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傍晚7点20分,天色还没彻底暗下来,在紧张的水围广场核酸采样点,陆陆续续有居民走进走出。一个身上贴满了“深i您”小程序二维码的高个子男人灵活地在广场里的人群中穿梭,时不时用“大嗓门”指引着居民。他叫庄志荣,是福田街道水围社区的党委副书记,除了贴满了“深i您”二维码,他身上还有“工作狂”“人间唢呐”“气氛担当”“不用睡星人”“水围土生土长”等标签。
“我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场地区域划分方案。”回忆起最初的工作局面,庄志荣显得有点激动,尽管戴着口罩,但依然可以透过他的双眼感受到他对工作的热枕。压力袭来,伴随的除了忐忑,还有一丝“亢奋”,这种“亢奋”,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维持高压状态下可以日以继夜连轴转的一个重要因素。
6月6日中午12点许,福田街道水围社区收到紧急任务,要在当天建立临时核酸采样点,对居民开展核酸检测。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经验,从哪下手?凭借着有较多应急预案的实操演练经验,庄志荣以水围广场为模型,画出核酸采样点的区域划分、人流分流的草图,随后社区领导班子以此为突破口,迅速部署人员整合、岗位分配、场地布置、物资准备等各项工作。
庄志荣背起桌椅布置核酸采样点
设置遮阳帐篷、隔离栏、“一米线”、现场指引标识,划分人流划分区、临时等候区和采样区……大家齐心协力快速搭建。为了迅速布场,庄志荣不等拖车到位,充当起“人体拖车”直接将桌椅、物资等重物扛起来从社区工作站搬到检测现场。不到2个小时,他画的“草图”在水围文化广场变为了现实。“职责所在,我必须在现场,随时可以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拧采样管2小时手指突然抽筋
“不用睡星人”熟悉全项流程
场子搭好了,医护人员紧缺怎么办?水围社区将原本检测区“一台两医”的设定改为“一台一医”,由社区工作人员充当“复查手”。他主动请缨,穿上厚重的防护服,率先做起检测台的“复查手”,这让他原本就疲惫不堪的身体瞬间加压。有一次,连续2个多小时拧核酸检测采样管盖的他,突然手指抽筋,随后蔓延到了手臂,两支手臂控制不住地发抖。“去找热水泡了泡呀。我平时打篮球,身体素质很好的,可能这几天太劳累,不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庄志荣憨笑着模拟起抽筋时滑稽的样子,轻描淡写地解释那只是个“小小意外”。
“来的小孩最小的有半岁,年龄最长的有92岁。”他介绍道,居民来这里做检测,在入场处由工作人员检查“i深圳”二维码后,以10个人一组在临时等候区等候,然后去到核酸检测区,最后从出口有序离场。现场还为老龄人、小孩和残疾人设置了绿色通道,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助他们采集居民信息,领取专属颜色的核酸检测号。
庄志荣身穿防护服(右)
对核酸检测这条“流水线”的每一项细节都清楚,来源于他做过每一环节的“螺丝钉”。有时候他是身穿防护服的检测台“复查手”,有时候是站在检测点入口处引导居民的“人间唢呐”,有时候是身上贴满“深i你”二维码的“气氛担当”,还有时候是不断完善、优化工作流程的“穿针引线”人。
“感觉他都不用睡觉的,有时候半夜三四点了,还能看到他在发工作消息,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又看到了他的工作消息。”谈起同事庄志荣,几个社区工作人员的言语里透露着对他的敬佩与心疼。
穿防护服冲一线是家常便饭
“工作狂”给予爱也被爱着
“居民给了太多正能量,很多人走到我们面前,向我们点赞和鼓掌,真的很受鼓舞。”作为土生土长的水围本地人,庄志荣和本地的居民彼此间都非常熟悉,即便有时候他穿着防护服“包成粽子”,但居民仅凭借他的眼睛或声音就能辨认出是他,不少人特地走过来,朝他竖起大拇指,给他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