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于2020年的回忆,是从巨大的不确定性开始的。
一场拉响全球公共卫生最高级别警报的疫情,让进入欢度春节模式的中国人,直面防疫“大考”。
没有教科书、没有沙盘预演、没有参考答案,但必须马上行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对全方位检验和挑战。
抗疫应急“大考”,考验的是一座城市修炼积累的真才实学。
一
疫情初期,深圳拉响湖北之外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一声警报。深圳在全国率先公布确诊病例逗留轨迹,兼顾知情权与公民隐私保护,被看作内地公共卫生史上的一次突破。
返程和复工潮来临,“深i您”健康码紧急上线,迅速掌握来深返深人员动态,支撑全市232万学生返校,实现100多家隔离酒店在线管理,让千万人安全有序流动起来。
全球疫情下“稳外贸”,深圳海关全力压缩整体通关时间,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开启绿色通道,支持跨境电商全业态运作,助力深圳稳居前三季度外贸出口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进口冷链食品安全引人关注,深圳在全国率先设立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实现每批冻品全检测、每件全消毒、产品流向全追溯,以科技将“冷链”铸成“安全放心链”。
零星散发病例不时出现,罗湖与时间赛跑,多次快速精准应对多次突发疫情。4天完成近28万份核酸检测,过硬的检测能力让市民吃下“定心丸”。
作为移民城市、口岸城市、人口大市,深圳用一个月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时间将复工复产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保持社区传播零报告、院感事件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复工复产零发病,交出了一份超大型城市抗击疫情的优异答卷。
二
“深圳在战疫中,体现出一座超大型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超强应急处置能力,这些经验值得尽快沉淀总结。”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唐娟说。
回望战疫之路,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其中表现出来的决策力、行动力和凝聚力,不只是执行力的集中迸发,更是根植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细密针脚,是日积月累练就的城市功夫。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原副院长、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马敬仁评价,基层的强大动员力正是深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出表现。
城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单元,也是书写人民美好生活的落笔之处。
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谢志岿看来,深圳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人口和公共服务的规模几乎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公共治理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但“可以说,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就是民生福利的内涵和覆盖面不断拓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的历史”。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40年高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责任在肩,更要牢记嘱托再出发。
三
2020年,“圳治·深圳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评选暨经验交流活动”步入第三个年头。
南方日报扎根深圳,以治理现代化为观察切入口,连续3年深入记录和总结了这座城市的实践经验。
今年,本次活动设置“双统筹双胜利、改革攻坚、技术赋能、法治保障、党建引领、全周期管理”六大类别,向深圳各市直部门、各区、各街道等单位发起广泛征集,旨在充分挖掘上述主体在推进治理现代化方面的优秀案例,深入推广深圳城市治理现代化创新的先进经验。
245项来自一线的治理现代化精彩案例报名参选。这些来自改革发展一线的鲜活案例,有的照亮治理“盲点”,有的先进技术赋能,有的饱含创新智慧,有的彰显民生温度。
候选案例展示页面上线以来,引爆全城关注,多个政务公众号全力推送。网络点赞流量近千万,在深圳主流舆论场上形成强大声势。9名来自深圳高校和社会治理一线的专家研究构建城市治理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严谨科学地为每个项目打分。
“从一定意义上看,深圳基层治理创新是政府与市场、社会互动的结果。”唐娟点评指出,深圳基层多样性的创新探索可以总结为“一市一制、一区一策、一社一特色”,做到了将市级统筹设计、区级主导推动、街道和社区多样化探索有效贯通融合。
四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城市治理,要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战略,也有惟精惟细的绣花匠心;能看到城市中心的璀璨灯火,也能听到矮房小窗里的所想所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城市治理越精细,城市运行越顺畅,社会承压能力越强,经济发展也就越稳健。
12月22日,在深圳市委六届十七次全会上,深圳提出了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成为法治城市示范,建成一流法治政府、模范法治社会,营商环境位居全球前列,城市治理体系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面对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深圳将持之以恒、积小为大,把“绣花功夫”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在历练中锤炼城市韧性,激活治理智慧,迎来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