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委决定,由市领导同志牵头,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委部署要求和市委工作安排,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最要紧的就是真正动起来、走下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为此,汕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深调研”工作方案,共确定了八大课题、20个专题开展调研,以期为汕头再出发“问路寻策”。
当前,汕头如何在“两个大局”“两个一百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和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是摆在汕头面前的一道课题。对于汕头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问路寻策”便成了重中之重。
南方日报记者注意到,“实”字贯穿于汕头“深调研”工作方案之中。方案提出务求工作实效,要求各专题调研组开展调研时要聚焦、不能散、实打实,不搞泛泛的一般性调研,举措、建议要有质量能解决问题。调研报告不穿靴戴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聚焦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具体、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
1 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创新“牛鼻子”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刻指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深调研”工作方案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被列为第一个调研课题,这充分反映出汕头市委、市政府对目前我国所处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深刻认识。
对于经济特区发展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唯有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才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记者梳理发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课题中以“创新转型”为关键词,提出了4个专题,均是针对汕头目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短板”所提出的研究方向。其中“创新发展专题”位列第一,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聚焦国内短板产品,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和发展能力。
对当前汕头企业发展而言,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才能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由此看来,针对创新发展所开展的“深调研”迫在眉睫,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2 壮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承上启下的两项研究专题。汕头纺织服装、玩具动漫、化工塑料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深调研”的着眼点落在如何加快技术改造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推动这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从而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记者注意到,日前汕头谋划形成了七大重点产业片区发展空间,“深调研”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七大重点产业片区规划建设,推进村镇产业集聚地集中连片开发,强化产业空间支撑,足见汕头对激发产业活力的重视与决心。
当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和核心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新发展动能的重要方式,“深调研”提出要重点研究如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
记者梳理发现,“深调研”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做文章,并设定了发展目标:以海上风电装备和海工装备为重点,打造千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金融、物流、电商、5G等产业,打造千亿元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南澳岛、汕头内海湾、小公园历史开埠区等潮汕风光和潮汕文化、潮汕美食为依托,引进主题公园,加快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打造500亿元级文旅产业集群;以潮汕精细农业为依托,在规模、品牌、机械化方面提质增效,打造300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3 问计于基层,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
“深调研”工作方案中的第二个课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其中“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专题是其中的重头戏,提出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政企“直通车”制度,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
营商环境本质上是政府给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企业和群众是“用户”。营商环境好不好,关键要看企业和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11月5日,汕头市召开企业家和基层代表座谈会,市领导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开门纳谏,寻策问计,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中。
这场座谈会,实际上也是汕头市委、市政府释放的一个讯号——“深调研”,就该深入一线,到最基层去听取意见,掌握突出矛盾和迫切需求,才能弄清楚问题、找准症结,有效地解决问题。座谈会上,企业家、基层代表畅所欲言,汕头市委书记马文田现场督导相关职能部门抓紧解决企业家、基层代表反映的问题,切实服务好企业,支持基层建设,对有关建议要认真研究吸纳。
此外,在近日,汕头市开通政企“直通车”,启用政策兑现“一站式”服务平台,这些都是汕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收集分析企业诉求,助企纾困解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举措,也为接下来做好“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专题调研打下基础。
4 做好“侨”文章,打造高水平开放门户
作为著名侨乡,汕头将如何打好新时期“侨”牌,进一步做好“侨”的文章,引导和激励广大海外华侨支持和参与祖国建设各项事业,打造高水平开放门户,成为汕头“深调研”的另一大课题。
针对海外华侨,“深调研”提出要重点研究传承华侨文化,做好“侨批”文物的保护、研究、开发;鼓励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更多地参与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发展,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和汕头侨资侨力丰富的独特优势,发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平台作用,在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产业等方面下功夫,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和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侨”味浓厚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推动华侨与祖国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深调研”提出要推动综合保税区区港联动,加快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建设,推进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更好发挥汕头侨乡优势、特区优势、港口优势,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打造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连接点。
5 融入“双区”建设,加快推进“湾带”联动
今年7月,汕头、深圳两大经济特区开启深度协作新篇章,此后数月,深汕两地交往频繁,相关的合作对接项目不断落地,切实把深度协作转化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深调研”工作方案中,提出要积极主动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加快推进“湾带”联动,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融湾”“深汕深度协作”仍会是“重头戏”。
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中,提出要重点研究强化与大湾区城市在机制对接、产业承接、创新协同、设施联通、平台引领人才交流、民生融通、政策衔接等方面合作,以期形成联动互惠、双向互济的生动格局,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同时,还要加快实施“12359”工程(一个高铁站枢组、两个高铁站场、三条铁路、五条高速公路、九条快速干线),打造贯通沿海经济带快速大通道。
“与深圳深度协作”专题中,则提出要主动学习、率先复制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方法和创新举措。加快与深圳签订深度协作《框架协议》,推动深圳创新、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与汕头区位、侨乡和民营经济等优势相结合,加快形成“核+副中心”动力机制。
6 提升城市品质,焕发老城市新活力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开埠区之一。而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作一直是汕头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的工作之一。
因此,“深调研”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育活化,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商埠文脉统一起来,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下足绣花功夫,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建设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历史文化街区,引导人们认识到汕头经济特区的今天来之不易,从中感悟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此外,针对城市化进程滞后的短板,“深调研”工作方案提出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包括加大投入建设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四个高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5G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城管平台全市范围全覆盖,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接时保质完成亚青会场馆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湾两岸”最美风景线,推动城市品质出新出彩等。
■相关
汕头要求扎实开展“深调研”
不搞扎堆调研不给基层增负
南方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深调研”工作由汕头市委书记、市长统筹抓总,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副市长具体负责。
调研工作最忌形式、走过场,汕头“深调研”工作方案提出务求工作实效,要求各专题调研组开展调研时要聚焦、不能散、实打实,不搞泛泛的一般性调研,举措、建议要有质量能解决问题。要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落实,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不断取得扎实成效、经得起实践检验。
同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庞大调研组,不搞扎堆调研,不搞层层陪同,不给基层增加负担。调研报告不穿靴戴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聚焦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具体、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
“深调研”工作方案还提出坚持以上率下,要求具体负责的市领导同志要及时召集专题调研组细化调研安排,带头开展调研,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建议,把关审定调研报告,示范带动各级各部门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把“深调研”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完善思路、推动落实的过程。
市领导同志要结合定点联系区(县)镇(街道)工作,推动所联系的区(县)、镇(街道)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市领导同志可根据专题调研需要调整参与单位、牵头单位,参与单位要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严格落实责任,加强协作配合,推动“深调研”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