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双语教育、组织喀什教师培训、开设校长培训班、筹办喀什大学……四年援疆支教,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督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化平将扎根深圳30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新疆的教育事业,也将特区的教育新理念送到喀什、送上帕米尔高原。
为喀什师生送去深圳温暖
2010年5月,黄化平得知中央决定深圳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后,立即报名参加援疆支教工作,作为第一批、第二批支教队成员赴喀什支教。同年年底,在支教队领队刘雨菲因援疆而病重的情况下,黄化平主动顶替她,任社会事业室负责人兼第三批支教队领队,之后一呆就是3年。
“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喀什浮尘严重,频繁出现沙尘暴,这是深圳援疆教师对当地环境的调侃,也是他们援疆生活的真实写照。有10年高血压病史的黄化平,在第三次赴疆时发生了高原反应,由于水土不服,黄化平连续腹泻近4个月。
一旦感觉身体有所好转,黄化平便立即投身到援疆工作中去,为了让喀什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设备和水平,他多方奔走,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四年来,这些数字从计划变成现实:为喀什4618名在岗教师进行双语培训、深圳35所中小学对喀什学校“结对帮扶”、26批400多名师生赴深参加深圳喀什双语教学交流活动、喀什市及塔县2批共60名中小学校长赴深挂职培训2个月……
在当地,几乎所有老师都认识黄化平,并亲切地称他“黄院长”。今年6月1日,黄化平从喀什回深的时候,学校的师生都穿上了深圳企业家捐赠的深圳校服欢送他。
爱心之花开在帕米尔高原上
到喀什后,黄化平发现当地教育有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低,例如喀什的5800余名教师中,普通话合格的仅有30%;二是当地教育理念落后,授课以老师为中心,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三是缺乏现代教学设备,黄化平在一次走访中,发现当地一所中学只有20台老旧的电脑。
发现问题后,黄化平立即对症下药,积极组织当地教师的培训工作,将深圳教育一线的新观念、新思想带上了帕米尔高原。在黄化平等援疆深圳人的努力下,喀什的中小学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让以“教”为中心变成了以“学”为中心,而教学手段上也有所改变,教师从清一色地用黑板粉笔讲课,变成应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教学。多年前,喀什的投影仪、计算机房的覆盖率还不到10%,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80%。黄化平说,2009年以前,喀什市的教育排名在整个喀什地区排倒数第三,到他回深圳的时候,已经取得排名第三的好成绩。
“校长培训”首开教育援疆先例
在充分调研喀什教育情况后,黄化平萌生了一个新想法,“校长是教育的领军人物,校长治校水平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能提高,孩子们的教育一定也能更好。”黄化平频频与领导沟通,终于将“校长培训”纳入六项教育援疆工程中,首开全国教育援疆工作先例。
黄化平先后组织了2批共60名校级领导来深圳的学校交流,覆盖了喀什中小学一半以上的领导队伍,黄化平将校长们集中起来进行为期10天的综合培训,然后挂职到深圳的各中小学,深入深圳的教育一线感受特区教育的新理念新做法。喀什的校长们来深挂职后,黄化平开车挨个学校走访,关心他们在深的生活。
第一批培训时,30个校长中只有9名是正、副校长,其余21个是主任。到了第二批校长培训报名时,黄化平惊喜地发现,有70名喀什的中小学校长积极报名,都说要来深圳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有一名校长在培训后找到黄化平,十分感慨地说:“黄院长,感谢您为我们搭起了来深交流的桥梁。深圳的教育着实是素质教育、扬长教育,是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教育,这次培训让我耳目一新,回到喀什后,我也要全力推广特区的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