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他说:“我只是名普通的工匠。”
35年来,他始终行走在建筑工地上;他创造了“三天一层”、“两天半一层”和“两天一层”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快的建筑钢结构施工速度;国内7幢百层高楼,他主持承建了其中4幢的主体结构;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每一个年代的地标建筑都承载了他的足迹和汗水。
他就是中建钢构有限公司金牌项目经理、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经理、时代工匠陆建新。
坚守一线
参建大楼总高度3500余米
1982年,18岁的测量员陆建新踏进了当时全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火热的施工现场。从此,他的名字便与一幢幢耸立云天的里程碑工程联在一起。
他先后参与了37项工程建设,始终深耕一线,从深圳国贸大厦的测量员、深圳地王大厦的测量负责人到北京银泰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钢结构项目总工,再到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钢结构项目执行经理、深圳京基100的钢结构项目经理,他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钢结构专家。
他参与建造的建筑一次次刷新城市高度,从当时的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大厦深圳国贸大厦160米、当时的北京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250米、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383.95米;到当时的华南第一高楼深圳京基100高度441.28米、当时的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再到如今的华南第一高楼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592.5米,他参建大楼总高度3500余米,国内无人能及。
既然已经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为何始终坚守一线,选择扎根辛苦、忙碌的建筑工地?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南塔项目的高空作业现场,见到了正在指导工人施工的陆建新。
“干一行爱一行,我从事建筑行业35年,热爱建筑行业,对建筑行业有兴趣,即便辛苦,还是愿意始终坚守一线。”陆建新告诉记者,由于公司不断接到大项目,不断需要他在项目担纲,他就服从组织安排,一直呆在工地上。他本人习惯了在施工现场与技术打交道,与工人打交道,通过解决具体问题,通过亲手开展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
“看到自己参与建造的高楼一次次刷新城市高度、每一次攻克一个建筑技术难题,我都特别有成就感。”陆建新提到,待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南塔项目完工后,他将马上赶赴下一个项目施工现场,依旧还是担任钢结构项目经理的职位。
勇于创新
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35年的坚守,陆建新带领着团队攻克了多项建筑技术难题,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了世界一流水平。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技术成果,有3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8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4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此外,他还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陆建新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他表示,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再到国际领先的全过程,靠的就是创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最直接效益是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一个企业离不开技术创新,这是企业生存立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解决的通常是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种技术创新必然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很可观,我们叫做‘技术创效’。”
为何陆建新能攻克如此多的技术难题?陆建新告诉记者,坚守一线是关键,“只有去到一线,才能真正了解一线遇到的难题是什么。”陆建新介绍,除了测量,他还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陆建新自信地说,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种设备,他都弄得非常清楚。
虽然陆建新破解过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但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中遇到的难题却让他印象深刻。“解决了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的难题,现阶段超高层建筑也就没什么难题再能难到我了。”陆建新说。
据与陆建新一起工作的同事介绍,原来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使用了四台国内最大型号动臂式塔吊,塔吊工作时在几百米的高空要吊起重一百吨的构件,只要有一点点闪失就会造成灾难。这四台塔吊分别附着于建筑核心筒外墙的四面,需要安装支承系统承担荷载以及维持稳定,这在国内工程应用中极其少见且难度极大。陆建新带领整个团队模拟安装工况,利用模型仿真计算方法,历时两个月,经过多次模拟验算和反复论证,一套自主研发设计的优良支承系统终于成功了。
可是,模型归模型,支承架在实际安装时又发现部分节点强度不足的问题。当时,距塔吊首次爬升时间已经不多,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修改,将严重影响整个工程施工进度,并造成1000多人窝工。陆建新整整一个月没有一天能睡好觉,有时半夜都会突然惊醒,打电话给项目总工程师沟通解决方案,直到发现是销轴直径偏小1-3毫米导致连接间隙较大的症结所在并成功解决。
支承架的安装问题终于解决了,拆卸时间太长又成了新的难题。陆建新凭借几十年的经验想出了一个办法:支承架不用卸到地面,而是把最底下的支撑架用钢丝绳悬挂在最上面一道支承架上再进行拆除,这样既节省了地面堆场,又减少了塔吊用于拆卸支撑架的时间,提升了塔吊有效使用率。起初很多人怀疑这样做的可行性,陆建新坚持大胆尝试,谨慎求证,最终经专家论证方案可行。实践证明,每次支承架的周转拆卸都节省3至4天时间,整个工程下来累计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缩短工期96天,节约堆场600平方米,这一个技术革新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支承架悬挂拆卸方法获得成功后,陆建新首先想到的是予以推广。据悉,高达597米的中国结构第一高楼天津117大厦,就采用了支承架悬挂拆卸方法。2014年1月,支承架悬挂拆卸技术经业内7位知名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陆建新还带领团队创造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术新纪录。
严谨专业
树立建筑行业典范
陆建新的徒弟邵新宇告诉记者,从160米高的国贸大厦到如今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凡是陆建新主持参与的项目,从顶端到底部的垂直度偏差都始终控制在20毫米左右。“楼层的高度在增加,控制垂直度的难度也在增加,但是我们的偏差始终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而按照国家对钢结构的标准,50毫米之内都是合格的。”
陆建新十分重视施工质量,他强调,每一个钢结构、柱梁的接头位置,都是要靠焊丝焊条融化成铁水后来粘接,焊接之后每个细节都要进行百分之一百的探伤检查,排除掉小气泡与小杂质,同时还要保持外观好看。此外,所有的原材料,包括螺丝、钢板、防火涂料、灌浆料等建筑材料使用之前必须全部送检,确保质量过关。据记者了解,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的钢结构由总重量10万吨,数量2.5万件的钢构件搭建而成,现场安装焊缝坡口长度连起来长达36万公里,每一处拼接都必须严丝合缝,毫无差错。
据陆建新的同事介绍,陆建新看图纸比谁都认真。项目图纸再厚,他也会在第一时间看完,并仔细研究,确保项目不因错看、漏看图纸而打糊涂仗,不因没有发现设计不合理而打窝囊仗。由于他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施工经验,加上严谨细致,一些设计院也渐渐形成了对陆建新的依赖,似乎只要陆建新看了图纸并反馈了意见,他们就踏实了许多。“有一年,临近春节,某大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主辅楼之间的七层高的连廊楼板因平面滑动支座没有及时约束固定而出现扭转偏移,600吨重、1000余平方米的楼板东侧向南自由滑移了400毫米。这本不属于钢结构施工的职责范围,正当业主和总包为此难题发愁的时候,陆建新主动走到业主办公室,提出解决方案:采用液压千斤顶同步‘顶升、滑移、扭转’的方式将楼板顶推回原位。业主见陆建新胸有成竹,便委托钢结构项目部完成。陆建新亲自站在楼板中间吹哨指挥。每顶升一次,他都要对实时数据进行一次分析,确保顶升过程不出纰漏。经过7个小时30余次顶升,纠偏工作顺利完成。”
在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服务的业主眼中,陆建新还是出了名的“会省钱”。据了解,2010年12月,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地下室钢结构制作工程正式招标,在招标文件中,业主拟设置4台M1280D塔吊。陆建新通过对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的仔细分析核对,并结合自身经验,在投标文件中向业主建议“利用环撑中部空地作为中转场地,只安装南北两侧的两台塔吊,能节约一大笔塔吊租赁费用。”并手写了整整两页纸的合理化建议方案。地下室施工实际工期达6个月,按照一台塔吊租赁合同84万元/月的价格,这一无偿的建议为业主直接节约费用超过1000万元。
陆建新的严谨体现在方方面面,他像看图纸一样认真研读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要求,然后率先垂范,并严格要求项目全体成员。他精湛的专业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行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