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让大企业顶天立地 中小企业漫山遍野

2020-12-04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如果要问,过去四十年深圳一次次摆脱成长制约、一次次突破“增长极限”、一次次刷新发展高度造就“深圳奇迹”的关键力量是什么?答案一定是创新。

  如今,持续创新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深圳最鲜明的特质。

  面向未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深圳将如何把科技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圳正在布局哪些新的平台?在资金投入和创新生态链构建上又将有怎样的创新之举?

  日前,在最能代表深圳创新气质的鹏城实验室,深圳市科创委主任梁永生接受了记者采访。

  谈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要从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南方日报:企业是深圳自主创新的主体。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这方面深圳是如何谋划的?

  梁永生:创新驱动发展与要素驱动发展是相对的。创新驱动发展实际上是各个要素的一个组合,这个里面就包括人才、技术、资金和政策的组合,我们要走一条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践行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创新模式,就是要实现要素的优化组合。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大企业顶天立地,让中小企业漫山遍野,不断提高深圳的创新能级。

  南方日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圳如何努力补齐基础研究薄弱的短板?在这方面的成效如何?

  梁永生:以前由于缺乏高校、科研院所,深圳的基础研究短板明显。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在平台建设上做了一些布局。像是我们所在的鹏城实验室,它的鹏城云脑Ⅱ机房,就完成了大规模的AI算力布局。

  目前,包括鹏城实验室在内,深圳已累计设立基础研究机构12家,组建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667家。全社会研发投入1328亿元。今后我们可能要加大主动布局的成分。我们要奏响强化基础研究的时代强音,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精心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南方日报:近日闭幕的深圳市委六届十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作为科创部门,我们要怎样贯彻和落实?

  梁永生: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接下来我们将从三方面发力:第一,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发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际上是输出大装置的,这个大装置是基础研究的利器,也是人才集聚的平台,目前在光明科学城我们已经布局了众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我还强调一点,就是我们拥有了这些大装置还不够,还要科技和产业的同频共振。

  第二,就是高端科研平台,通过以鹏城实验室、诺奖实验室为代表的高端科研平台集群,集聚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推动产业发展。

  还有高端人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学把握市场与政府关系进行了深刻总结,在深圳中低端人才靠市场去配置,高端人才肯定是市场配置不来的,所以要主动发挥政府的这只“手”去布局。

  通过这些布局,接下来就是如何去推进新产业发展,在氢能源上,我们要做氢气的制备、存储、运输和氢燃料电池等,同时推动AI、集成电路等新产业的发展,在诸多“卡脖子”领域寻求突破。

  我们科研载体和平台的设立,就是为了推动这些新产业不断成熟和进步。

  谈深圳创新生态新闭环

  从“ETS”到“STE”与“ETS”循环共生

  南方日报:上述基础上,深圳在资金投入还有生态链构建方面将会有怎样的举措?

  梁永生:近年来,我们的科研经费在逐年增加甚至是翻倍,我们把30%以上投入到基础研究,接下来,还要在具体研究中发力。

  这里给大家建一个模型,就是从“0”到“10”,一般从“0”到“1”是基础研究,从“1”到“2.5”是技术攻关,那产业发展,我们通常定义为“6”到“9”,这个阶段由企业家作为主力去发动。

  那中间还缺了一段,就是“2.5”到“6”这里,这段是什么?就是目前所说的企业家创业的“死亡之谷”,这段必须做好,而且是高校、科研院所做不来的,同时也是企业界不愿意做的,这一块政府有责任把它做好,就必须支持中立的公益性机构来做我们所说的概念的验证,有中试、中测,还有一些工程的需求论证,以保证知识技术推到产业领域的时候是顺滑推进的,而不是中间因为技术不成熟导致企业倒闭。

  说了“0”到“9”,这里还有一个“10”,“10”是什么?“10”就是企业的跟踪和反馈,这个知识技术推到产业了,运转得怎么样?企业对新技术可能有更多的需求,那通过企业的跟踪反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闭环,从“0”到“10”,再接着从下一个“0”到“10”。

  这个推进过程,我们定义为“STE”创新模式,“S”是科学,“T”是技术,“E”是工程,就是从“S”到“T”再到“E”的过程,实际上深圳过去几十年走了一条“ETS”的道路,是从产业界的需求驱动,然后再到技术知识的供给。如果开始是“STE”,接下来再“ETS”,一个循环往复,从科技创新的逻辑起点一直到产业发展,再到产业进步,产业再反馈回来对基础研究提出新需求,这个闭环模型创新是我们未来完整的创新模式。

  谈技术攻关

  进口额超亿美元核心零部件将成关注重点

  南方日报: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接下来深圳要怎样把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

  梁永生:未来深圳还是将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这个“牛鼻子”,更好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基础研究领域,最重要有两点,第一是怎么样提出科学问题,第二是如何营造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深圳现在吸引人才的力度很大,一个机构建立之初靠一个领导者就可以,运转10年以上就要靠团队,运转50年到100年一定要形成一种文化。

  在技术攻关领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分四个层面来推进,有面上技术攻关,有重点技术攻关,有重大技术攻关,还有战略性技术攻关。关于技术攻关题目的来源,以前是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征集,我们对于技术攻关项目的审定则是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产业链条,就是链长制中,里面的短板和弱项,另一个就是来源于企业,对于海外进口超1亿美元的关键零部件我们会重点关注。

  接下来,我们也会把政府的一些主动作为加进来,以前这些课题来源于企业的自主驱动,也就是政府不给他们投入和资助,他们也会去做,现在政府要主动作为,要一起来攻克卡脖子的难关。这意味着企业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任务驱动相结合,最终确定这个选题,这在未来深圳科研体系上将是一个重要改变。

  同时,我们还会借鉴美国的悬赏制,就是我们出题,有实力和基础的公司来承接,我们将设立一些里程碑式的节点,多家公司共同来竞争,这个节点突破了,我给你这个节点的经费,进入到下一个节点,我再给你下一个节点的经费,总之把科技研发资金发挥到最大效应。

  还有就是成果产业化,成果产业化是最近要报给市委改革办的一个改革项目,在这里我们换一种思维,从产业界提出需求,高校、科研院所去高质量的配给,是不是更好一些?所以这次在成果产业化中就提出来由需求导向,供给侧高质量配给的可持续的自我演进过程,这个也是螺旋式上升——即需求侧需求,供给侧供给,需求侧提升,供给侧再提升供给,这样一个闭环螺旋式上升方式。

  谈制度构建

  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保障创新

  南方日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圳如何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环境?

  梁永生:在今年的8月26日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当天,我们推出《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个《条例》从三个方面来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并以立法形式固化下来。

  第一个层面,对科技研发资金的资助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作为保障层面来说,科技研发资金怎么花,怎么样可以取得更大成效,在科技创新条例里做了规定,并以立法形式固化了。

  另外一个就是营造全过程生态链,就是改革层面。这一块推出了基础研究的实施办法,推出了技术攻关的管理办法,今年要推出成果产业化的改革计划,我们也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合作推出由科技部支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此外,还有一些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要但职责不在深圳市科创委的,比如说人才政策、知识产权以及一些全社会的科技安全和科技伦理体系的构建,我们也在《条例》里同样以立法的形式把它固化下来,这样从保障层面、改革层面和发展层面,三个层面都以立法形式固化,再加上科技部和省里的支持,可以保证整个创新生态链有力实施下去。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把深圳科技创新的名片擦得更亮,更好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关

  鹏城实验室简介

  鹏城实验室是我国网络通信领域新型科研机构,主要从事该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通信、网络空间和网络智能。主要使命任务是聚焦服务国家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战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鹏城实验室总部始建于2018年3月。目前汇聚了31位院士,16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以全职、双聘和兼职等市场化用人形式聚集了1800余位各类人才。承担着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初步建成了以“鹏城云脑”为代表的若干大科学基础设施。深入探索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在科研学术方面,实施了以重点项目为背景建设科研团队和以前沿学术研究为背景建设院士工作室群体的“双轮驱动”模式;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方面,与深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形成了紧密共建模式,与全国150余家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度合作。

  鹏城实验室总部目前过渡场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万科云城),将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国际科教新城石壁龙片区建设未来园区,新园区规划用地2039亩,一期建设298亩,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

  新的历史阶段,鹏城实验室在通信、网络和智能三个方向,追求“交流无障碍、连接无极限、进化无止境”,努力建构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三者和谐的融合空间,努力建设信息领域的“国之重器”。


作者:杜艳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