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圳的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实体经济面临产业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在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宝安代表团的代表们指出,目前一些企业拍下土地后长期闲置,部分产业空间被“散乱污危”企业占据,导致项目落地难、增资扩产难。代表们建议综合运用规划、整备、城市更新等方法,盘活土地资源,解决产业空间制约问题,保障实体经济发展。
代表呼吁必须保住制造业保住产业根基
市人大代表林戈提交了关于探索政府主导实施工改M1城市更新,为重点企业精准配置产业空间的建议。他指出,政府缺乏可主导支配的新增产业空间,部分城市更新项目通过配建的仅为创新型产业用房(研发用房),且十分有限。现行政策制约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大部分旧工业区无法更新。他建议参照市里关于重点更新单元的相关规定,借鉴棚户区改造模式,实施“政府主导+国企实施+产业保障房+重点企业落户”的重点产业更新单元开发:一是由政府主导,划定合法比例不低于30%、面积不少于30公顷的旧工业区作为拟改造城市更新单元,按照程序进行申报,实施工改M1重点产业城市更新;二是由政府主导编制重点更新单元规划;三是指定区属国有企业,或指定区属国有企业与符合产业遴选条件的企业合作,按照重点更新单元规划实施后续开发建设。项目建成后,除回迁安置物业及遴选合作企业拿走的分成物业外,其余的新增的产业空间由政府产业部门管理和配置,将产业空间精准配置给优质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产业空间不破题,就会撼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市人大代表王华君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从项目更新转变为片区统筹更新,加强整体规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谈到企业外迁的情况,市人大代表张红桥建议对宝安区产业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要把宝安的家底摸清楚,我们到底还有多少工业用地?都掌握在谁手里?现状怎么样?这些用地的产业链构成是怎样的?”张红桥认为,必须保住高新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保住深圳和宝安的产业根基。
宝安“1+5”文件为优质产业腾空间
市人大代表、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就产业空间问题与各位代表进行交流、互动。他表示,宝安的二产占GDP的比重达51%,如果没有制造业,宝安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将成无源之水,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各项事业的发展。姚任介绍,宝安区去年11月在全市各区率先制定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5”文件,出台了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营商环境的9条硬措施,目的就是为产业腾空间。一是坚守74平方公里工业控制线,创新实行“红蓝线两级管理”模式,守住产业发展根基。二是制定重点产业项目遴选办法,确保精准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工业用地用房需求。例如,信维通讯是全球移动终端天线龙头供应商,成长性非常好,因生产空间不足无法承接更多业务,宝安区为其清走做堆场的工厂,腾出了生产空间,政府的导向就是遴选优质产业。三是印发促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和重点企业增资扩产“1+2+N”专项工作方案,每个街道要招大商招好商招优商,每年要新引进可以形成产业链的新兴产业。四是专项整治“散乱污危”企业,对不在产业链、不贡献价值、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存在污染的“散乱污危”企业进行清理。五是清理处置空置、闲置用地。
姚任表示,不管土地空间还是产业空间是谁拥有的,都不能空置或低产出,要确保其空间的公共属性和公益属性。宝安将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高端制造,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下一步,还要加快研究制定创新、金融、文产、人才、保障房、产业资金等政策,形成“1+N”政策体系,特别是重点支持企业技改和研发,引进高端科技研发机构,推动研发机构5亿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提高企业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