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明确汕头未来发展定位,强力推动汕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意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赋予汕头五个战略定位,通过一系列举措支持汕头经济特区更好发挥改革开放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作用,赋予了汕头极大的创新探索空间。
南方日报专访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解读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新使命、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陈鸿宇表示,打好汕头特区的翻身仗,既要只争朝夕,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认为只要有一两个大项目落户汕头,就可以使汕头“翻身”,这是不切实际的。
明确汕头发展抓手和突破口
南方日报:请您谈谈在这个时间点出台意见的意义?
陈鸿宇: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意见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贯彻发展新观念,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时,作为汕头“十四五”发展总体部署和战略明确提出的。因此,意见提及的五个战略定位,充分表明“新发展观念”将在汕头经济特区“迎头赶上”的发展中作为基本目标和核心内容加以落实。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汕头视察,要求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对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寄予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将汕头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在通过一系列政策赋能,构筑“核—副中心”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深圳和汕头的深度合作,为加快汕头特区更高水平的发展提高新的动力。
基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总书记的关怀嘱托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这两大背景,这份文件为加快汕头发展提出了“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我认为该意见的出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明确了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和在2025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发展目标。二是明确了只有通过更大魄力、更高水平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领域深化改革,才能激发让汕头经济特区能够“迎头赶上”的活力。三是明确了汕头经济特区下一步发展的抓手和突破口,文件中五个方面22条政策,指导性、针对性、时效性都很强。四是明确了省委、省政府支持汕头发展的具体内容、项目、赋权范围,有利于协调好各领域、各部门的关系,形成促进汕头经济特区“迎头赶上”的内外合力。
“量身打造”五个战略定位
南方日报:意见提出的五个战略定位,对汕头意味着什么?
陈鸿宇:五大战略定位都紧紧围绕着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立足于汕头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实际,是省委省政府为汕头特区“量身打造”的。
其一,五大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新发展观念的要求,要求汕头全面完整准确地贯彻落实新发展观念。“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主要聚焦经济活力提升;“建设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主要聚焦政治建设;“塑造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主要聚焦文化建设;“建设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主要聚焦社会建设;“建设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主要聚焦绿色发展和数字化发展。汕头特区要成为“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典范。
意见关于汕头特区的五个战略定位的目的在于要通过内外发力,激发汕头的市场活力、创新活力、城市活力。和深圳等其他经济特区相比,汕头不必也不应将目标放在经济总量指标上的比较和追赶,而是希望汕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中落实新发展观念,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上“迎头赶上”其他各个经济特区。
其二,五大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总书记要求汕头“找准定位,扬长补短”的要求。汕头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和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一起,成为双向开放的窗口,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不少新鲜的经验。在整体区位条件、原有发展基础不是很理想情况下,汕头特区的人民群众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依靠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努力发挥民资、外资、侨资的积极作用,走出一条具有汕头特色的发展道路。但与其他特区相比,目前汕头的经济活力、法治水平、营商环境,到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绿色发展、数字转型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并不是简单地表现在GDP总量或某几项人均指标上,而是表现在整体发展活力,包括发展质量、发展效率,以及治理水平、治理能力上。
因此,之所以确定汕头特区的五个战略定位,就是希望汕头在这五方面都必须有的放矢地发扬优势,补齐短板。也可以说,五个战略定位意味着省委省政府对汕头提出了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要求,既是在给汕头“压担子”,也包含了汕头市和汕潮揭人民其中对汕头实现高质量发展、共享美好生活的期望。因此,“五个战略地位”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其三,五个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支持汕头提升发展活力的顶层设计和缜密部署。如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中提出了汕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向、目标;在“建设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中要求汕头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塑造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中提出要将汕头打造成为区域文化高地,塑造新时代特区开放包容文明新形象;在“打造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中,将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创新聚侨惠侨服务机制作为构筑美新家园的关键;在“建设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中指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要将绿色宜居的人居环境建立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上。
“迎头赶上”需狠下决心
南方日报:要做好“迎头赶上”这份答卷,汕头最缺什么?
陈鸿宇: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时要求“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汕头考察调研时强调“路子对了,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久久为功。”
汕头现在最缺的,首先是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特别是在2025年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汕头已经退无可退,必须狠下“迎头赶上”的决心。
其次,在汕头的部分干部市民中,还缺少打翻身仗、迎头赶上其他特区发展步伐的信心。汕头必须通过客观可靠的比较,真实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才能提振信心,形成全面完成新时代汕头的各项发展目标的合力。
最后,在汕头的部分干部中,还缺少“久久为功”的恒心。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视察汕头时指出,“路子对了,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久久为功。”这意味着打好汕头特区的翻身仗,既要只争朝夕,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认为只要有一两个大项目落户汕头,就可以使汕头“翻身”,这是不切实际的。要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融合的方法,一茬接一茬,一任接一任,以“钉钉子”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企业,服务好群众,把工作做实。
“四个亮点”展现重大机遇
南方日报:这次出台的意见中,有哪些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陈鸿宇:第一个亮点是关于支持汕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领域深化改革及用地、用海、用林、用能的保障政策,统筹安排汕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这对汕头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汕头的发展最缺资源,缺土地资源、海洋资源。通过统筹城市空间,可以使汕头闲置的工业、农业用地转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的用地,以此来挖掘汕头稀缺的土地资源。而解决了汕头用地、用海、用林、用能的保障问题,也就抓住了制约整个汕头发展的短板,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空间非常重要。
第二个亮点是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和财政资金的投入。意见提出要支持推动省重大产业项目向汕头倾斜布局,在汕头规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研平台。逐步加大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包括省财政安排30亿元支持汕头举办亚青会、亚青会主场馆及汕头大学东校区建设。
第三个亮点是建立健全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的机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举措。例如,加快建设深圳证券交易所汕头基地,可以让汕头企业拓宽上市渠道。意见鼓励深圳“创新+”“设计+”赋能汕头的传统产业。汕头的玩具动漫、纺织服装和化工材料等优势传统产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和设计上都能有所突破的话,就可以使汕头特区的供应链、产业链更为稳定,特区的经济体系更有竞争力。此外,意见还多次强调要发挥汕头对汕潮作用,揭同城化的核心带动作用,并且将促进深圳都市圈和汕潮揭都市圈两个融合互动发展,作为深圳汕头间”核—副中心“联动机制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深圳、汕头两地都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资源要素跨行政边界畅通流转配置。
第四个亮点在交通方面,在意见提出构建以汕头高铁站、汕头港为枢纽的“承湾启西、北联腹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不单对汕头和汕潮揭都市圈发展是重大利好,而且对提升优化广东全省交通布局也具有重大意义。
方向明确了,政策赋予了,汕头经济特区建设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已经来临。汕头能不能及时抓住机遇,关键还要靠汕头自己。能不能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落实,久久为功,多干实事,打一场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