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
新使命呼唤新担当。作为深圳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着制定实施全市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职能。日前,就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扩大内需、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等话题,深圳市发改委主任郭子平接受了记者采访。
谈先行示范区建设
推进重大战略和改革,建设重要平台和项目
南方日报:深圳将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切实肩负起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
郭子平: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继兴办经济特区后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是深圳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市发改委作为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统筹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围绕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一时代命题,谋划推进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为深圳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重点巩固提升创新发展优势。制定实施深圳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高标准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加快布局建设稀缺性综合粒子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精准医学影像、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布局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研机构、研究型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速补齐深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短板弱项。
二是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为重点全力推进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实施。加快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的各项改革举措和首批授权清单事项,重点推进好由发改委牵头负责的完善要素价值市场化评价机制、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等改革任务,推动出台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政策文件。目前,委里正在抓紧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实施方案,还将研究起草构建要素贡献市场评价体系工作方案。
三是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重点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坚持以法治引领和保障营商环境建设,积极开展营商环境立法。今年出台了深圳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率先推出或修订了科技创新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特区法规,为全市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更高标准的法律遵循。接下来,重点是通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实现规则公开透明、监管公平公正。继续推进新兴产业、前沿技术领域的立法引领,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强化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
四是以前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前海开发开放,扎实做好深港合作这篇大文章,围绕更高水平的投资贸易便利、跨境资金往来便利和人才等要素供给便利,持续深化首创性、差别化改革。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与港方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运营管理,布局一批香港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项目。特别要在深港科技创新规则对接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吸收港澳及国际科研体制机制的先进做法,制定形成深港科技创新“政策包”,实现与港方科研体制的衔接和配套。
五是以绿色低碳和共享发展为抓手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要持续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绿色标准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同时,宜居宜业离不开高水平文化服务和民生保障支撑。要加快落实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开工建设。要把“民生七有”要求落实落细落具体,用改革创新举措,把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就业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
谈扩大内需
重点从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两方面发力
南方日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圳市发改委在扩大内需方面,有什么重要抓手?
郭子平:对发改部门来说,扩大内需关键是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而政府抓投资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重点从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发力:
一是抓好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市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以市民群众关注的城市轨道交通为例,今年新开通地铁6、8、10号线及2、3、4号线等延长线,目前运营线路共11条,运营里程超400公里,未来我们还将加大这方面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出行的便捷度和舒适度,预计到2022年,深圳城市轨道将形成16条线路、里程达到570公里,到2025年,深圳将形成16条线路、里程达到650公里。
同时,我们也将持续加大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力度,城际的建设不仅能解决加强城市之间人员的交往、产业的互补,同时也能利用城际解决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居民到中心区域通勤的问题。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至前海段已于6月29日开工建设,赣深铁路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通车,正在加快推进深汕高铁、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等5条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建设规模约345公里。
二是抓好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2020—2025年要完成4000亿元新基建投资。截至10月底,已完成865亿元投资任务。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一批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绿色数据中心,打造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推广5G应用场景建设。对于5年要完成4000亿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任务,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
谈高质量发展
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
南方日报:近年来,深圳在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未来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哪些谋划和部署?
郭子平:早在2009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经济、绿色低碳等七大战略性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7848亿元增长到2019的超万亿规模,占全市GDP比重近40%,拥有华为、腾讯、大疆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标杆城市。
接下来,我们还会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在原有的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政策基础上,出台支持5G应用相关扶持政策,近期我们将会举办全球5G应用场景大赛,以此带动新行业发展。
二是持续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资金。用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2020年投入3.9亿元,引导社会投资接近15亿元。明年我们还将继续实施专项扶持计划,面向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直接资助、股权资助等多元化专项资金资助体系,支持企业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
三是创新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我们将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梳理成链,希望它在生产链、供应链能够有序完整衔接到一起。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梳理了8条产业链,通过链长制的方法,促进产业上下游实现生产和供应一体化。
四是前瞻谋划培育未来产业。当前我们重点在量子科学、区块链等领域预研谋划未来产业的发展。
谈营商环境
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首选地
南方日报: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如此活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圳是如何成为国内营商环境最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未来如何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郭子平: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深圳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肥沃土壤。近年来,深圳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持续出台营商环境20条、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行动方案等文件。今年又出台了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及增补清单,精准推出275项改革举措,不断将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开办企业实现“一网一次一日一窗零费用零跑动”,小型低风险社会投资工程审批时限压缩至9个工作日,小型工程水电气接入零成本,进出口环节核验证件从86种精简至44种,“i深圳”上线服务事项7700多项,99.92%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99.22%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办理,1643项“一件事一次办”服务,393项电子证照可替代实体证照……正是在这种良好的营商环境带动下,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得以充分释放。在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今年1—9月深圳净增企业数量仍然逆势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7%。
接下来,深圳将按照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有关部署,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目前,正在制定《深圳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清单》,着力抓好8大领域70项创新改革事项,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的最佳首选地。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分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健全要素市场化评价贡献机制,积极探索充分体现劳动力、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
二是加快推进国际规则衔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构建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打造若干与国际规则高度衔接的开放平台。建立深港营商环境战略合作,在政务通办、跨境贸易、监管执法、司法协作上加强合作。
三是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发挥深圳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加强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运用,推动城市级的智能感知系统等智慧系统建设,创新各类智能化信息化城市应用场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四是不断提升法治创新水平。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在中央授权改革和法律空白等领域先试先行,抓紧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管理条例、社会信用条例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条例等,为营商环境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五是激发市场主体参与营商环境建设。通过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发扬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的深圳精神,形成全社会改革合力。进一步强化营商环境咨询监督委员会功能,加强社会监督、社会发动,让广大企业参与改革、受益于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