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广州基层党建将重点抓好“十大行动”、健全“十项机制”,努力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日前,《广州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印发。《行动计划》坚持一年一主题实施,2021—2023年分别以“完善组织体系开启新征程”“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行动计划》围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强化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心工作组织力和执行力、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基层组织体系、锻造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增强基层党建整体性系统性、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质量等7个方面,提出30项具体举措,重点抓好“十大行动”、健全“十项机制”,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新提升、取得新成效。
迈向新征程,广州聚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健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努力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机制 向全领域拓展延伸
把党建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基层党组织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有效路径,是此轮《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
首要的是强化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行动计划》提出,健全“五级联动、接诉即办”机制,推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机制向市直机关、市管企业、两新组织等全领域拓展延伸。优化“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功能,推动平台与“穗智管”平台有机融合,实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
在城市,要健全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职责清单,提升党组织领导社区治理、服务社区群众能力;在农村,要完善农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机制,全面提升“四议两公开”运行质量,健全农村各类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完善模范机关创建评价指标,推行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坚持“支部建在科室上”,健全公立医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面对重大任务,要发挥党建引领带头攻坚作用。广州将完善党建引领重大任务落实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确保基层党组织在落实城市更新、创文创卫、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等重大任务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党群先锋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常态化发挥作用机制,推动党员在危急关头、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美丽乡村是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为此,广州将强化镇(街)党(工)委统领乡村振兴的龙头作用,加强涉农镇(街)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领导作用机制,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强化党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全面领导,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行动计划》特别提到,深入实施“人才下乡、干部返乡、能人回乡”计划,持续向重难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援派工作队临时党组织作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组织体系:建立湾区城市基层党组织共建机制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过去三年,广州实施基层组织建设“一十百千万”行动,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行有标准、做有规范、学有示范。目前,全市机关党组织实现100%配备纪检委员,市管企业党建进章程、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党员总经理兼任党委副书记100%落实,公办中小学实现建立党组织100%覆盖。
为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基层组织体系,《行动计划》提出,深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如修订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优化提升“双星双评”工作质量等。
具体而言,不仅要优化调整社区网格设置,将“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还要按照行政村、村民小组(经济社)、党员联系区三级单元,织密“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党建网格,深化“支部建在经济社上”。同时,建立健全两新组织党建摸排和组织建设“双同步”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加强互联网、民办学校、交通运输等行业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快递物流、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新领域党建质量。
广州还将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引领行动,全面开展“整镇推进、整区提升”农村党建示范区、示范镇创建,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整区提升、示范引领”行动。深化“三个表率、一个模范”模范机关、“五强五化”国企党组织创建,推进实施高校党建“示范学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两新组织党建“双强六好”、公立医院党建“四有工程”创建,打造新时代基层党建品牌方阵。
增强基层党建整体性系统性是完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此,广州将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街道“大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工作例会、议事决策、活动轮值运行制度,提升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建立健全机关带基层、国企带民企、公办带民办“三带共建”互促机制,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育、资源共享。优化“红色引领、联动共建”机制,引领各行业党建互融互通、互促共进。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将建立湾区城市基层党组织共建机制。发挥省会城市示范带动作用,以广深、广佛战略合作,广湛深度协作为基础,充分挖掘湾区城市党建资源,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建立湾区城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异地培训、党务干部交流合作、党建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以基层党组织高水平联建助推湾区城市建设。
优化提升:开展“菜单式”专题培训
“重难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员结构老龄化村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青年党员;力争到2023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实现两个100%……”《行动计划》对锻造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全面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广州将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向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两新组织等群体和领域倾斜,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精准度和统筹性。
在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方面,将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年度轮训、提级培训机制,开展“菜单式”专题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重点加强换届后“两委”干部集中培训,举办女村干部、年轻干部专题培训班,有计划安排新任党组织书记、专职副书记到镇(街)跟班学习、到先进地区实践锻炼,推行老书记“传”、优秀书记“帮”、下派干部“带”,提升履职能力。
广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既要加强对干部严格要求,又要加大对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并重的保障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一方面,广州将完善基层干部关爱激励机制。健全基层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固定补贴+绩效奖励”补贴制度、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薪酬制度。提高正常离任村干部补贴标准,推动村干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镇(街)干部队伍专项招录工作力度,拓宽基层干部职业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健全基层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两委”干部区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资格区级联审、因私出国(境)提级审批制度,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建立“两委”干部权力、责任、履职、服务“四张清单”,健全基层干部日常管理机制。建立“两委”干部信息库,加强信息动态管理。定期分析研判“两委”干部履职情况,建立健全“两委”干部退出机制,保证队伍纯洁性和战斗力。
基层治理:开展“双微”行动
2019年来,广州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在11个区、176个镇(街)全部建成“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
在优化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中,广州将因类施策、精准出招。
在乡村治理方面,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擦亮“广州街坊”品牌。开展新一轮后进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和防范整治“村霸”工作。加大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工作力度,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在社区治理方面,全面推进小区党组织建设,采取“一方隶属、双重管理”方式探索建立“下班支部”,推动党员“全天候”发挥作用。实施“红色物业”创建活动,加大业委会党组织组建力度,提升党建引领小区管理服务质效。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议事、处置、监督联动机制,形成社区治理合力。
面对城中村的复杂治理现状,根据《行动计划》广州将健全“一核多元”区域化党建机制,推动党建与社会治理“多网融合”,整合配强基层治理队伍。强化抓党建促全域环境整治、产业升级、平安村居建设、“三资”管理提升,全面打通基层治理梗阻,实现城中村(村改居)空间、功能、治理全面升级。
日前,广州已发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广泛开展征集、认领和办好民生微项目、实现群众微心愿的“双微”行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具体而言,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建立“群众微心愿连锁店”,依托“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指挥调度平台和“穗好办”小程序打造全市互联互通“党员志愿服务网上超市”,实现“群众有事我来帮”“群众心愿我来办”。
为强化治理主体的督促检查,广州还将完善镇(街)、村(社区)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全面开展村级党组织提级巡察。健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工作机制,探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廉政档案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