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广州开幕,省长马兴瑞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多次提到汕头。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出要建立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机制,支持汕头发挥港口和铁路服务支撑作用,提升华侨试验区、临港经济区等建设水平,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和质量建设,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提升城市综合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深汕深度协作”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而在产业支撑方面,报告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部分提出要在汕头规划建设大型产业园区。办好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也在报告中得以提及。
一个个跳跃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汕头发展密切相关的“热词”,在汕头上下引起广泛关注。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汕头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奋力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汕头贡献。
深汕深度协作
学习借鉴深圳科技创新好经验好做法
1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汕头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度协作框架协议。两市在框架协议中敲定了深度协作“怎么干”的关键问题,明确了“合作原则”“五个方面合作内容”和“三年行动”等内容。新年伊始,深汕深度协作即进入加速布局的快车道。而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机制,则为两地的携手注入了更足的动力。
据了解,两市深度协作框架协议包括指导思想、合作原则、合作领域、推进机制和其他事项等五大部分,提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其中,“市场导向”和“企业主体”两点尤为引人关注。根据合作内容,接下来两市将推进深圳创新、产业、资本、人才与汕头传统产业、侨乡经济互利合作、互惠双赢,务实推进两地深度协作,促进高质量协同发展。
“未来三年”是两市协议定出的“时间表”。根据协议,接下来三年,两市将从加强区域协同和交流互鉴、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强社会民生领域合作、加强人才培训交流等五个方面着手。
事实上,如何借鉴“深圳经验”,也是汕头面临的课题。据了解,汕头将致力用好“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借力深圳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为汕头发展增添新动能。
对此,省人大代表李子平认为,汕头应学习借鉴深圳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和方法,共建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营造科技企业的良好创业氛围,为汕头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措施,推动汕头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
以产业高端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强则经济强。过去,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群效应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要素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成为汕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汕头要迎头赶上,必须大力发展产业。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汕头规划建设大型产业园区”的部署,瞄准的正是汕头的“痛点”。事实上,汕头也为大型产业园区的谋划做足准备——去年11月,汕头建立重点产业片区建设招商工作机制,形成濠江区滨海,澄海区六合围、莲花山,潮阳区海门、金浦,潮南区两英、井都等七大重点产业片区发展空间,在用地规模小的症结上率先“破题”。
据介绍,这七大重点产业片区的产业定位及产业功能组团,是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现有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区域产业错位发展等三大原则,与相关区进一步协商敲定的,可以说是经过了充分的考量。
而在产业布局方面,汕头也已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布局建设千亿元级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百亿元级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4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材料产业,推动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印刷包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从这一思路来看,汕头发展产业的态度十分鲜明:不仅要加快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也要稳住传统支柱产业的根基。
汕头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就提出,要稳住传统产业“压舱石”,加快技术改造、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把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都打造成1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印刷包装、化学和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产业。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体系庞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必须通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来实现其改造提升。
对此,深汕协作机制也提出,两市将打造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深圳“设计+”赋能汕头传统产业,携手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金融、特色旅游等方面合作,以农业转型升级带动汕头乡村振兴。
“只要把握好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省推动重大产业向东西两翼布局交汇这一历史性机遇,突破产业体系低端化、空间小这一最大的短板,汕头迎头赶上将大有可为。”省人大代表郑剑戈说。
港口和铁路
突破瓶颈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2020年,汕汕高铁全面建设,汕头高铁站枢纽一体化工程启动建设,汕头招商局港口完成129.8万标箱、增幅全省第一——这一来自汕头港口建设、铁路建设的最新进展,正是汕头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体现之一。“汕头近几年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对于这一点,不少参加省人大会议汕头团分组审议的省人大代表都表示点赞。
而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汕头发挥港口和铁路服务支撑作用”,更进一步强化了汕头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也为汕头加快构建“承湾启西、北联腹地”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指明了方向。
铁路建设是汕头构筑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城市能级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汕头正掀起前所未有的铁路建设热潮。其中,汕汕铁路向西连接正在建设的广州至汕尾铁路,向东连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汕头至漳州铁路,届时汕头境内将形成“厦深+广汕漳”沿海高铁双通道。紧抓沿海高铁新通道建设契机,汕头谋划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汕头高铁站枢纽一体化工程,将建成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城市轨道、公路客运、城市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作为一座港口城市,汕头向海而生,因港而兴。汕头港是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和“一带一路”重点建设节点港口,是汕头作为海港城市的重要战略资源。其中,广澳港区是汕头港重点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外海深水港区,是交通运输部和广东省政府明确的粤东港口群核心港区和公共物流枢纽港区,具备建设10万吨级以上大型专业化码头条件,且广澳港区毗邻汕头综合保税区,具有“区港联动”的优势。特别是在当前深汕建立深度协作的背景下,汕头正积极融入“双区”“双城”,加强深圳港、汕头港协同发展,也将为汕头港口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在此次分组审议上,汕头港口建设也得到省人大代表的关注。省人大代表吴淑卿就建议,由省政府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申报,积极推动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项目用海、用岛问题,为粤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有力的保障。
文化传承保护
以实施“八个一批”建设区域文化高地
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乐和工夫茶等富有浓郁地方特色,是“中国潮菜之乡”。汕头文化涵容于传统潮人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相得益彰。承载着“百载商埠”印记的小公园开埠区,更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对于文化的传承保护,汕头一直在行动。但如何加强,正是汕头未来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新年伊始,汕头市印发《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的正是“加强文化传承保护”这一话题。《方案》提出,将以“补齐短板、提升品质、激发活力、形成品牌”为路径,从“八个一批”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如此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正是为了努力开创汕头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局面,加快建设立足粤东、面向全国的区域文化高地。
省政协委员吴锡雄表示,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城区历史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区域。申报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开埠区”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将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侨文化建设,凝聚侨心侨力。
侨批文化的传承保护,是“八个一批”的题中之意。《方案》从“搭建一批平台”“建设一批馆”“出版一批书”三个方面,对侨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推动侨批记忆工程,加快汕头侨批文物馆的整合提升,凝聚学界民间力量等举措,多维度做好侨批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让一纸家国情永流传”。
■权威声音
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委书记马文田:
全力服务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报告中多处提到汕头,特别提到要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些举措实实在在,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委书记马文田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的关心厚爱和大力支持,为我们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注入强大动力和信心,也将助力汕头走得更好、更远、更扎实。
马文田指出,省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谋划深、措施实,是一个总揽全局、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好报告,体现了旗帜鲜明、主题突出,把握大势、真抓实干,干货满满、支持有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马文田表示,汕头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积极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全力服务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重点用好“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加强深汕深度协作,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做好“侨”的文章深化对外开放,以“侨”为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马文田看来,汕头必须实实在在地打营商环境翻身仗,对标对表先进市的做法,把差距和不足找出来,进一步补短板、固底板,以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汕头实现迎头赶上。汕头还将致力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建设千亿元级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百亿元级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4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材料产业,推动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印刷包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马文田在发言中特意提到了文旅产业。他表示,潮汕美食闻名于世,汕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潮菜之乡”称号,应抓住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联合潮州、揭阳等市策划组织一批精品文旅线路,让“几个城市一起发光”。同时,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组织实施“八个一批”工程,特别要强化华侨文化的活化利用。此外,汕头还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今年,第三届亚青会将在汕头举办。省政府报告也提到“要办好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办好亚青会,大家要有信心,更要有决心。”马文田表示,汕头将精心谋划赛事安排,集中资源力量加快亚青会场馆、比赛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