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将芜,胡不归?五华阿哥魏周振二话不说,敢叫荒地变粮仓。
那年,魏周振已经63岁,看到村里的荒芜田地,痛在心里。他毅然回家种田,家人反对,村民不解,但他硬是把村里的丢荒地重新变成了“大粮仓”,把种好粮当成最后一份事业。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今年是魏周振种粮的第11个年头。他承包的荒地面积已超500亩,成立了合作社,购置了机械设备,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令人惊讶的是,儿子魏治宏从当时的反对者,变成了接力人。如今种粮父子兵,在希望的田野里走出了一条幸福“稻”路。
“我要做大做强水稻产业,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74岁的魏周振笑着说,近年来政策支农“红利”多,农民腰杆挺了,口袋鼓了,在种粮现代化的大路上他信心满满,“这田,越种越有劲!”
“谁都不能阻止我种粮”
前往五华县横陂镇华阁村,初见魏周振是在田里,他正操控着旋耕机一圈一圈翻耕秧田。旋耕机所到之处,田里的泥土翻了个。
当他走下旋耕机,眼前的魏周振身体壮实,皮肤黑得发亮。虽然已经74岁了,但精神矍铄。只见他的雨鞋、衣服、双手都沾满了泥土,他熟练地掸了掸身上的泥土,介绍起眼前的农田。
“现在是春耕时节,耕完地就开始播种。这里有400多亩田地种植水稻,到时候种出来的都是优质丝苗米。”提及种粮,魏周振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当年的丢荒地,如今已是沃野百顷。而他的双鬓,也已尽染白霜。
时间回到2010年,魏周振看到村里的田地逐渐被丢荒、被遗忘,这让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这片田地能养活多少口人啊,看到荒废的土地,我是打心里觉得难受。”魏周振说,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他记事开始,父母便依靠几分农田,辛勤耕种维持生计。“民以食为天”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当时已经63岁的魏周振,决定把华阁村琴江河边的380多亩撂荒农田全部承包过来。
“当然反对,家人都极力反对,村民们也是不看好。”魏周振回忆道,大家都认为他年纪大了,不该再折腾。
谈及这里时,魏周振眼神坚定,摆了摆手说:“谁都不能阻止我种粮,我说种就种。”当时家人们拗不过他,只能一边劝说着,一边让他下田。
“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干农活呢,难道是家庭经济困难?”每当听到魏周振揽下百亩丢荒的农田种植时,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魏周振家底殷实,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已是横陂镇颇有名气的“万元户”,种粮前经营着效益十分好的石场。
完全有条件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却毅然选择种植水稻,魏周振对种粮有一种特别的情怀。
魏周振告诉记者,他办过企业,制作过镜画,也做过木匠,经营过石场生意,但最终回到农村。看到丢荒的土地,才知道自己原来对种粮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喜欢等候着稻谷成熟,享受丰收的喜悦。
“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碗里,碗里要盛自己种的粮食。”魏周振说,他们那代人对饥饿刻骨铭心,所以他不顾家人反对,下定决心要撂荒复耕。当天他直接请来了村里的邻居,一锄一铲地干起来。
“血本无归,那就重头再来”
万事开头难,搞农业更难,对于年长的魏周振来说难上加难。
虽然在农村土生土长,但要亲自打理380多亩农田,对魏周振来说,自己显然还是门外汉。
由于缺乏大田种植管理的经验技术,承包耕种的头两年,魏周振吃了不少苦,还亏了不少钱。但他没有丁点动摇,而是把更多精力和心思放在土地改良、机械普及、农产品效益提升等方面。
随着田地的不断改良和耕作条件的改善,他的水稻基地逐年实现增收。眼见扭亏为盈,小有收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的“8·17”特大洪灾中,魏周振的380多亩农作物全军覆没,光是种苗、肥料、人工钱等就损失不少于20万元,一夜之间血本无归。
“这是天灾,没什么好怨的。既然都已经血本无归了,那就重头再来。”魏周振说,洪水刚退,他就请来工人清除淤泥,重新开垦。20天后,一垄垄一簇簇嫩绿的幼苗又破土而出。
本以为魏周振会因此放弃,没想到越挫越勇,这一乐观的心态,感染了他的儿子魏治宏。2017年4月,魏治宏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放弃在外优越的工作,回家跟着父亲干。
“我也没想到我会回来种粮。那几年看到老父亲一个人坚持下来,那么一大片荒地变成了良田,很不容易。”魏治宏说,当时还面临一个困难,就是越来越难请到愿意干农活的人。他说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我得帮我父亲一起挑起这个担子,这也是从我父亲身上学到的”。
见证了父亲的创业点滴后,魏治宏从当时的反对者,变成了现在的支持者、接力者。春耕春播、稻谷收割季节,总少不了魏治宏的身影。他也由最初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种粮能手,并喜欢上了这门琐碎且繁重的种粮农活。
辛勤劳作终于换得了回报。2017年,第四届广东水稻产业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对全省首届20佳种粮大户进行了表彰。魏周振在40名的候选人中以综合评选票数第一当选,成了全省闻名的种粮大户。
2020年,政策的春风还吹到了魏周振的田里:他的基地入选五华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获得奖补150万元,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等。
“我打算干到80岁再退休”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周振逐渐小有名气,周边镇村每有出现土地丢荒现象,或是遇到农忙问题,都会慕名前来请教他。
“不要去家里找他,要到田里。”村民笑着说,每次有人前来寻找魏周振,几乎都去他家,但每每未果。因为魏周振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
在谈到如何种粮时,“科学”“勤奋”是魏周振提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魏周振认为,不仅要种得好、管得好,收成后还要烘干储存好,哪一个环节落下了,都可能造成不小的损失。“现在时代好,我们农民从过去用手种田变成了用脑种田,人工变成机器代劳,通过科学种植实现增产增收。”魏周振说。
“开播种机播种一定要掌握好方向和距离,谷种不能多撒,更不能少撒……”魏周振驾驶着水稻播种机在田间作业时说。休息间隙,魏周振仍不忘手把手把种田的经验传授给儿子魏治宏。
近年来,魏周振实现了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翻土用锄头、犁地靠耕牛的耕种方式不同,魏周振用现代化机械种植水稻,在希望的田野里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经过10年的辛勤播种,500多亩荒地变成良田,主要种植水稻,并轮种、搭种红薯、高粱、粟米等粮食作物,产物丰富、效益良好。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服务乡亲,魏周振先后成立五华县振华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梅州市振雄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至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30人,拥有各类农机具80多台,辐射服务周围100多户,种植面积超1000亩,年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20万元。
古稀之年的魏周振,日复一日,每天天刚亮就来到农田,开始新一天的水稻田间管理工作。其间,还不时与路过的村民拉拉家常,眼角眉梢都是笑意,丝毫没有流露出辛苦的感觉。
种粮是很辛苦的事,但是魏周振说:“我是辛苦并快乐着,许多人问我,打算种到什么时候?我说现在机械这么方便,政策那么好,我打算干到80岁再退休。”
田间父子兵,两代种粮人。记者采访结束后,他们马不停蹄投入到春耕的忙碌中,一老一小,乐此不疲地穿梭忙碌于田间地头,为新一季的丰收播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