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湾畔,涌动的春潮蕴藏着砥砺前行的澎湃动力;圳美绿道,巍峨的群山铭记着开拓创新的使命担当。
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飞地”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产物。从2011年春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汕尾海丰划定468.3平方公里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到生机勃勃的产业集聚区;从对口帮扶的产业转移园,到2018年12月16日揭牌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荒芜之地华丽蝶变,产业新城已露芳容。
如今,深汕合作区正以时刻望鹏的信念和砥砺奋进的决心,打造一座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坚定不移探索飞地治理模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革命老区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作为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崭新区域,深汕特别合作区如何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传承新时代深圳精神,根植深圳基因,加速实现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老区变特区?
11月13日上午,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深汕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
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本身就是深圳发挥经济特区示范作用、发展“飞地经济”的试验平台。深汕合作区正对标深圳标准,优化营商环境,此前,全区11个区直机构、6个市驻区机构已经履职;今年,全国首个“飞地”法院、首个“飞地”检察院挂牌办公,已为广大居民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全区正坚持建城与建市并举,产业与配套共进,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片区开发、城市建设,努力蹚出一家产城融合、产城并进的发展之路。
谈感受
深汕合作区
因创新而生、为创新而行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作了重要讲话,您对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有怎样的心得体会?
产耀东:我有幸参加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直到今天仍在耳边回响、在心灵激荡。印象最深的是“改革”两个字出现了51次,“创新”两个字出现了27次。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深圳经济特区要扛起责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努力在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
与市里其他区不同,深汕合作区是在基础差、底子薄的四个农业镇基础上再造一座新城。要让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老区变特区,势必面临许多体制机制和建设发展中的障碍。我们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走出一条符合深汕实际的创新治理新路,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深汕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先行示范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成果。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与信心。我们将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抢抓“双区驱动”和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加快特别新城的建设步伐。
深汕合作区因创新而生,为创新而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生事物,本身就具有深圳创新的基因。总书记说“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汕合作区也是在一张白纸缔造崭新城市,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谈改革
综合改革试点
释放重大利好
南方日报:前不久,中央正式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您看来,对于深汕合作区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产耀东: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虽然只有21个字,但标志着深汕合作区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到“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前,合作区超过60%的土地属于非建设用地,该方案又为我们释放了重大利好。
总书记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汕合作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受到更重大的历史责任。将把准当前发展形势,自觉扛起时代使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深汕、发展深汕、壮大深汕,联通深圳、依托深圳、服务深圳。
谈飞地
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先行探路
南方日报:对于站在新起点的深圳,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的飞地之城,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产耀东:作为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汕合作区肩负着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先行探路的重大使命,作为“飞地经济”深圳实验的“深汕样本”,我们将聚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把这片区域打造成为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要在一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建立一座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首先就是要实现特区带老区、先富帮后富;同时将为深圳的产业外溢带来更大的腾挪空间,在深圳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此外还要有效疏解深圳的城市功能,如教育、医疗、住房等。
与传统飞地不同的是,我们是按照一座中等城市的规模、功能、建制来规划建设的,就像是深圳的一座“卫星城”。
谈发展
站在深圳肩膀上
谋划建设新城
南方日报:深汕合作区的发展思路是怎样的?
产耀东:深圳市委主要领导要求,按照世界一流标准,高质量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深汕合作区。作为站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巨人”肩膀上谋划的新城,我们正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全区468.3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坚持高端规划、前瞻规划、求实规划,在统筹中规划、在规划中统筹,一张蓝图绘到底。
目前,已布局规划“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城市空间,注重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三大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纵向形成产业链、横向形成综合服务链,让工作、生活、商业配套形成微循环,切实做到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
我们坚持以平台带动加快形成发展新引擎。近年来,我们努力做实做强西部组团先行区,以先行、示范催生了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我们牢牢抓住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认真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谋划建设了小漠国际物流港、海洋智慧港,以海洋经济平台打造海洋中心城市的承载区。我们启动了小漠湾国际文旅创新小镇建设,就是要让旅游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以文旅融合平台赋能深汕发展新优势,把小漠湾打造成“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我们还将依托沿山生态发展带,重点建设莲花山生态康养小镇,集中发展康养度假、生态休闲等产业。未来国际科教走廊的教育小镇里,将入驻深汕高中园、职业教育城、特色教育城、大学教育城,我们的目的就是打造全链条的教育体系。
目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深汕合作区管委会编制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纳入深圳市第四版城市总规。深汕合作区已累计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60多项,并以全球视野征集片区设计方案,连续3年面向全球开展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滨海地区城市设计、赤石河两岸地带规划设计国际咨询,每一次都吸引国内外至少五六十家设计机构参与。其中,滨海地区《新生共栖》方案获得了2020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最高奖项——杰出奖。
谈举措
以“深汕速度”
推动产城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深汕合作区如何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有哪些具体举措?
产耀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全力推动产业、城市、民生高质量发展。
在地理位置上,深汕合作区与市区看着很远,其实很近,我们与坪山区的距离只有约60公里。全区“三港四站”“四铁五高”“五横六纵”内外骨架路网交通体系正加快形成。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按计划将在2025年建成,通车后,深汕合作区到市中心只有半小时车程。
为保障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我们正大力引进优质教育。9月1日,全区首个深圳标准的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迎来首批140名深汕学子。这是一个里程碑,预示着一幅深汕教育事业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根据深圳统一规划,全市将建设4个较大地块的高中园,以增加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位供给,其中一个高中园就放在深汕合作区。在这里,我们将规划建设全区第一所高中——深汕高级中学,也就是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高中部,计划在2022年秋季招生。我们将与深圳五大名校中唯一一所民办学校——深圳市百外教育集团合作共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我们也将引入优质的高等教育,深职院和信息技术学院都将落户教育小镇,助力深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长足发展。
从最初的机关医务室,到仅用100天建成深汕门诊部正式运营,再到如今加快建设全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新的“深汕速度”正在不断被刷新。
病有良医,是我们的不懈追求。目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已在深汕合作区形成了“一院三址”的发展格局。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规划床位800张,定位为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并将以甲等为建设目标,打造成为粤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医学中心。
住有宜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借鉴“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经验,为深圳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出一个“深汕方案”。当前,我们正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全区住房供应总量中,公共住房的用地面积和建设面积在住房供应总面积中的占比都将达到60%。
目前,创业村、开元大厦、生活中心等上千套人才住房已投入使用,深耕村、深颐村等四个大型上万套的人才住宅区正加快建设,规划建设的临安里、临富里等四大公共租赁住房也将提供近万套人才住房,确保阶段性供给充足。根据人才住房发展目标,3年内,深汕合作区将规划建设8万多套人才安居房和公共租赁房,总建筑面积将达200万平方米。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深汕合作区同步加大商品房建设投用力度,已推出振业时代花园、辉煌1号、华侨城赤湖纯水岸等一批商品住房。到2022年,全区将建设商品房7万多套,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增加到14万多套。
放眼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特区基因,发扬“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精神,争取早日把深汕合作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不断绘就深汕新城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采访素描
场景一
11月13日,上午8时30分
深汕合作区鹅埠片区
11月13日上午8时30分,一辆中巴车徐徐行驶在深汕合作区鹅埠片区,这里定位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透过车窗,产耀东不停向记者介绍新城变化:我们现在路过的是新城的起步区和先行区,这里是深圳书城在深汕合作区设置的第一家简阅书吧;这里是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的三级综合医院正加快建设之中;这里是深汕合作区的第一座地标,147米,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三座地标,在它旁边正在建设的第二个地标是上海绿地集团的绿地中心,211米,在咱们后方不远的地方是目前深汕的最高地标,248米,我们一直在刷新粤东的天际线高度;这里是我们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人才住房项目,区属国企的人很多都住在这儿;那里是我们第一个文体场馆,深汕西会展中心。应该说,项目到哪里,我们的配套就建到哪里。目前这里已有79个高端产业项目。同时,按照“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我们正加快学校、医院、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市政设施建设。我们的做法就是规划一片、建设一片、发展一片、成熟一片。在建设一座新城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区属国企——智慧城市研究院同步建设一座智慧城市,就是要下好“智慧基因”先手棋,努力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前不久,深汕合作区打造的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高朋满座,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举行了首批入园企业集中签约暨战略合作企业签约仪式,引入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清华i-Space孵化器项目、京东数字科技等优质企业,标志着深汕合作区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打造科技创新典范向前迈出铿锵一步,必将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人才进驻,加快产业新城、智慧深汕建设步伐。
场景二
11月13日上午9时30分
赤石镇胡安村田间地头
深汕合作区是深圳市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全区有34个行政村,5个社区,187个自然村。468.3平方公里的陆域,资源丰富;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和50.9公里长的海岸线,景色优美。山、水、林、田、湖、草、湿地、温泉等自然资源禀赋兼备,客家、福佬、疍家、畲族等四大族群融合共生,优质的自然本底可以绘就最新最美的图画。
上午9时30分,记者一行来到赤石镇胡安村田间地头。产耀东说,深汕合作区是深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到深汕合作区调研时指出,深汕合作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尽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我们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部署,制定实施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345—187工程”方案,从七大方面推出了50条举措。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八村示范、全区整治”,“一村一特色”高标准建设示范点,全力打造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都市乡村”“田园城市”。
产耀东说,深汕合作区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前,深汕合作区土地整备局已履职,去年成立了区属国企——深汕土地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借助区属国企与村集体合作,打造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田寮模式”。
前不久,深汕合作区印发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领导干部包干行动方案》,力争大干快干80天,聚焦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环节,全力确保如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场景三
11月13日上午11时许
深汕湾科技城智展中心
上午11时许,记者一行来到深汕湾科技城智展中心门前。
产耀东告诉记者: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我们布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推进工业互联网和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知识经济已成为深汕合作区的主导产业形态。我们现在所在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是深圳市三个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已经引进了25家实体机器人企业,还有2家战略性平台企业。
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深汕合作区,强调要坚持产业带动,打好高质量发展主动仗,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承载区、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深汕合作区一开始就注重三个优先——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优先、重大项目优先、规模集聚项目优先,全区已供地产业项目96个,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