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援助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条致富新路,图为石渠县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如今的洛须瓜果飘香,生态产业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邹鹏
曾国辉
黄斌
德格县错阿镇马达村整体搬迁,让当地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秋季的康巴高原,蓝天白云,绿草清涧,牛马欢腾,本报大局报道组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德格县至甘孜县,跟随黄斌、曾国辉、邹鹏3位深圳援川干部的脚步,感受他们一年多来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所历所想。
2018年,根据中央和广东省新一轮援川工作部署、深圳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邹鹏、曾国辉和黄斌3位深圳干部分赴甘孜州甘孜县、德格县和石渠县开始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从平原地区陡升至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藏区,需要意志、毅力和身体付出。他们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畏艰苦,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用三个字高度赞扬了深圳援川干部的高原真情——“融”“实”“新”。他们用双脚丈量山水融入藏区,用真情精准扶贫实干为民,用恒心书写担当创新献智。
走遍高山峡谷 声融心融
“你去哪块儿?”
“深圳特区报记者来啰,我接待哈。”
在德格县城的小路上,不少人亲热地与曾国辉打着招呼,他也用四川话回应着。
曾国辉,深圳宝安区干部,挂职德格县委常委、副县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说着一口广普的他为什么能流利地说四川话?他只用一个字来回答:融。
不止曾国辉,邹鹏(深圳龙岗区干部,挂职甘孜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斌(深圳南山区干部,挂职石渠县委常委、副县长)也都先从语言上融入当地干部群众中。采访中,记者听到看到他们用流利的四川话交流沟通,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完全看不出是外乡人。
语言的融入只是初步,工作、生活相融,才能彼此心融。他们主动融入当地环境,学习当地文化、民风民俗;开展年节慰问,探访贫困群众,走村入户送温暖。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说,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都经常找援川干部,这是他们用行动树起的口碑。
山道弯弯,小路泥泞,记者跟随邹鹏前往他定点联系的3家贫困户——色西底乡木西雅村的洛绒扎西、巴登则马和普措友西。除了外出打工的普措友西,洛绒扎西、巴登则马两家看到邹鹏及记者一行,都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巴登则马家更是一路将我们送到村口,他们家的新房就是在深圳的帮扶下新建的。这样的走访,邹鹏一年不知道要走上多少次。
曾国辉一年多来走遍了德格的山山水水,克服高原反应,探访贫困群众。他说,每到一个地方探访,临走时老百姓总会送酥油茶给他表达感激之情,一位藏族老人甚至追出门外将自己珍爱的酥油茶送到他怀里……从叹工夫茶到喝酥油茶,不知不觉已成高原人。
周末节假日和下班后,是人们游玩放松的时间。但对在高原工作的援川干部来说,却是新一轮工作的开始。黄斌告诉记者,不少当地干部的家属也不在高原,他们与援川干部一样都是“单身汉”,每到节假日或下班后,大家总是聚在一起讨论工作、研究问题,当地干部这种毫无怨言、默默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他,促使他融入到这个集体中。
融,舒缓了孤独,促进了工作,帮助了群众,也让深圳的亲人放心又自豪。黄斌的妻子来高原探亲,看到丈夫融进当地充实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看到当地群众对他的友善和感谢,也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倾力调研真干 踏实落实
德格县委书记嘎绒拥忠说,援川干部的“实”体现在用心用情。 他们越过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战胜千难万险,倾智倾力开展援助工作,已成为两地交流、交往、交融的“友谊使者”。石渠县县长罗林说,深圳的干部作风踏实,做事顽强。
实,就是积极协调,狠抓督促检查,促进援建项目落地落实。麦宿地区是德格民族手工艺之乡,深圳投资1400万元在村民家门口援建了19间手工艺车间。记者随曾国辉从德格县城出发,历时3个多小时,车辆穿梭在群山之中,悬崖峭壁下是奔腾不息的雅砻江;洛须到石渠县城亦是3个多小时的路程,路面以土路为主,凹凸不平、颠簸摇晃得让人腰酸背痛、头晕呕吐。令黄斌欣慰的是,土路改造进程越来越快,路况已逐渐变好;而在深圳援建的甘孜双语寄宿制学校和乡镇卫生院的乡道上,又出现了邹鹏的身影。深圳援川干部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穿过一条条山路去调研、督查扶贫项目。
实,就是主动作为,协调支助受援两地工作关系,穿针引线,搭建平台,对接资源,共奔小康。协调两地领导和部门座谈共商协作事宜;组织锦绣中华、华侨城等深圳大企业高原行帮助特色旅游开发、产业合作;整合资源召开高峰论坛、推介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和亲朋爱心捐赠;邀请深圳技术人才到县里传经送宝……
实,就是真金真情,让百姓得到实惠感受温暖。雅砻江流域四乡一镇,地理位置都比较偏远,是甘孜县经济落后地区,今年3月,黄斌去这里的一所寄宿制学校调研时发现,由于自然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资金短缺,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学校的门窗是单层玻璃,孩子们的垫被是薄薄一层,脸蛋冻得通红,让人心疼。他当即决定用自己的津贴资助10位孩子,尽绵薄之力。
贡献真知灼见 尝新创新
来自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援川干部带着创新的基因来到雪域高原,他们深入基层调研,以问题为导向,发挥聪明才智,提出真知灼见,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共推脱贫攻坚进程。
格萨尔王城是甘孜县的名片、产业发展的新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邹鹏与当地干部一起出谋划策,提出了不少好点子;曾国辉以产业强“造血功能”、就业激发“内生动力”、聚焦智力帮扶、实现“长效治本”为纲要,提出一系列民生改善的合理化建议,得到德格县委县政府的肯定;通过一年多来的调研,黄斌对石渠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他认为,在中央的政策和东西扶贫协作规划纲要下,万企帮万村的项目落实到石渠县,就是百企帮百村。石渠县有112个贫困村,黄斌希望能号召更多的深圳企业与石渠贫困村结对子,给予具体的帮扶。另外,他认为可以通过消费扶贫,“内生造血”帮百姓脱贫增收致富。他计划提高农产品质量、做好资质认证,将更多绿色环保、富有营养价值的优质农产品推荐给深圳市民,形成稳定的消费渠道。
正如德格县县长黄杰所说:“深圳派出的干部来自改革开放的前沿,先进理念和工作方法与世界接轨,为我们干事创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受援地领导访谈
深圳石渠是亲戚——访石渠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林
深圳援助甘孜州石渠、德格和甘孜三个县,其中石渠县山多海拔高,条件十分艰苦。全县贫困村112个,贫困面广程度深,脱贫攻坚工作艰中之艰、难中之难。因此,深圳援助石渠,重点扶持产业和社会事业,以生态产业发展为龙头,以教育和医疗卫生为抓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石渠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林对此深有感触。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深圳真情援川、用心援川,把石渠群众当家人,我们就像亲戚一样。
产业援助 增强造血机能
石渠山环水绕,过去以传统畜牧业和农业为主,没有在高寒地区做农业产业的经验。如今,依托深圳对口帮扶,石渠把农业和旅游、脱贫攻坚、科技示范带动相结合发展生态产业。
例如,在洛须的邓玛生态示范科技观光园区,深圳援建的19个冬暖式大棚蔬果长势喜人。罗林自豪地说,如今的洛须,环境优美,瓜果飘香,藏区人民就业率提升,经济面貌和群众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未来在东西对口扶贫路上,我们不做形象工程,要做增收项目,让群众得到实惠。
石渠的产业发展规划是以生态为引领,集中优势做大做强,带动地方经济和群众增收,罗林对此信心满满。他说,按照“十四五”规划,石渠将做强金沙江流域生态农业、雅砻江流域生态畜牧业和生态中藏药业,发展全县生态旅游业。以生态为根本,促进各项产业发展。
除了邓玛生态示范科技观光园,还有万亩大黄基地、青藏药谷、生态旅游业……罗林说,深圳的产业援助增强了当地的造血机能,有力地促进石渠产业发展,体现了深圳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博大胸怀。
消费援助 扩大销售渠道
罗林十分看好深圳的消费市场,他希望能借助深圳市场扩大石渠产品销售渠道。
牦牛酸奶是石渠的特色产品,但物流难成为了产品外输的瓶颈。罗林希望更多的深圳企业能进驻石渠,再辅以媒体宣传,打入深圳市场,让深圳市民也能品尝到产自高原的新鲜牦牛奶。如果深圳市场打通了,石渠的牛羊肉、百菌、枸杞等高原特色产品都可以出现在深圳市民的餐桌上,届时深圳和石渠将从“远亲”变成“近邻”。
做小众生态旅游,定制小团队高原特色旅游也是石渠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石渠丰富的旅游资源,罗林如数家珍,据他介绍,石渠有四张名片——最美湿地、千年唐柏古道、石刻艺术王国、吉祥太阳部落,石渠还有4个4A级景区和一些省级湿地,养在深闺无人识,仍需大力宣传。
目前,石渠已与西班牙、英国等旅行社开展合作,未来,罗林希望希望能对接深圳的旅游市场,为深圳市民量身定制特色产品,适应高端旅游市场需求。
罗林殷切期盼,在共奔小康的到路上,深圳这个亲戚与石渠一同行动一同努力,让石渠的未来更美好,让百姓过上幸福好日子。
记者手记
镀真“金”悟真谛
“为什么援藏”?
很多人认为来到藏区的干部是来镀金的,3年的时间并不能作出什么实际的工作成绩。
援藏干部,到底是不是来镀金的?
通过实地采访,记者看到了藏区干部对这个疑问的一致回答:若为镀金,不必援藏。在高原藏区所必须经历的种种艰难自不必说,单是在工作期间遇到的各种危险,就足以让抱着“镀金”念头的人望而却步。
但援藏干部群体又告诉我们,他们确实镀了“金”。
第一镀的是思想境界上的金。经过在藏区工作的锤炼,对个人的利益得失计较少了,对藏区、民族、国家的发展思考得多了,在责任感、使命感上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
第二镀的是能力水平上的金。从内地到藏区工作,是对每一个援藏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策执行力的严峻考验。在将内地的先进发展理念与藏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有效结合的过程中,要解决许多在内地不会遇到的问题,克服许多在内地很少见的困难,需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三镀的是干部群众关系上的金。在藏区工作,需要特别重视维护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宗教信仰群众之间的团结。要以实际行动去感召群众、凝聚人心,在思考和践行如何得到民众信任的过程中去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马达村:“搬”进新生活
马达村位于德格县错阿镇317国道旁,崭新漂亮的84栋藏居面朝马路背靠青山,炊烟袅袅,宁静安详。当地干部告诉我们,马达村是整体搬迁项目,从散布在深山搬到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项目由深圳援建,2018年开工建设完工后投入使用,现在已成为扶贫示范新村。
以前的马达村,分布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沟壑之中,村民都是以放牦牛为生的牧民,大多住在帐篷里。这里以前没有集体经济,只有靠国家的惠民资金补贴,是典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贫困村。老牧民曲多对以前的困难记忆犹新:“我以前住在一个叫玛孔的地方,那里太偏僻,山陡峭、路险峻,没有水,孩子们上学也要走很远的山路,来回要一整天,生活实在太艰难。”
从2018年开始,广东省加大了对口支援的力度,德格县新增加马达村整体搬迁项目,深圳1360万元资金马上到位开始运作,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村民们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新屋矗立,一条条马路开阔,水泥道直接修到了家门口,接上了生活用水,通上了电。84户居民安置到了山下的错阿镇新居。
对于马达村整体搬迁项目,深圳市想得很周到,除了基本的生活设施建设外,还配套建设了感恩广场、幼儿园、村活动室、垃圾池等,极大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元登老人深有感触:“每家每户都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屋,道路修到了家门口,学校建在了家门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生活越来越幸福!”。
深圳的扶贫工作做得很细致。在村民旦呷家,院子左侧的一块地开辟成了菜地,还特地围上红栅栏,增添了一抹亮色。深圳援德格县干部曾国辉说:“这里的村民以前没条件,也就形成了不吃蔬菜的习惯。搬到这里后,我们就教村民种蔬菜,白菜、丝瓜、辣椒,想吃什么种什么,村民们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饮食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听到这里,旦呷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插话道:“深圳,好!”
年轻的马达村村干部木西翁修介绍说,村民们搬到新居后,政府组织大家实施产业建设,建奶场、种庄稼,村民们都过上了自食其力有保障的生活,2018年入住,2018年底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扶贫示范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