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南海之滨,春潮涌动。
全球氢能巨头来了,现代汽车集团的中国首家大型氢燃料电池系统专用工厂在广州动工。动力电池龙头来了,宁德时代投资120亿元在肇庆投资建设锂电池生产基地。37家跨国企业来了,带着超3000亿元的投资订单与广东“批量”签约。
今天,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两年前的两会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如今,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去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谆谆期勉:“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东召开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部署落实:把积极作为的要求落到实处,迎难而上、主动担当、务求实效,举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2月3日,广东省进一步深化粤港合作若干措施发布,从疫情联防联控到社会民生合作,件件呼应民生关切。2月19日—21日,“粤大湾区”1号文到4号文连发,从南沙新区国际化人才特区到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创新动作频频令人振奋。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节点上,在深海蓝天的广阔天地间,粤港澳大湾区必将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上)
“软”“硬”联通筑一流湾区
人勤春来早。
牛年春节,大湾区港口依旧繁忙,一派“船来船去、上货卸货”的景象。今年1月份,广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两位数增长。放眼珠江口,2020年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港口均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广州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跻身全球前列,一个世界级“港口群”已然成型。
大年初三,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工地上已是一片热火朝天。2020年,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
春节期间,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工地机器轰鸣。2020年,白云机场旅客量达到4376.8万人次,登顶全球第一位。未来,随着T3航站楼和第四、第五跑道建设,将可达到服务1.4亿人次旅客规模。
海陆空“硬联通”发力,机制对接“软联通”快马加鞭。
3月1日,全国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挂牌成立。今年,深圳将围绕6大领域、27项改革举措、40项首批授权事项,加快推进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
春节假期刚过,以“粤大湾区”为文号的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穗港智造合作区、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和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等规划建设文件相继发布,各地建设跑出开年加速度:
2月20日,中科院广州分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拟整体搬迁至南沙明珠科学园。聚焦融通港澳,南沙还将加快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发展环境。
2月21日,黄埔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103个项目现场展示,计划总投资约1139亿元。
位于三龙湾核心区,海创大族智造城自春节以来一直加快施工。承担着佛山拥抱大湾区的重大使命,三龙湾要建设港澳科技成果离岸孵化基地。
春节后,今年在佛山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启动的“顺德港澳城港澳台交流促进中心”,可为港澳台人士提供企业注册、人才落户、补贴申请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已成为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探索粤港澳产业互补、青年交流的重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年来,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动作不断在加快。”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认为,以南沙、黄埔、三龙湾和顺德为代表的创新合作示范,将以更大的空间、更优惠的政策,引进更多香港优质产业、科创资源和青年人才,既为香港产业和人才提供发展机遇,也促进三地深度融合,助力构筑国际一流湾区。
(中)
促“内”“外”循环打造战略支点
3月2日,一场跨国企业与经济大省广东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活动在广州举行。签约项目涵盖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前沿行业,投资来源地遍布全球各地,37家跨国企业用“脚”投下对大湾区充满信心的一票。
“我们打算在广州空港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中国总部和亚太生产中心,建成后将与欧洲总部的体量相当。”瑞士AMAC宇航集团董事、亚太区总裁教伟说。
迎四海八方来客,纳全球顶尖资源。
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深化对内经济联系,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叠加、优化升级,增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在珠江西岸的南沙科学城,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计划于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
而在距其100公里开外的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一排排服务器高速运行,为近百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算力支撑。其所采用的,正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的独角兽企业寒武纪的最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
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顶尖科创机构,与粤港澳大湾区强强联手,在这片聚集创新要素的开放土壤上,打造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目前,中科院已在广东布局东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多个大科学装置。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呼之欲出。
广聚天下英才,建现代产业体系。
去年,总部位于松山湖的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包括云鲸智能,在创业孵化方面,我们已孵化机器人创业公司60余家,其中引进港澳台企业12家。”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公共关系部经理向荣说。通过联结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等资源,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搭建起一个完整的机器人生态体系。
去年12月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首次将广州与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仅次于东京—横滨。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会主席林龙安这次专门准备了一份关于利用香港双向桥梁作用贡献国家“双循环”战略的建议。林龙安表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参与“双循环”,利用香港基础科研力量为内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服务,香港应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并助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下)
民心之所向 前行之力量
青创咖啡、项目路演、开放式办公区域……总规模4200平方米的广州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于1月6日正式运营,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团队可享受2年的免租入驻和孵化服务。
在广东,像这样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已建成近50个,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4000人。
“大湾区内地市场潜力巨大,政府也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营商创业环境,真的很有吸引力。”“90后”香港青年吴嘉惠在广州创业两年多,为当地的创新创业环境点赞。
抓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
两年来,惠港惠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逐项落实,聚焦解决三地民众反映最为迫切的民生事项,为港澳同胞特别是港澳青年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法律、医疗、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便利执业,广东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招聘面向港澳人士开放。
强化与港澳疫情联防联控,广东织密织牢境外疫情输入防护网。
2020年5月10日起,“粤康码”与“澳门健康码”互认系统正式启用;7月15日起,粤澳人员恢复正常往来。常居澳门的薛先生及妻子当天早早赶到横琴口岸,成为两地恢复通关后,经横琴口岸进入内地的第一批旅客。
1月20日,中央援建香港临时医院项目竣工移交。这是中央交给广东、深圳的光荣使命,香港社区治疗设施项目3个星期完工移交,临时医院项目4个月竣工交付。粤港两地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再次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希望两地早日恢复正常通关,也期盼更多大湾区优惠政策落地,可以让更多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幸福感和获得感。”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说。
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地结合“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在参与大湾区建设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去年12月28日,汕湛高速公路汕头至揭西段、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粤东区域内高速公路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搭建起直通粤港澳大湾区、贯通沿海经济带的交通大动脉。今年1月25日,位于湛江的调顺跨海大桥合龙,将构筑起“北连高速、南通港区、西进城区、东接机场”的对外快速连接通道,助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2月22日,广清产业园举行了2021年首批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活动,15个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入珠融湾”全面加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粤港澳携手,共同谱写“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