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生态文明建设再创辉煌 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2020-12-23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深圳,一座“国家森林城市”,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目前,深圳全市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已达404.6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0.26%,森林覆盖率达39.78%,建成公园1206个。2017年至2019年期间,深圳全市GDP由2.2万亿元增长至2.69万亿元,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深圳市万元GDP能耗、水耗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33%和11%,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处于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

  这一组组数据,深刻诠释了深圳市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这也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例。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强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双开花”,深圳又是如何走出这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未来,深圳市将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创辉煌?

  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刘初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努力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生态环境领域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果实。

  生态立市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南方日报: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到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您作为现场聆听者,有何感受?

  刘初汉: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真切感受了总书记站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上,心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历史担当和关心关切特区建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倍感自豪,倍感振奋,热血沸腾!

  总书记强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在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并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生态环境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准则,是对特区生态环境事业发展的高瞻远瞩谋划,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环境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

  我们将一以贯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摆在全市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把中央、省、市有关生态环境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位。

  特别是针对特区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大气、水和噪声问题,我们将全力以赴,按照“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要求,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逐年进步,让特区百姓生态环境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深化改革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南方日报:40年来,深圳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刘初汉:近年来,深圳以改革为核心,以创新为手段,持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形成工作合力,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深圳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而言,有这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早在2007年就开始实行环保实绩考核制度,领先全国9年时间,2013年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考核范围扩展到11个区、19个市直部门和12家重点企业,2015年被新华社誉为生态文明“第一考”,获得生态环境部“绿坐标”制度创新奖。

  近年来,深圳市又先后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效凸显,深圳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在中央深改组通报刊发,李希书记专门批示要求全省推广。

  二是全面实施最严法治。始终坚持立法先行,先后出台特区环保条例等20余部生态环保类法规和40余部地方标准、技术规范,初步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态环保法规标准体系,首创按日计罚等制度被国家环保立法吸收。

  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2017年以来,我们持续开展“利剑”系列执法行动,共查处9556宗环境违法行为,处罚金额达8.02亿元,处罚案件数量、处罚金额均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前列。同时制定并发布监管执法正面清单,对375家企业实施正面监管,实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扎实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累计整治1.77万家,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三是创新性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GEP)核算。2018年我们启动了全市层面GEP核算研究工作,积极探索适合的GEP核算体系和成果应用路径。目前,已出台我国第一份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率先发布了GEP核算平台,为全面掌握生态系统运行状况、保障生态环境的长久治理夯实了基础。

  四是创新管理制度。我们在市级层面成立环保警察,建立健全“两法衔接”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惩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我们签订了全省首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入选全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典型案例。我们还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投保企业628家,保额约5.68亿元,均居全国前列。首家环境资源法庭在龙岗法院挂牌,全市环境资源案件实行集中管辖,市中级法院也成立了环境资源法庭,是全省中级法院首个实行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专门审判机关。此外,我们还创新建立驻点检察官和特邀检察官助理交流工作机制,共同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司法屏障。着力打造智慧管控平台,初步实现全市生态环境一体化智慧管控。

  讲好美丽深圳故事

  争取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圳要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下一步深圳市在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将会采取哪些措施?

  刘初汉:当前,深圳肩负“双区”建设的重大使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个率先的关键一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总书记指出,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们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授权改革。重点针对纳入第一批综合授权改革事项清单的气候投融资机制改革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理环评改革项目,紧抓快干,协同生态环境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加速推进,同步统筹推进生态领域其他10项改革事项。同时,进一步开拓创新主动谋划第二批、第三批授权事项。

  其次,我们将持续深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打好打赢攻坚战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的核心举措。持续提升大气质量,初步遏制臭氧污染上升势头;实施精细化治水,强化面源污染、黑臭水体管控,建设生态美丽河湖,确保考核断面全面达标;完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任务;严格实行环境违法“零容忍”,扎实开展“利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

  此外,我们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我们正在围绕“双区”建设,高标准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争取尽快印发实施《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

  在发展目标上,我们提出了深圳生态环境领域“三个台阶”的目标愿景: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范式全球领先。

  在实施路径上,我们重点布局高水平建设都市生态、高标准改善环境质量、高要求防控环境风险、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高品质打造人居环境、高效能推动政策创新和高站位参与全球治理“七大领域”,实施“六个标杆+一个窗口”的重点任务,努力打造优美生态、清新环境、健康安全、绿色低碳、宜居生活、改革创新的城市标杆,并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行动,打造国际交流合作窗口。

  成立综改试点工作专班

  加快推进8项试点任务

  南方日报: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在生态环境领域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接下来将如何就此开展工作?

  刘初汉: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及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其中,生态环境领域有2项纳入首批授权清单,分别是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实施区域空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6项纳入改革实施方案,分别是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支持完善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

  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改革是综合授权改革六大重点领域之一,既是对深圳生态环境的厚望,也指明了深圳生态环境下阶段工作的重点方向,是深圳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机遇。

  深圳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过上一轮的攻坚期,进入了下一轮的开拓期,要向很多全新的领域进行拓展。综合授权改革批量下达深圳市生态环境领域8项任务,恰逢其时,是深圳市生态环境领域下阶段工作的重点,指引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绿色低碳发展等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几大重点板块,综合授权改革的各项任务与之分别对应。比如,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两项改革强调陆地和海洋的统筹协同、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系统治理,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的生动实践;区域空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两项改革要求强化重污染项目环评管理的同时降低无污染项目落地门槛,对区域开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同时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聚焦于“最严格的保护和最充分的发展的协调机制”;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改革要求搭建便利国际气候资金投资境内项目的平台,对应着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的使命。

  此外,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三项改革要求产业部门在风险防控、产品标准、认定规则等领域全面提升,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尝试。国家将这些板块较为前沿的问题交给深圳,希望深圳开辟一条先行先试的路径。

  目前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正在全力推进当中,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专班,初步制定了各改革举措的实施方案,部分项目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记者观察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怎样炼成的

  近日,深圳从北京捧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块闪亮招牌。深圳市已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域创建,并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

  40年来,曾经的南国边陲小镇,创造了一个世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奇迹。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深圳还打造出“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宜居生态环境”口号,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样本。

  此次捧回大奖,有赖于深圳一以贯之坚持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并以最高规格、最大力度、最强举措打了一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超常规推进水污染治理。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将治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推行“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深入开展五大河流污染源解析,推动实现精准治污,持续对全市310条河流“一周一测”,对38个水质净化厂“一日一报”。深圳成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察激励,并荣获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2016年以来,深圳全市新建成污水管网6342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4269个,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至771万吨/日,补齐了近40年的历史欠账。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五大河流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标准。其中,茅洲河2019年11月起历史性稳定达到Ⅴ类及以上,今年1—11月水质达到Ⅳ类,为1992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深圳河今年1—11月全年均值达地表水Ⅳ类,为1982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持续擦亮“深圳蓝”品牌。

  深圳市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在全国最早开展PM2.5源解析,建成首个符合国家标准的“一街一站”网格化监测体系,实施全国最严的高污染燃料标准,成为全国唯一全市域禁燃高污染燃料的城市。

  2019年,深圳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自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灰霾天数从2004年最高187天降至2019年9天,创1989年以来新低。

  今年,深圳重点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2020年1—11月,深圳市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18.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22.8)下降4.8微克/立方米;臭氧评价浓度为13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158)下降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4天,占总有效天数(335天)的96.7%,比去年同期(90.1%)上升6.6个百分点。

  “深圳蓝”这一城市“招牌”被擦得更亮、举得更高。

  率先试点建设国家“无废城市”。

  2019年,深圳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围绕生活垃圾等六类固体废物和制度、技术等四大体系提出58项建设指标,推进100项任务。目前,58项指标已完成36项,100项任务已完成76项。其中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等6个指标达到100%。深圳以创建“无废城市”带动治理能力提升成效初显,逐步形成超大型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深圳路径。


作者:刘珊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