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区委书记、区长姚任代表深圳市宝安区进行发言。姚任介绍,宝安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通过构建三级河长制组织架构、打造河长制“六个一”系统工程、创新实施“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EPC治水模式、推动河长制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等四大举措落实河长制工作,全区干部集体上阵,按照“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的要求推进工作开展,强化管网建设和环保执法,多管齐下落实治水工作,努力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
各级领导干部集体上阵
细化实施内容打好硬仗
据了解,宝安区共有66条河流,总长275公里,感潮河流多;全区实有人口540万,工业企业29445家,日均排放污水约100万吨。宝安缺乏地表径流,几乎没有生态补水,污染负荷重。
宝安区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制组织架构,区级河长由31名区领导、66名正处级干部、10名区环保水务局班子成员组成;街道级河长由10名街道书记、66名街道班子成员组成;社区级河长由219名社区党委书记、党委委员,219名段管员,219名环管员组成,各级领导干部集体上阵,形成了“31+66+10+10+66+219×3”的责任体系。
同时,宝安细化河长制实施内容,打造河长制“六个一”系统工程,即“一河一长”责任工程、“一河一档”基础工程、“一河一策”先导工程、“一河一建”网络工程、“一河一管”保障工程、“一河一景”生态工程,按照“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的要求,将所有水务工程项目、每一个重点涉水企业、每一个入河排污口、每一个待拆迁的建筑物、每一条管网,绘制到河流治理作战形势一张图,编制成河流特征数据一张表,建立了河流治理一本账,举全区之力、汇全区之智,打好治水提质这场硬仗。
156个治水项目全面启动
66条河纳入信息化管理
宝安创新实施“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EPC治水模式,将全区划分成四大片区实行全流域系统治理,引进大型央企实行大兵团作战,列入“十三五“规划的156个治水提质项目已全面启动,2017年投资80亿元完成53个项目,建成雨污分流管网890公里,占全市的46%。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茅洲河流域规划建设市政雨污分流管网1028公里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明显好转,主要考核指标氨氮同比下降53.2%,降至8毫克/升以下,建成区10条黑臭水体实现不黑不臭,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此外,宝安持续强化信息化管理和环保执法,率先在全省上线运行“宝安河务通”APP,绑定全区66条河流、219个河段、2497个排污口、457家重点涉水企业和29445家流域内中小企业,明确了主体责任,全面提升治理和执法水平。宝安还率先在全国试点实施“环保主任”制度,全区631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共培训、配备652名环保主任,有效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宝安充实下沉一线巡查、执法力量,全年巡查企业25484家次,审批否决186家,整治淘汰363家,立案663宗,下达处罚决定书457宗,处罚金额8305万元,同比增长202%,占全市处罚总量的34%,其中单笔罚款1239万元为全省之最。
姚任表示,宝安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全力以赴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坚决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向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交出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