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古城复兴

2020-10-29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潮州时高度称赞潮州文化,并指出,“潮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爱这个城市,呵护好她,建设好她。”为此,《南方日报·潮州观察》于10月22日以三个大版的篇幅刊发特别报道《潮州文化:从何而来,走向何方?》,引发强烈反响。来自海内外的读者纷纷来信撰文,共商潮州文化事业。本报选取部分精华文章,以飨读者,并期待更多声音,为潮州发展出谋献策。

  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建制以来,潮州古城一直是粤东地区历代郡、州、路、府、县的所在地,是目前东南沿海地区风貌保存最为完整、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历史文物最为丰富、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各地掀起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的风潮时,得益于潮州市委、市政府对古城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古城的历史风貌和城市肌理得到有效保护。今天,潮州古城之所以宝贵,正是源于承载着潮人千百年文化记忆的硬件载体得到完整的保护,潮州的历史文脉得到延续。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今天我们在开发古城时必须坚守的发展理念。

  一、加快古城保育活化,奠定复兴基础

  实施古城的保育活化,就是要在进行城市修复、更新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留住府城原有的历史肌理和城市个性。

  首先是要加快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这一块我们现在还是偏于保守,对文物资源的文化挖掘、周边开发、区域联动、业态注入方面做得很不够。这不只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作为历史建筑如果长时间处于无人气状态,它本身也会出现加速老化的问题。所以必须进行活化利用,让古城内的文物建筑“活”过来。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统筹实施各类项目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商业组织参与到古城历史文物建筑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推动古城文创、旅游产业发展,焕发古城活力。

  其次是要注重历史建筑的保育工作。如果说散布在古城的各个文物建筑是核心资源,那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群就是保持古城历史风貌完整性的基础。这几年,大量新兴业态涌入古城,在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也对古城的历史风貌造成巨大冲击。特别是在对历史建筑改造上,存在内部建筑格局和外观立面的肆意改造问题,对古城建筑风貌甚至是建筑本体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因此,加快古城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立法工作、整合执法力量、加强监督管理以及业态管控、指引是当务之急。

  最后是要推动古城街区的更新改造。潮州古城面积约2.33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较多,根据文化遗产富集程度也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域,应采取的改造模式也具有多样性,核心区域需要以微更新为主,外围区域允许一定程度的改造修缮,但必须与周围历史文化建筑的整体风貌保持一致。宜参照苏州平江区改造的模式,结合居委会的设置细分为若干各单元,分批次逐年推进。通过渐进式的“微更新”“微改造”,在修复和强化街区肌理的过程中,注入新元素,以建筑为载体完善社区生活配套体系,为古城街区的复兴奠定基础。

  二、注重文化的传承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古城魅力的充分绽放,在古城的各类业态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年轻意味着生命力,代表着古城的新鲜血液,他们同样是古城的保护者与传承者。但如果过于注重商业模式创新,而忽略对特色文化的融合挖掘,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古城目前的情况是商业氛围浓厚,但文化挖掘不够,这是阻断游客深度体验和消费的根源。2018年,笔者在做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课题研究时,通过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业态访谈等方式,推出一个结论:旅游的需求侧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游客的需求导向中,文化导向占据了第一位,其次是生活导向,第三是服务导向。2016年的时候,有一首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词火爆了朋友圈,诗与远方的田野所代表的不正是文化与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吗?

  千百年来,潮州在区域文化演变、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融汇交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潮州文化。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与文脉传承,造就了潮州古城独特的气质,这就是潮州文化的根基。“历史+人文”是潮州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支撑,也与省委对潮州的定位——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是相吻合的。

  笔者认为在古城文化传承创新上,除了大力弘扬古城文化外,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个是推动对潮州文化的基础研究,组织各界专家学者对潮州文化开展基础研究,通过系统整理和挖掘,以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来构建完整系统的“潮州文化”体系,选择一些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潮州文化载体,如潮州美食、工夫茶、美术工艺等开展权威性、系统性的梳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便于潮州文化的传承、创新、推广与产业化。另一个是加快“文化+产业”的培育。将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与新时代下的街区发展需求结合,在古城街区微更新中植入“文化+产业”,促进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依托文化发展来推动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古城的活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潮州古城有一个突出优势就是活态性,充满人文气息与生活气息。但最近几年,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对古城的活态造成一定影响。一个是过旺的商业气息,特别是外来商业文化冲淡了古城自身的人文气息。另一个是挤占了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对古城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不利于古城旅游的长远发展。过度的商业开发,不断挤压原住民的生活空间,提高生活成本,原住民被迫外迁,最终古城生态将遭到毁灭性破坏。

  因此,在引入旅游产业,做古城旅游空间改造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游客、商家与古城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古城共治公约和准入审核的形式来规范和约束商业业态对古城生态的破坏。要推动“主客共享”的治理模式,从生活环境的改善、就业的增加、收入的提升等方面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努力为居民提升生活设施水平、保留悠游闲适的生活氛围,为游客提供“文、旅、城”融合的文化游览与活态体验。此外,还要加强对古城居民服务意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古城旅游相关知识以及接待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古城旅游产业的分工中,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城的旅游定位不应当是普通的观光旅游景区,而是一种迥异的城市文化体验。游客从一进入古城起,所看到和体验的不仅是历史文物、特色美食,还要让他们感受到古城的文化内涵。把古城居民的生活方式融入古城的旅游,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到古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真正的让古城成为可以触摸的历史、可以品味的文化。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