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华夏大地打响了一场疫情攻坚战,面对疫情,滨海小学金号角管乐团的31位师生用手中的乐器隔空合奏了一首经典作品——《阳光总在风雨后》,用别样的方式奏响了祝福祖国的最强音。这既是一次新鲜的尝试,也为滨海小学的艺术教育开启了新模式。
隔空配合奏经典 传递美好祝愿
受疫情影响,此时本该热闹的校园仍是一片寂静,学生在家听网课,老师在家上网课,成为了疫情期间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新方式。“在网课开始前两周,孩子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训练效果远不如平时在排练厅训练的效果好。”滨海小学音乐科组长姜亚楠在管乐团的训练中发现了网络练习的弊端,“我们乐团有长笛、单簧管、萨克斯、打击乐等9类乐器,平时在训练厅大家可以一起合奏,但是现在孩子们分散在各自家中,只能单独演奏各自的分部,会稍显枯燥。”为了激发学生们在家训练的兴趣,姜亚楠在网上搜罗了不少同行网络授课的经验和技巧,萌生了通过“云合奏”的方式录制歌曲的想法,并选择了一首经典老歌——《阳光总在风雨后》。
“如果选择我们乐团演奏过的专业作品,难度会低一些,但考虑到目前的大趋势,我们作为老师也特别期待经历了这样的风雨,能早日和孩子们在校园相见。所以就选择了这首歌。”姜亚楠介绍道。本次“云合奏”共有金号角管乐团A团22位学生和音乐科组9位老师倾情参与,在活动发起后第二天,姜亚楠便连夜将曲谱按照不同乐器的曲调编写成各声部的谱子,发放给学生,从试谱到练习,从在线指导到将20多个独立的音轨合成、剪辑完成,滨海小学的师生们仅用了不到六天的时间,此外,视频中还穿插温暖的小彩蛋,孩子们手拿写有祖国加油等字样的纸条,在镜头前为祖国抗疫加油鼓气。四分多钟的视频,表达了滨海小学乐团师生们的祝愿,也为特殊时期的训练生活书写了一段美好回忆。
“菜鸟”师生齐参与 迎难而上创精品
不到一周便完成了20多人的线上合奏,看似容易,背后却离不开22位学生从零开始的练习和老师们首次尝试的摸索。“对于那些假期在深圳的孩子,他们会面临演奏以及视频录制等方面的困难。”姜亚楠说道,“我们乐团有一个孩子是吹小号的,他家附近一直在修路,每个视频都有哒哒哒哒哒的噪音。最后他钻到自己家的衣柜里录视频,噪音就小了很多。”由于师生们分散在各自家中,视频录制的环境和技术难以保证,这也为后期的剪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此外,不少孩子跟随父母回到老家过年,乐器没有带在身边,视频录制的难度就更大了,乐团打击乐声部的声部长成锦宏便是其中之一,据姜亚楠介绍,为了配合录制,疫情期间身处湖北老家的成锦宏就地取材,将装有大米的矿泉水瓶制成简易的打击乐器,在阳光下的油菜花田中进行录制。“因为经验不足,我们在视频录制方面没有给孩子们提供太多的帮助,用什么软件拍摄,横屏还是竖屏,要用什么样的角度等都是慢慢摸索才知道,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总是会让他们返工重新录,但没有一个孩子表现出厌烦或者不配合的情绪。”这也让姜亚楠颇为感动。
除了在线指导孩子们录制符合要求的视频外,滨海小学音乐科组的老师们也纷纷参与其中,用盆、桶、筷子制作简易架子鼓的打击乐老师卢泽仕,身体不适仍坚持录制的单簧管老师邢柏豪,以及通宵研究剪辑软件操作的“菜鸟”姜亚楠……“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尝试,大家都是菜鸟级的。”姜亚楠笑道,“虽然在视频制作、拍摄等方面还有些粗糙,但我还是特别满意的,大家都非常棒。”
激发兴趣促学习 打造艺术教育新模式
作为“广东省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滨海小学拥有多个区级、市级及国家级的金牌艺术社团。而此次参与录制的金号角管乐团A团自组建至今,已成功进行了数十场演出,并获中国作品演奏奖和示范团队称号、市第21届管乐节比赛金奖、区第六届学校艺术节器乐专场一等奖等诸多殊荣。在姜亚楠看来,和平时的训练相比,“云合奏”缺少实时的配合,对音准和节奏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难度更大,但却是一次颇为新鲜的尝试。“现在很多小朋友对于多媒体的授课形式非常感兴趣,在平时的乐团训练中,大家在练习的同时马上就可以听得到最终的合奏效果,但云合奏是各个声部分别拍摄最后再进行整合,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这也是乐团训练无法比拟的。”姜亚楠说道。
“经过这次尝试,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以后能够更好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做一些形式更加新颖的视频。”据姜亚楠介绍,除了歌曲训练外,今后还将考虑创作一些具有教育、科普意义的视频,内容也将囊括乐器讲解、演奏特点等,“这样的科普视频非常适合普通班的孩子们进行学习,也期待能将这样的形式慢慢打造成为滨海小学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