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加快实现“病有良医”

2020-12-09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40年间,深圳从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起步,迅速构建起能够满足2000多万人口需求的超大型城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由1979年的62家增加到2019年的4513家,增长71.8倍,基本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

  深圳卫生健康事业伴随经济特区成长,实现跨越式发展,医疗卫生资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深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以“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为主线,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创新的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深圳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一场“疫情大考”,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又该如何谋划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罗乐宣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市卫健委将大力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加快实现“病有良医”,在卫生健康领域努力让市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谈深圳医改

  构筑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南方日报: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深圳在医疗方面不断先行先试,与时俱进推出诸多新举措、新改革,这几年来深圳医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罗乐宣: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来,深圳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相适应、与市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圳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设健康深圳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目前已建立了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十三五”期间,全市医院的床位数增长2.5万张,基本能够满足2000万人口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近几年来,深圳通过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一批名校名院来深办医办院;着力推动学科共建共享,累计引进了253个高水平医学团队来深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其中深圳市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全面开放医疗市场,形成多元化办医的新格局。

  此外,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相继开办医学院,完善附属医院体系,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推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南方基地、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基地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通过“建高地、强基层”,深圳市不断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深圳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的发展空间,在增量上做足文章,优化健康服务,初步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以市属医院为主体,组建区域医疗中心,健全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努力实现“建高地”;推动区属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运作,组建基层医疗集团;针对深圳城区小、人口密集度高的实际情况,支持区属医院升格为三级医院,落实“健康守门人”责任,努力实现“强基层”。

  我们坚持不懈完善“院办院管”的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体制,推动区属医院与其举办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在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医疗价格、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促进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促健康”,让基层医疗集团担当起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居民健康管理的责任。

  今年,我们以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为基础,建立健全“预防保健、临床诊疗、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心血管、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15类重大疾病防治中心,努力降低重大慢性病早死率、提高癌症5年存活率,进一步提高市民人均期望寿命。

  谈跨境医疗

  确保高质量完成首批授权事项清单

  南方日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专门提到“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深圳将如何探索创新医疗服务体系,落实首批授权事项清单?

  罗乐宣:深圳毗邻港澳,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促进资源要素流动、规则对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是一片“试验田”。运营8年来,港大深圳医院通过三甲评审和国际认证。早在2015年起,医院试点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方便居住在深圳乃至珠三角的香港籍老年人就近就医。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防控政策影响,深港两地来往不便,在医疗上也是如此。就在上个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了“香港医管局在粤患者复诊治疗服务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支援计划”,由港大深圳医院全力推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3.8万名香港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使得香港患者在内地也能享受同质化的服务。

  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深圳去年还建立了“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探索符合国情的同时也获得国际认可的专科医生培训及考核制度,未来争取打通内地与国际的人才认证体系。

  基于《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要求,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综合授权改革,健全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师能力建设与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前沿医疗技术、药品先行先试,确保在2两三年内高质量完成首批授权事项清单。

  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完善港澳医疗服务提供主体来深办医行医政策体系,建立境外医师职级与内地职称衔接认定规则和特殊医疗技术执业资质行业认定规则,尤其是抓住让全科医生的评价、认证能够实现与国际接轨。此外,还要积极引进境外专业医学人才、先进医疗技术、成熟管理经验和优秀经营模式,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行示范制度和经验。加快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建设,推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萨米医疗中心等国际化医院建设。推动社会力量高质量发展,支持举办高端、品牌、连锁和国际化医疗机构。

  谈疫情防控

  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

  南方日报: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深圳医疗卫生系统得到世卫组织考察团及国家卫健委的肯定,深圳是如何经受住这一波疫情考验的?

  罗乐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深圳医疗卫生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仅用28天即实现本地感染病例零新增,67天即实现境内确诊病例清零,保持了社区传播零报告、院感事件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

  疫情初期,深圳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社康机构接诊首例疑似病人,率先在全国拉响疫情传播预警信号,成为全国首个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可疑病人的城市。在基层社区防控、疫情信息公开、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传播等方面形成了深圳经验,得到世卫组织考察团、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南方日报:目前仍处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接下来深圳将如何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罗乐宣:我们将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的总体防控策略,落实“四早”要求,建立疫情监测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升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隔离医学观察、物资储备等应急战备能力,全面优化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等防控救治机制,织牢织密常态化疫情防控网。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今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正式出台,我们将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和制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全面加强疫情监测、预警、防控、救治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全力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谈高质量发展

  打造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圳要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未来深圳将如何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病有良医”?

  罗乐宣:我们卫生健康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为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将贯彻落实先行示范区建设意见与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实现“病有良医”,高水平高质量规划谋划好“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今后,我们的总体工作思路包括: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一个总体目标;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全球一流的健康城市、建设一流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市等三个典型先行示范;在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智慧健康服务、国际卫生合作六个方面重点突破,实现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树立卫生健康领域民生幸福标杆,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先行示范。围绕这些目标,深圳也将开展十项重点项目,提升卫生健康水平。

  与此同时,在十年医改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我们正在高质量研究和谋划新一轮医改规划。首先,加强医改顶层设计,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筹资制度、服务体系、监管机制,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闭环管理,率先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其次,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健全以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推动医保从“保治疗”向“促健康”转变。

  此外,完善公立医院治理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管理规范,推动公立医院依照章程规范运作,落实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示范单位。

  最后,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新机制,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战略地位、功能定位,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专家,建设国际一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作者:刘珊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