喝茶聊天的竹棚,天气不太热的时候,他们就会从各自的画室里走出来相聚于此,坐在矮竹椅上摇着蒲扇聊天,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而他们的到来,也使老庭院活色生香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十一合村党委委员谢银香介绍,该村700多座老民居中,有300多座是空置的。龙湖区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将该村作为激活庭院经济的主阵地。

  事实上,《龙湖区关于加快夜间经济、旅游经济、庭院经济、网红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就提到,要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为契机,推动新海街道十一合村等旧村庄旧建筑旧风貌修旧如新。

  具体而言,要以建设“文创村”为目标导向,设计具有个性特色的牌坊、村标、特色门牌,融入艺术元素、潮汕元素,在改造中保留历史文化记忆,保护修缮老街,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多渠道推进招商引资,吸引一批艺术家、设计师等创作型人才入驻,让农家小院方寸之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