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航

用开放的眼光、改革的办法加快推进文体旅游事业创新发展

2021-01-06 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2020年10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实现的历史性跨越,深刻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宝贵经验。

  “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兴办特区的历程、肯定了特区建设成绩、总结了经济特区发展的十条宝贵经验,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根本遵循,也是推动文体旅游工作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日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合运在接受专访时说。

  张合运表示,总书记对深圳提出的六方面要求和重点任务中,大部分都与改革、创新、开放相关,充分说明下一步工作要继续抓住“改革创新”这关键一招,进一步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坚持把改革创新摆在文体旅游发展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文体旅游工作的全过程,用开放的眼光、改革的办法,加快推进文体旅游事业创新发展。

  谈感受

  南方日报:2020年10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你在听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之后,有什么具体感受?

  张合运: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文体旅游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倍感振奋,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深圳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有4个与改革、创新、开放相关,下一步,深圳的文体旅游相关工作也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创新不间断,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深圳文体旅游工作开创新局面。

  深圳将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一批制度机制,推出一批政策举措,着力构建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文体旅游发展制度体系。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部署,深圳将在文体旅游领域加强与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厚植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我们将积极发展“文化+”“互联网+”新型业态,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之间,文体旅游与其他行业之间融合发展,使深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区域时尚创意产业和文化科技产业集聚高地。

  谈文化

  南方日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体旅游发展,出台系列促进文体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文体旅游投入,推进了文体旅游事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上,深圳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合运:首先,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文体设施服务网络日益完善。积极推进以社区图书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健身路径为重点的基层文体设施网络建设,努力打造“一公里文化圈”,全市街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100%全覆盖,公共文体服务的便利性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实施《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掀起了新一轮文体设施建设高潮。

  其次,是公共文体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出台《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完善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体服务机制,公共文体服务社会化、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稳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总分馆制建设成果受到时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的高度肯定,并在2019年全国公共文化重点改革任务现场会上介绍经验。

  再次,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文化方面,宝安、南山等5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福田区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鹏所城、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中英街界碑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山月美术馆被评为首批全国9家重点美术馆之一,深圳市文化馆和6个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深圳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和7个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中英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深圳博物馆(新馆)入选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充分显示了深圳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实力。

  在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和文化软实力方面,文艺精品创作成绩显著。实施新一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重新组建深圳歌剧舞剧院,深圳交响乐团跻身全国一流交响乐团前列。成立深圳市振兴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文艺事业发展。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计划,歌曲《再一次出发》《信仰》等4部作品获得第十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每届均有多个作品荣获中宣部和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两城一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建设形成鲜明特色。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被正式列入“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合会(WFIMC)”成员,深圳钢琴音乐节、深圳钢琴公开赛等影响广泛,“钢琴之城”建设成效显现。

  文化产业方面,目前,深圳市文化企业超过5万家,涌现了腾讯、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雅昌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华侨城、华强方特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现有文博会等国家级产业平台5个,其中文博会成功举办了16届,是全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高于全市同期GDP增速。2019年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1849.05亿元,增长18.5%。

  谈旅游

  南方日报:四十载披荆斩棘,四十载砥砺奋进。40年,深圳实现了一座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旅游业与特区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您能否总结一下,深圳的旅游发展奇迹是如何演绎的?

  张合运:改革开放之前,深圳的旅游业基本上处于空白,“旅游”更多是对外接待工作。特区成立之后,“特区游”成为国内旅游的起点。深圳旅游业自此起步、发展和腾飞。

  从传统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深圳的旅游资源是相对贫乏的。在深圳,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资源。40年来,深圳旅游业构建政府、企业、社会聚力发展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山、海、城、人”协调发展,加快传统旅游转型升级,逐步形成“滨海浪漫”、“主题公园”、“文化创意”、“运动休闲”和“都市风情”五大特色产品,实现了深圳旅游业的多点开花与全面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深圳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深圳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19家,现有星级酒店7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4家。盐田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山区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大鹏新区获评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蛇口太子湾获国家旅游局批准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华侨城集团雄踞世界旅游景区集团四强,华强集团位列世界旅游景区集团第九名,“甘坑客家小镇”被评为“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1980年,深圳旅游产值仅510万元,2019年深圳全市旅游业的总收入达到1715亿,增长近3.3万倍。2019年,深圳被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孤独星球》评为2019年全球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城市。被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列为全球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如今,深圳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作为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谈体育

  南方日报:40年来,深圳现代体育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如今在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方面迅猛发展,以“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强势崛起,跻身一流体育城市行列,打造了独有的“深圳样板”。40年来深圳体育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如何打造“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张合运: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5岁,市民群众对体育赛事和健身休闲有着强烈需求,这决定了深圳体育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年轻、时尚、创新、绿色”已经成为深圳体育事业的核心和标志。如今的深圳,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约3万个,每年举办各种全民健身活动4万多场,广泛分布在社区、公园的健身路径、晨晚练点、体育场地、健身苑等,已经形成“十五分钟健身圈”,让市民群众走出家门就可以健身运动。调查表明,深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约4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全市拥有大型体育场馆58座,深圳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海陆空皆有大型赛事的城市,每年举行大型体育赛事超过500次,基本形成“周周有赛事,月月有高潮,年年有突破”。截至2019年,深圳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超1000亿元。按照体育产业每产出1元,将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6.02元测算,深圳市体育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值预计超过6000亿元。

  可以说,深圳体育发展水平已经跻身于全国一流水平,与国内体育大城相比毫不逊色。目前,深圳体育正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的定位,发挥深圳科技、金融、海洋、地缘等优势,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使体育产业成为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动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提供强大动力。

  要实现新时期的新目标任务,跻身世界体育产业高度发达城市行列,成为国际体育示范城市。我们身感责任重大,但责无旁贷,也当仁不让。最近,我们成功获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成为广东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将从供需两侧发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体育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提质有机协同,加快发展更具竞争力的体育产业,提供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促进体育消费的“深圳经验”。

  谈问题

  南方日报:40年来,深圳文体旅游领域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斐然。时至今日,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张合运: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经济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文体旅游发展与城市地位还不相称,文体旅游工作还存在不少挑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缺少代表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文体设施,部分区域基层文体设施网络还不够完善,一批早年建成的文体设施功能有待提升。其次是专业文艺院团和高端文艺人才缺乏,文化艺术原创能力不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精品、高水平文化活动品牌偏少。再次是产业发展面临用地空间受限、高层次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文化产业创意能力不强,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还未形成,旅游产品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最后是文体旅游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体旅游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文体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谈未来

  南方日报:新时代,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深圳文体旅游的未来发展之路,是如何规划的?

  张合运: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时代,新征程,意味着新挑战和新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局党组广调研、找差距、深思考,形成了新时期进一步做好文体旅游工作的系列思考,明确了未来发展思路。

  首先是坚持文化引领,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文化在引领发展、凝心聚力方面的作用,不断增进全体市民思想认同,筑牢思想基础,为深圳经济特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其次是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在文体旅游领域先行示范。就是坚持把改革创新摆在文体旅游发展的核心位置,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主动扛起“先行示范”的历史担当,努力在公共服务、品牌建设、产业发展、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示范。

  再次是坚持联动发展,助力建设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就是把未来文体旅游发展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格局、大背景中去谋划推动,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策划举办重大文体活动赛事、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对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加强与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协同发展、联动发展、错位发展的格局。

  最后是坚持着眼未来,科学谋划文体旅游长远发展。就是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作为文体旅游工作的总要求,立足国际坐标体系,对标世界一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用开放的眼光、改革的办法加快推进文体旅游事业创新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首先,抓设施基础。高水平规划建设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加快推进体育中心等一批老旧文体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实用型便利型、功能丰富的高质量的地标性文体服务设施。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补齐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短板,规划建设一批便民利民体育设施,推进建设一批高水平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其次,抓服务创新。顺应广大群众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的需要,以提升质量、扩大供给为抓手,优化文体旅游服务和产品供给。发挥深圳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达的优势,不断创新公共文体旅游服务内容和方式,让广大市民共享文化体育发展成果。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快实施智慧文旅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全域旅游、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线上线下游客中心,构建信息化智能化旅游服务网络,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文体旅游服务。

  再次,抓品牌打造。围绕城市定位和未来发展需要,加快提升文体旅游品牌质量,打造一批城市名片。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钢琴协奏曲演奏周、中国设计大展、“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WTA年终总决赛、中国杯帆船赛、深圳国际马拉松等精品“城市文化菜单”系列赛事活动,支持深圳职业体育俱乐部冲击顶级联赛。加大培育和引进一批新的国际性重大文体活动赛事和高水平职业俱乐部。以文艺院团改革为契机,创作一批能在国家和国际级平台亮相的精品力作。

  此外,抓产业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文体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强化创意设计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支持以现代设计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积极发展“文化+”“互联网+”新型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占领文化创意产业链高端,使深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区域时尚创意产业和文化科技产业集聚高地。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体育产业,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推进乐高乐园、金沙湾国际乐园等新引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推动东部旅游协同发展,建设一批精品滨海旅游设施,丰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供给。

  最后,抓深化改革。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契机,争取国家和省对口部门的支持,加快在深圳实施一批先行先试政策,争取国家级文化场馆在深圳设立分馆。加强制度设计,加快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出系列政策,提高文体旅游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快培育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培育一批复合型、特色化的融合发展新业态。鼓励旅游景区等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推动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探索文体旅游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改进财政投入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体旅游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深圳文体旅游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深圳文体旅游业发展的更大辉煌和奇迹。


作者:郭悦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