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功创建彰显“滨海特色、岭南风情”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提升全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宝安区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宝安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以下简称《规划》),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由区政府于去年11月28日印发实施。《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重要举措,是指导宝安区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思路及目标
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总纲,坚持节约优先、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推进城区发展模式向节约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型转变,不断提高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个目标
建成彰显“滨海特色、岭南风情”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两大定位
珠三角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主战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
四项原则
立足全局、统筹协调;对标国际、绿色示范;重点突破、探索创新;党政推动,全民参与。
六大领域
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
八大保障
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宣传保障,考核保障,评估保障,监督保障,机制保障。
六大领域内容
《规划》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构建了涵盖41项建设指标的宝安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生态空间
充分发挥“山—城—海”空间特色,以全面构建“两轴三楔”生态空间格局为契机,通过修复生物通道、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强化物种保护、推进自然生态修复,科学完善生态安全格局,全面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经济
紧密结合“三带两心两城一谷”总体规划,通过拓展绿色产业空间、强化结构转型升级、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高品质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转型,将宝安区打造成绿色型、创新型产业名城。
生态环境
聚焦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热点难点,通过系统实施治水、蓝天、静音、护土“四大工程”,以智慧化管理手段为支撑,重点解决黑臭水体、PM2.5控制、噪声扰民等突出环境问题,实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水平的目标。
生态人居
立足宝安滨海资源优势,从宏观层面构建“三轴、十街、六水、多点”的景观格局,从硬件支撑方面完善绿色建筑、生态交通、宜居社区等绿色基础设施,从软件服务方面打造宜居生态的生活环境,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生态制度
依托国家、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社会监管决策制度,探索建立完善的宝安区生态文明机制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生态文化
发挥宝安深港之根、文化大区优势,以滨海为魂,以“文化+”为魄,创新多元文化,强化载体建设,深化文化宣传,打造活力彰显、独具魅力的新宝安。
“五个全、三个+”的规划特色
《规划》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紧扣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这一主线,围绕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大领域,重点突出了“五个全、三个+”的规划特色。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全民参与,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理念贯穿体现于“五个全”,“滨海特色、岭南风情”的地方特色表现在“三个+”。
“五个全”
全领域,规划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方面面;全环节,规划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全流程管理;全要素,规划覆盖了多种环境要素,还包括多样民生需求,系统提升城区发展品质;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进机关、社区、校园、企业,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全手段,综合采用行政、市场、法治、道德等手段,加大生态文明落实推进力度,多角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质。
“三个+”
生态+,以山、河、林、海等生态网络为依托,强化滨海岸线开发,构建生态水网,加强景观品质提升,推进生态+旅游、生态+休闲、生态+出行等生活方式;智慧+,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系统构建智慧环水、智慧监测、智慧巡查、智慧安监、智慧查违,智慧考评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管理机制;文化+,以生态为引,融合传统文化、工业文化,重点推进文化+滨海、文化+创意、文化+工业等行动,培育富有宝安特色的生态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