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敢想敢干 敢闯敢试 书写梅州苏区振兴新篇章

梅州召开全市干部大会,领会特区精神、借鉴特区经验、贯通特区使命,开创发展新局面

2020-10-28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发扬特区精神、借鉴特区经验、贯通特区使命,奋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10月23日,梅州市委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市委书记陈敏在会上提出,要把特区精神灌输到头脑之中,要把特区经验借鉴到实践之中,要把特区使命结合到工作之中。

  全市干部大会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全省干部大会精神和省委书记李希来梅调研讲话精神,对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这场会议对梅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总体要求,也极大地鼓舞了梅州苏区上下的士气。

  会议指出,要发挥生态发展区的功能作用,以“梅州所长”,对接“深圳所需”,积极服务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两地合作,主动接受深圳的辐射带动,引进深圳的理念、管理、技术、人才、资本等发展要素,助推梅州高质量发展。

  牢记嘱托

  以“梅州所长”对接“深圳所需”

  努力铸造苏区振兴新辉煌

  梅州生态文明建设又有新动作!10月23日,广东省林业局与梅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梅州生态文明(林业)示范市战略合作协议,此举将助推梅州在全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示范。

  作为广东的生态发展区,近年来,梅州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主动适应新定位,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重大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功能区先行地,争当绿色发展引领者,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我们必须坚定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道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全面实现梅州苏区振兴!”……不久前召开的梅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吹响了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的号角。

  牢记嘱托,乘势而上。“我们要自觉从特区使命中看到梅州的应有担当和责任所在,以深圳的‘昨天’审视梅州的今天,以深圳的‘今天’展望梅州的‘明天’,发挥生态发展区的功能作用,以‘梅州所长’,对接‘深圳所需’”,在全市干部大会上,陈敏表示,梅州要积极服务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在产业共建、文化交流、生态供给、劳务保障、航空口岸、保税物流等各项具体工作中,深化两地合作,主动接受深圳的辐射带动,引进深圳的理念、管理、技术、人才、资本等发展要素,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更好地服务“双区”建设,对接“深圳所需”?梅州在积极行动。

  金秋十月,稻香四溢。蕉岭丝苗米产业园丝苗米喜迎丰收。“近年来,蕉岭以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为契机,着力打造寿乡蕉岭高端丝苗米品牌,以‘一粒米’为杠杆,撬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广大农户共同发展,增收致富。”丝苗米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农业大市,梅州以生态为基,建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做优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寿乡水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打造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实现“五子登科”。

  目前,梅州正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省级“菜篮子”基地52个,约占全省“菜篮子”基地总数的1/10,已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4个。

  同时,梅州提出的“人要进来、新产业要进来、龙头企业要进来、货要出去”的“三进一出”要求,将进一步深化两地合作。接下来,梅州将重点推进交通互联、产业互补、人文互通、规则衔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交通圈”“经济圈”“生活圈”“人文圈”,接受“双区”的外溢辐射。

  乘势而上

  加快生态发展区建设

  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夜色降临,古色古香的客乡老街,上千盏灯依次点亮,灿若星河。“世界客都·长寿梅州欢迎您”梅州文旅复苏在行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当晚,该项目的客乡老街“点亮”城市夜空,刷屏当天的朋友圈。

  历经400多个日夜,实现从无到有,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再次见证梅州速度。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梅州用心谋项目、用情招项目、用力推项目,更用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实践。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决不只是深圳、珠海、汕头3个市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国全省的重大战略任务。梅州地处广东,改革得到了深圳等地的有效辐射,但原创性、制度性的改革一向比较缺乏。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改革创新。今年7月,《梅州市2020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出台,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对标先进地区以及国家和省要求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着力打造梅州营商环境3.0版本。

  梅州把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作为对接“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试评价报告中,梅州得分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事实证明,梅州抓好改革是大有可为的。会议指出,由于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梅州面临的社会问题总体上没那么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推动体制机制、营商环境改革的阵痛没有那么大。

  “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做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实现梅州办事与广州、深圳一样好、一样快。”陈敏提到。

  一次次的创新与突破,激活了企业发展一池春水。中骏集团、广东省能源集团、伟光汇通、万洋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交通银行、阿里云、景田集团、法国圣戈班集团和广汽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行业龙头纷纷与梅州签订合作协议,大项目纷纷落地……随着梅州不断厚植发展根基,改善营商环境,梅州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不可避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要GDP还是要生态?梅州的答案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会议提到,这几年,梅州的发展是比较有质量、有效率的,即使今年受疫情影响,1-9月,GDP增长0.3%、增速居全省第十,工业投资增长7.0%,全社会用电量比增5.9%,金融机构存贷比达64.24%,继续创历史新高。

  作为欠发达地区、生态发展区,梅州首先是要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杜绝见物不见人、唯GDP论的观念和做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GDP。

  陈敏在会上提到,梅州的广大党员干部要振奋“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激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业闯劲,矢志不渝“闯”下去、意气风发“闯”下去,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生态发展区建设,奋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努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

  感恩奋进

  把握改革开放新任务

  主动服务融入“双区”“双城”建设

  10月26日上午,在“提升金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广东梅州柚·梅县金柚开采节活动现场,伴随着一声锣响,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宣布千名柚农网红直播活动启动及2020年梅州柚·梅县金柚正式开采。

  近年来,梅州大力培育发展金柚产业集群。今年,仅梅县区的种植面积就达到25.5万亩,预计产量56万吨,产值6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金柚商品基地。

  “你们家的柚子几时摘?”“今年的口感怎样?准备卖多少钱一斤?”……下午3时,在石扇镇建新村,金柚种植户们聚在村民傅勇的柚园里,讨论柚子的管理和销售情况。

  傅勇告诉笔者,他种植金柚已有30多年了,由于石扇镇的土质、气候适宜,种植金柚收入稳定,现在村子里几乎家家都种有金柚,柚树也成了梅州农民致富奔康的“摇钱树”和“幸福果”。

  好山好水出好柚,建好粤港澳大湾区“果盘子”是梅州积极服务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当下,面对“双区”“双城”建设的时代机遇,何以奋进、换道超车?梅州“千方百计!”

  ——千方百计改善营商环境。通过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建好10个省级工业园区(集聚地)、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梅州综保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进程,聚集创新要素,把人才与科技、金融、产业结合起来,引进更多院士团队、科研团队、创新创业团队,共谋产业项目、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千方百计加快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高水平建设对外大交通、梅州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际无水港,推动通关模式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航空口岸,发挥梅州粤东北门户城市的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的联系,深化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合作,密切与汕潮揭等沿海经济带城市的互动,注重与赣南、闽西等周边地区的交流,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千方百计发挥生态发展区之长。通过高水平打造“双区”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茶罐子、水缸子。作为农业大市,梅州以生态为基,建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

  ——千方百计共建人文湾区。通过加强文化、教育等方面合作,提升客家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引导港澳客二代、客三代更加认同祖国、参与祖国建设、服务祖国发展。

  不求近功,不安小就。会议强调,要推动“请进来、走出去”、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主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践行“两山”理念、厚植生态优势,服务“双区”建设、推进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在全国全省一盘棋中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把特区经验根植于梅州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梅州出新出彩。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