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就业是最大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2020-12-11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因人才而立、因人才而兴。今年深圳第四个“人才日”,深圳举办了首届“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向全球发出“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邀约。回望深圳经济特区刚建立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员: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深圳人才总量超过6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数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15万人。

  深圳人社事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40年,深圳劳动力市场和社保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近年来,深圳不断深化和谐劳动关系机制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建立起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而近年来全球奔涌而来的人才,是深圳持续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优化营商环境、营造爱才惜才的城市氛围的鲜明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就业被放在首要位置。

  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日前,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福金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围绕打造国际人才高地,需要从四个方面做好引才育才工作。同时强调人社事业改革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努力推进稳就业工作,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完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全力做好“六稳”“六保”

  累计减免社保费392.72亿元

  南方日报: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生活生产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央多次提出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圳是如何部署工作的?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孙福金:为了应对疫情对就业形势产生的影响,我们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在大年初二,深圳市人社部门成立了工作专班,落实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为重点产业链企业快速解决用工需求2.2万余人,并通过“市内跨园区、跨行业余缺调剂”等方式,迅速为保障市民菜篮子和医疗物资供应的企业补充用工4200余名。

  随后,分赴6个劳务输出大省开展劳务对接,并用“点对点”的方式累计接回异地务工人员2.57万人,有效缓解了疫情早期的“用工荒”,保障了深圳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迅速调整工作重心,强化就业政策供给。一方面“减负担保企业”,迅速落实社保减负措施,截至10月底,已向全市企业减免社保费392.72亿元,延缴社保费86.42亿元。快速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累计向53.16万户次企业发放58.19亿元,惠及员工1106万人次,政策实施力度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预计全年完成培训100万人次。支持困难企业开展以工代训,每家企业申请补贴资金上限为500万元。

  另一方面,“稳就业保民生”,做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截至目前,共有1600多家优质企业提供超6万个岗位,全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已吸纳8700名应届毕业生就业,有力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快推进失业补助金发放。向19.06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5.94亿元。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做好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事关大局。人社部门持续开展好对口广西百色、河池劳务协作,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9.87万人。落实好国务院扶贫办下达的硬任务,运用大数据精准摸排了86万名外省在深贫困劳动力,并将其中47万人纳入全方位跟踪服务范围。

  南方日报:和以往人来人往的办事大厅相比,现在前来办事的人员少了很多,这与人社部门政务服务改革密不可分。近年来,深圳在政务服务方面给市民提供了哪些便利?

  孙福金:办事大厅是人社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百姓的最前沿阵地。前几年,大厅日均接待办事群众近4000人,现如今,日均接待人数下降到690人左右。

  这一改变得益于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的政务服务智慧化建设,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全国率先推出“秒批”改革。现在,人社系统192个事项中,已有45项实现“秒批”,162项实现“不见面审批”。

  我们推出的“秒批”“不见面审批”等举措,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疫情期间,比如企业社保减免、失业金返还等事项都可以通过线上渠道办理,效果非常好。未来我们也将以“线下更便捷、线上更贯通”为目标,全力打造深圳人社“互联网+政务服务”标杆。

  就业是最大民生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南方日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解决就业、教育等问题。深圳将如何继续做好“最大的民生”?

  孙福金:做好稳就业工作是保证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既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

  接下来我们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坚持高质量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动制定以培育新动能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就业质量高、就业容量大的产业行业优先发展。要促进灵活就业,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办法,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还要发挥73家创业孵化基地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办好“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三是要加强现有市场主体稳定就业能力,做好社保费减免延缓、援企稳岗资金返还、吸纳就业企业和见习企业补贴发放、以工代训等政策的落实。

  四是要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主要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的支持政策,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加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帮扶,把稳就业与脱贫帮扶工作相结合。

  五是要优化公共服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区间公共服务力量,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是要防风险,加强就业形势的监测、研判,健全规模性失业风险应对机制,对重点群体进行实名制台账管理,要继续做好失业补助金的发放工作,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聚焦深圳重点产业和领域发展需要

  南方日报:深圳市委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从企业用人方面来看,深圳如何多维度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孙福金:因人才而兴的深圳,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经济特区建立40年,深圳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引才聚才质量,营造优良人才发展环境,增强人才推动发展原动力。深圳市人才队伍建设在总体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短板:一是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不足,高精尖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及顶尖科研团队较为紧缺;二是人才队伍和人才环境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才政策的开放性、有效性、精准度需进一步提升;三是高等院校、科研载体和育才平台建设还有待加强。

  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接下来,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坚持高端化引领,结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领域大力引进培育科技人才。

  二是坚持市场化导向。是不是人才,由企业说了算,进一步向用人主体下放人才认定权限。在激励政策上,我们一直实施的“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今年开始实行的“境外高端及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补贴”,都受到了企业欢迎。

  三是坚持国际化导向。我们提倡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大力引进外国专家、留学人员,还要建立与国际接轨、无国界的人才发展环境。要继续办好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统筹做好博士后管理、留学回国人员引进创业等工作。

  四是坚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技能提升行动政策措施落实,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大力推进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持续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时代再次选择了深圳,深圳必须有新的更大作为。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人社事业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是我们工作的重心,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二是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完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深圳人社将持之以恒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记者观察

  深圳人社40年:

  让劳动者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建立特区时不到3万人口,到现在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近5年来,每年仍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万到50万人。

  回望深圳人社走过的40年历程,1000多万名参保人见证了深圳人社破茧化蝶的嬗变轨迹:

  深圳率先打破“铁饭碗”,用工方式更灵活了;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工资水平更高了;

  职工养老金“16连增”、居民养老金“8连调”,享受待遇更高了;

  率先实现“五险合一”、正式实施居民养老保险,社保制度更全了;

  线上办理业务量占比超98%、社保业务同城通办,政务服务更便捷了;

  ……

  东风吹来满眼春。近年来,深圳人社聚焦民生福祉,助力产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牢牢“兜”住民生幸福,不断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无到全

  织牢“民生幸福安全网”

  现在,深圳年轻人找工作会关心:“公司社保交几档?”退休老人聊天总会问:“你现在养老金有多少?”社保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1982年,深圳开创社保之先河,全国首个社会保险机构就此成立。当年1月,向竹园宾馆收取了第一笔劳动保险费,标准为员工工资的25%,开始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社会保险基金统筹。

  在此基础上,1983年深圳市劳动局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成立。同年,《深圳市实行社会劳动保险暂行规定》颁发,对深圳市所有合同制职工实行退休基金统筹,开始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此后4年间,深圳分别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实行退休基金统筹。

  至此,社会保险在深圳开启了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职工社保到全民社保、从单一险种到多层保险的创新之路,全国社保从深圳出发。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深圳社保总参保量以6.8%的年平均增幅递增;截至2020年7月底,深圳“五险”总参保量突破6400万人次,保障服务规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16—2020年7月末,社保累计减负约779亿元。

  从实到“虚”

  “智慧人社”把服务送到掌心

  “服务越来越贴心!刷刷脸,就可以完成认证。”深圳参保人朱伟退休后居住在东北已经4年。“以前每年要跑一趟深圳进行认证,花费的精力和费用不少。”朱伟感慨道,“现在东北家中就可以完成认证手续。”

  为让参保人享受更便利的社保服务,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就开始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

  1997年,深圳建立全国第一个社会保险网站,用户可以查询社会保险法规政策、各类账户信息等。1999年,深圳启用网上参保申报系统。2003年开通网上自助缴费,市民足不出户,上网即可完成缴费。2018年,深圳社保系统重构项目上线,线上办理业务量占比超98%,形成“网上经办为主、窗口经办为辅”的服务新格局。

  如今,深圳建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智慧人社服务模式,将业务从实体大厅向虚拟大厅转移,从线下7小时延伸到线上24小时,“同城通办、就近办、预约办、移动办、自主办、刷脸办”等经办服务改革成果陆续落地,将更多服务送到参保人“掌心里”。

  深圳人社通过不断深化“一网、一次”建设,借助微信平台、官网服务网页、“i深圳”客户端和“粤省事”小程序等途径,实现市民对业务的便捷办理。人社192个依申请事项全部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其中,162个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74个事项实现“马上办”,45个事项实现“秒批(办)”。

  从2到600万

  打造引才聚才创新高地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奇迹”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就是人才。40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营造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

  早在1980年,深圳率先开展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探索用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选拔企业高级管理人才。1991年,率先建立全国第一家常设型人才市场,1992年全国“首吃螃蟹”以政府名义招聘境外专才,先后7次赴海外举办招才引智活动,大力引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1995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强化博士后“人才战略储备库”功能。

  2008年,在全国较早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率先颁布留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创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打造国际化产学研创新生态链。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构建覆盖广泛、分布科学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培养体系,稳步推进“鹏城工匠”系统工程。

  为进一步做好引才工作,201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大学毕业不久的徐建峰仅凭借本科毕业证,轻松落户深圳。“除了户口,我还拿到了1.5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目前,深圳本科毕业生的租房和生活补贴从6000元上调至15000元,硕士和博士则是25000元和30000元。

  此外,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职称评定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由直接人才评价转变为制度设计、优化服务、加强监管,评价人才让“市场和行业说了算”。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大批“高精尖缺”人才“飞”入鹏城,成为了深圳发展的强劲引擎。如今,深圳人才总量超过6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数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15万人。


作者:李定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