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后,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深圳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下称《规划》)正式发布。
这是深圳首次提出青年发展长远性、阶段性目标,也是深圳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从构想向蓝图转化的重要“路线图”。深圳市委、市政府也专门建立了涵盖27个部门的市青少年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青年事务、解决青年问题。
时隔半年多,《规划》落实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情况如何?记者从团深圳市委了解到,深圳市区两级全部建立青少年工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提出92项具体措施、102项工作指标,并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实践中心,在全国试点基础上,又推出区、街道、社区三级试点。
“深圳共青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牢牢把握‘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线图’‘任务书’的既定目标,在新一轮发展机遇中对标先行示范区要求,打造青年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板’,探索建设区域青年融合发展的‘国际标杆’。”深圳团市委书记方琳说。
1 百余个“青年之家”投入运营
规划实施半年多来,深圳已形成党管青年工作格局,“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从“发展、开放、治理、湾区、人民”五个维度具象实践。
“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推动青年思想引领供给侧改革。软件上,除重点实施青年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圳在你身边、青春圳飞扬”体系,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深圳青年讲师团”等品牌为引领,累计培育优秀青年讲师近百人,授课覆盖青少年超过42万人次;硬件上则加强青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更新改造市少年宫、天象馆、大家乐舞台,全面开放市青年广场三大公益展馆,推动建设深港(国际)青少年中心。
“开放”,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内外双循环”青年人才发展新格局。比如,依托深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重点打造国际青年创客峰等青年创新创业阵地,在全市线上线下规范运营青年之家110家,推动16家青年阵地获评省级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构建起深圳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常态化推进湾区青年人才创新交流,创新举办首届“先行示范区青年人才发展高峰论坛”等。
“治理”,是聚焦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围绕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广泛开展青年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等创建,共成立1900多支队伍,成建制、成体系奋战在经济发展、疫情防控等一线岗位;二是全面加强志愿者之城建设,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0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15%,年均参与服务志愿者达960万余人次。同时,聚焦水污染治理、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公共安全、生活垃圾分类等领域,推广“共青团+专家智库+行业组织+社会力量”的志愿服务参与模式,持续推进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
2 研究制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来深发展行动计划》
“湾区”,是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历史机遇,搭建湾区青年交心交流交融新平台。除继续举行“同心耀中华”深港青年文化交流艺术季、“龙腾中华——深港澳青少年文化专列”等品牌活动外,团市委研究制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来深发展行动计划》,研究助力香港青年在深圳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具体措施,并正探索集成推出以港澳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一网一号一平台”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人民”,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青少年服务闭环体系。比如,深度调研青年需求及相关政策体系,相继与团中央、社科院等开展省部级重点课题“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评价体系研究”“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研究等。
围绕青年权益保护,创建市级“青少年维权岗”,推广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试点和全国首创的涉罪青少年全链条帮教体系,升级打造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围绕青年民生需求,升级建设全国首创的“青年驿站”,服务来深求职毕业生数量2.8万余人,成为涵盖短期免费住宿、职业发展指引、人才政策对接于一体的“青年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联合26所重点高校,启动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提供覆盖深圳发展所需的100多个专业的学历教育,帮助2.6万余名基层一线青年圆“大学梦”;推广建设全国首创的“夜间青年之家”,通过错峰开放服务,为青年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充电好去处,提升青年获得感。
3 拟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五个一”
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一方面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和社会共识还需进一步凝聚,青年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有待推进;另一方面,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的统筹性和系统性还需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将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专门制定政策或措施的机制尚未形成。
下一步,深圳将对标先行示范区要求,打造青年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板”,拟推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五个一”举措,具体包括:
在各职能部门指标统计增设14—35周岁青年口径,对相关领域青年工作指标定期评估考核,每年发布一次青年发展指标监测数据;针对深圳青年发展型城市整体建设、各发展领域及青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业态、新情况,每年开展一项专题调研;每年以“皮书”形式发布一份青年发展评估报告;每年针对性制定青年民生实事清单,发布并推动开展一批青年民生实事;建立联席会议联络员机制及成员单位述职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青少年工作党政联席会议,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联络员会议,通过现场评议或书面述职方式向联席会议述职,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需跨部门沟通的新问题。
同时,抢抓扩大开放机遇,探索打造区域青年融合发展的“国际标杆”。一是推动制定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地方性法规,吸引更多港澳优秀青年、国际青年人才来到深圳发展;二是探索青年发展型城市国际化路径。加强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等对接,加强同友城开展青年交流合作,探索形成具有全球普适性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填补国际组织中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议题空白。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他们这样做
市发改委
推动青年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
“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将推动青年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把青年问题、青年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大局,为青年建功立业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让青年充分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余璟说,该委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拟定和组织实施部门,“十四五”期间将从“教育创新、公共文化和就业创业”等方面推动青年发展。
其中,青年教育方面,全面践行学有优教目标,超常规加快公办普高学校建设,新增公办普高学位9.7万个以上,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7.4万个。
青年文化方面,加快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和创新发展,建成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加快基层文体活动设施建设,建成“十分钟文化服务圈”,丰富推广“城市文化菜单”,引进培育更多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顶级活动和体育赛事。
青年创新创业方面,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有利于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空间载体;加快建设前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发起设立青年创业天使投资基金,为在深创业青年提供贴息贷款、股权投资等金融支持。
南山区
打造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
南山区是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位于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粤海街道高新区社区被授予“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社区”。
区委副书记尹书彬说,该区在顶层设计上已作出制度安排,包括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街道团工委书记均进入党政领导班子,101个社区也吸纳119名两新组织团干、社工等进入团委班子,并首创职业化青少年工作队伍等。
为搭建青年活动阵地平台,已建区、街道、社区三级120个“青年之家”,常态化开创新创业类等8大类服务项目;打造省级“大湾区青年家园”,提供思想引领、城市融入、交流合作等10类特色“菜单”服务,并联系20多家内地与港澳青年研究智库,针对湾区青年发展政策和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与近100家粤港澳青年社团、海归联谊会保持常态联系,打造湾区青年社团联盟。
同时,打造健康活力的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其中,南山智园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独创“市区联动+港方服务机构”的三方共建模式和“投贷联动”融资模式,今年5月获颁首批“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成为深港深度交流合作典范;大湾区“三业”服务中心则由香港新青年会运作,为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提供“纯港式”服务。
此外,该区还健全政府青年服务购买机制,构建“创业之星生态服务体系”,举办“南山区青年发展服务项目大赛”,收集青年发展服务需求,开发青年服务项目,并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在各社区落地等。
宝安区
发布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三年行动计划
宝安区14—35周岁的青年人口274万,占比约50%,是深圳青年人口大区。2019年10月,该区被团中央确定为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的七个试点区县之一,也是华南地区唯一试点区县。
“今年团中央已两次到宝安进行青年工作专题调研,均予以充分肯定。”宝安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孟锦锦说,该区已建立由区委书记任总召集人、36个区直部门和10个街道“一把手”为成员的宝安区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布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三年行动计划,并首次将“促进青年优先发展”作为专节写入宝安区“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其次搭建青年成长成才的舞台,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之家”“海归岛”和一批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海内外青年提供一站式服务;宝安城市学院也每年培训青年技能人才10万名以上,培养造就适应“双区”建设的青年人才。
再者整合全区各类服务资源,比如实施青马工程,每年培养青年政治骨干500人,常态化开展婚恋交友、职场提升、技能培训、城市融入、法律服务等主题活动;搭建以青少年宫、科技馆为龙头,区、街、社区三级图书馆、文化馆、音乐厅、艺术馆、体育馆为网络的“15分钟文体圈”,并打通工青妇服务平台,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10个观护帮教基地。
龙岗区
打造“全链条”式青年成长体系
龙岗是深圳的产业大区,6—35岁青少年常住人口占比近半,其中“两新”领域的青年占比最大,特别是产业工人和企业自主创业青年数量最多。其中,横岗街道产业业态复杂多样,6—35岁青年更是占街道常住人口近七成,成为深圳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中唯一试点街道。
“龙岗区亟须将潜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青年资源转变为直接的产业资源和发展动能,实现城区新一轮跨越发展。”龙岗区副区长、区政府党组成员黄惠波说,接下来该区将以此为契机,坚持政治引领,促“单打独斗”转变为“齐抓共管”。
目前,龙岗区已建立青少年工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共有37家成员单位。横岗街道则成立龙岗首个街道青年工作委员会,由街道一把手任委员会主任,吸纳各领域青年群体,作为街道党委直接面向青年开展工作的平台。
同时,打造“全链条”式青年成长体系,不仅聚焦横岗青年发展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等十大领域,将少先队工作提前纳入青年发展规划,还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改造,建立实习、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大鹏新区
发起全市首个社区青年发展计划
今年8月,大鹏新区正式获批成为深圳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城区,此后迅速建立起新区青少年工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
在思想引领方面,大鹏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韩立清说,去年以来已组织开展《大鹏新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等多个调研,提出6大类20多条建议举措,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今年又注册成立新区首家心理健康志愿服务中心,推出同名线上U站,累计开展青年心理健康活动90场,服务超2万人次。
针对新区地理位置远离市区,青年群体市民意识、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建立“平时联系、急时应急”的青年动员模式,推出“星期六宅集颂”项目,固定每周六动员青年入户(宅)集中传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等,已累计有超过10万青年参与,青年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生力军”。
为留住青年人才,新区依托大鹏山海资源优势,建立“深圳最美青年驿站”,为来大鹏就业创业大学生、青年人才提供“免费住宿、政策解读、就业指导、城市融入”等一站式7天公益服务,并注重驿站活化利用,开展大鹏青年之夜、创赛之夜、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等系列主题活动。
发起全市首个社区青年发展计划,设计25项菜单供青年选择。制定新区“青年鹏翼计划”,打造人才交流交往、人才创新孵化、社会实践参与三大平台。形成“3+7+N”人才政策体系,并相继成立人才服务有限公司、青年创新创业协会、海归协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