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搬来宝安,一有空就会带着相机出去扫街,拍拍蓝天白云。”精灵可爱的云朵、通透高远的天空、蓝白呼应的海天一线……这些被定格在肖怡相机里的好风景,也成了她朋友圈里的亮丽风景线。不只是肖怡,“宝安蓝”正成为不少宝安人“朋友圈”的常客,这也是宝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果的最佳诠释。
宝安区作为深圳人口大区、工业重区,曾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守护住绿水青山,“十三五”时期,宝安区举全区之力,改善生态环境品质,突破生态文明体制,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增强社会公众参与。10月9日,深圳市宝安区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为“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的建设,进一步打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全力守护“宝安蓝”
“这里天空24小时都好看。”粉的、蓝的、紫的,清晨的、午后的、傍晚的,肖怡展示了她朋友圈里的“宝安天空”。每一张照片都引得朋友们的点赞和感叹,“真的好美!”
每一天的“宝安蓝”背后都凝聚着宝安区全力攻坚蓝天保卫战的努力。
2016年以来,宝安区持续加强工业、扬尘、机动车、餐饮等污染源管理,创新推出了网格化监管、环保主任等制度,在全市率先打造钣喷一体化“共享车间”,对涉VOC重点企业实现在线工况监控,完成254家涉VOC企业销号式整治,234台工业锅炉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
2020年,宝安区还出台了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气九条”,将全区10个街道划分为4个大气重点管控区,目标和责任细化到每一个街道,建成覆盖全区、包括国家、省、市、区4级监管的大气监测网,实现大气环境网格化全覆盖监管。
对所有涉气污染源开展“挂图作战”,宝安区明确每一类和每一个污染源的整治要求;严格落实扬尘防治“7个100%”,并将扬尘防治情况作为建设单位工程费支付依据之一,常态化巡查监管全区380个工地;积极推进泥头车纯电动化改造(全区已投入运营纯电动泥头车750台),严格限制柴油车行驶路线和时间;加强道路扬尘管控,每周开展“十差道路”评比和整改工作;积极推动涉VOC企业的治理工作,研究出台涉气工业企业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措施。
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8日,宝安区PM2.5浓度为19.3微克/立方米,居全市第九,同比改善25.8%,改善幅度居全市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1%,居全市第八;臭氧浓度为113.7微克/立方米,全市排名第一。
66条河流消除黑臭
“以前我们经过这里,都要捂住嘴鼻,太臭了。”在深圳宝安区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在此散步的市民曾女士说,自从茅洲河治理好后,她常常约上其他家长、带着孩子,到这个位于茅洲河流域的公园野餐、观景。
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从“全省污染最严重河流”到“深圳水环境显著改善的典型代表”,为茅洲河治理点赞的不只居民曾女士,还有中央环保“回头看”督察组。日前,水利部总工程师刘伟平一行连连用“非常震撼”“今非昔比”来肯定茅洲河治理取得的成效。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近年来,宝安区按照“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生态修复,全面补水、活水保质”的“三全治理”路线,推进河流和黑臭水体治理,全区共新建3976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总数达到14125公里,是市政道路配套管网(1391公里)的10倍;完成3480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全面补齐雨污管网缺口;新建污水处理厂7座,总数11座,污水处理规模170.5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在制度上,宝安区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由17个区直部门、1个驻区单位、10个街道办为成员单位的三级河长制领导小组,深化推广河长制。同时,宝安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实现环境信访投诉第一时间分拨、第一时间处置,环境信访事件处理率100%。
经过系统整治,目前全区66条河流已稳定消除黑臭,其中36条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Ⅴ类标准,茅洲河水质历史性恢复到Ⅴ类标准;374个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实现了“从明渠达标到明暗渠全河段达标,从干流达标到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从晴天达标到晴雨天全天候达标”的“三全达标”治理目标;同时,宝安区在全市率先建成茅洲河6.1公里碧道试验段,逐步恢复了河流生态,为打造高品质湾区水环境进行了积极探索。
打造蓝天碧水绿岸,建设绿色宜居城区
近年来,宝安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打造蓝天碧水绿岸、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区上持续发力。
作为深圳工业重区,宝安区的废气排放强度、废气污染源问题在全市突出,如何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摆在宝安面前的严峻考验。近年来宝安区加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今年强力实施了“气九条”,着力建立和完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强化数据分析和趋势研判,提升整体空气质量优良率。
如今宝安蓝已经成为宝安的一张新名片,越来越多的蓝天加上水清岸绿的美丽景象,极大地提高了宝安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在过去的4年里,宝安以超常规的治水力度围绕“全面消黑”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4年来共建成4000多公里雨污管网,基本还清40年污染欠账。全区河流全面消除黑臭,提前1年多达到国家要求,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全市黑臭水体监测情况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宝安全区57个黑臭水体中,无重度黑臭水体,基本实现不黑不臭,全区水环境质量整体呈改善趋势,改善程度全市排名第一。
碧海蓝天、水清岸绿的深圳,素来以绿化程度较高而闻名,2019年9月深圳市宣布全市公园总量达到1090个,提前一年完成了“千园之城”的“公园城市”创建目标。作为人口大区,宝安区的公园总数已达到183座,绿道网总长436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7%,实现了“居民出门500米有社区公园、2000米有市政公园、5000米有森林郊野公园”的生态格局。宝安将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大幅度增加城市立体可视绿量。科学调整绿色生活、生产空间,结合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工业入园,打造20-40米绿色缓冲带,构建城市绿色生活圈。
今年是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城中村人口密度大的宝安区,在建设绿色宜居城区方面,更离不开对城中村环境的整治提升。令人瞩目的是,宝安区耗资120亿元,分批整治全区361个城中村,目前已完成187个,其中88个获评优秀,拿回奖补资金15.32亿元,全市最多。“城中村治理宝安模式”获评第七届南都街坊口碑榜民生实事金奖,“省四星级宜居社区”创建率达到98%。
全面推广绿色生产,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宝安区要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仅是必由之路,而且越早创建越有利于实现宝安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全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44%,水耗累计下降19.83%,COD累计减排60%,氨氮累计减排55%,每年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高质量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宝安区万元GDP能耗降幅正符合深圳市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该区的产业结构和调整力度。
据了解,宝安区全面推广绿色生产,发力节能减排,茅洲河流域每年淘汰重污染企业10%以上,累计淘汰67家;整治“散乱污危”园区56个,清退企业4019家,滚动推进273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奋达科技园成为深圳市唯一通过省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宋清辉认为,继续引导企业增加节能减排资金和科技研发投入,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是未来进一步降低万元GDP能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手段。
《宝安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宝安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181.2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191.07亿元,增长9.7%。在宋清辉看来,深圳市近年来早已涌现出了不少绿色低碳产业中的佼佼者,例如大亚湾核电站、比亚迪和华为等等都属此类。绿色低碳产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增长,需着力打造更具针对性的产业空间和资源平台,促进绿色低碳产业进一步优化发展。据悉,宝安区正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将以高标准建设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环保基地——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将推动224家电镀线路板企业集中入园、集中治污。值得一提的是,宝安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4885家,总数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市海淀区),2019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5.1%,位列中国创新百强区第2名、工业百强区第6名。而在推动产业绿色化和高端化方面,积极引进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落地,并将推进互联网场景应用和工业智能化,建成航母级的互联网前沿科技中心。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生态环境共治体系
宝安区大力践行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不仅能对自产的固体废物基本做到自行处理,而且承担了全市的处理重任。生活垃圾方面,老虎坑垃圾焚烧厂实际处理能力1万吨/日,全球前列,在全量处理区内垃圾的同时,还承担了光明、龙华和福田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在全区10个街道中有5个街道率先推行环卫一体化PPP模式,821个住宅小区实现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分类分流处理量达到800吨/日,排名全市前列。
在绿色出行方面,全面推进107国道市政化改造,地铁6号线、11号线、穗莞深城际轨道主线开通运营,绿色出行率达77.09%。推进老旧车淘汰和新能源汽车推广,禁止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宋清辉表示,宝安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也是深圳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重要支撑点。宝安区具备大力发展新能源方面的优势,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未来,应进一步从多个层面明确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宝安区生态环境质量虽然已得到持续改善,但与世界级湾区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生态环境难点多、新型环境风险大,对该区建设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重大挑战。在生态环境底子薄且又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阶段,宝安生态环境治理还处于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状态,巨量的监管对象和服务人口更需要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共治体系。
目前宝安区正逐步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感,提高其环保意识。每年通过“宝安第一课”向100万宝安居民培训生态环保常识,67名社会人士自发担任“民间河长”,市民绿色出行率达到77%,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0%,公众生态文明参与度超过85%。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等五进活动,成立宝安区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举行环保博览会。积极发动开展辖区“深圳市绿色单位”的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绿色单位28家,其中绿色学校19家、绿色企业2家、绿色酒店1家、绿色社区1家、家庭4家、环境教育基地1家。共创建“省四星级宜居社区”124个、“省五星级宜居”5个,创建总数均为全市第一。在河道治理方面,宝安区率先在全省开发运行“河务通”APP,由义工队开展护河行动,以“河小二”的身份在茅洲河等河道开展护河治水志愿服务。
接下来,宝安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空间、产业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融合,加快推进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从质量达标到生态健康的跨越式发展,为全国高度发展工业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