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专程从北京来深圳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
李教授是深圳人的老朋友,在他的眼里,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一座城市,充满生机活力,“深圳先行先试,实践在前,认识在前,创造的不少新鲜经验都值得学者们探究。每次深圳之行,都给我的学术研究带来‘灵感’,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变得聪明的城市。”
李君如与深圳最近的一次“文化缘分”是9月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座谈会。座谈会主题为“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他的发言激情澎湃——“十大观念的评选,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深圳人,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开拓创新的重要活动”,认为十大观念是时代留存的共同精神财富。一番话,激起许多人共鸣。在9月底的深圳文代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讲话中脱稿引用了李教授对十大观念的评价,引来掌声阵阵。
巧合的是,当李君如与王京生坐到一起畅谈“十大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恰逢《深圳十大观念》当选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对话,从“十大观念”开始,在两小时中,他们畅所欲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术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等热点话题,都引发了热烈讨论,思想涤荡、智慧交融,碰撞出不少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热点话题一:深圳十大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应是一个形成共识、凝聚民智的过程
【话题缘起】
去年年底,“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揭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等入选。今年5月,《深圳十大观念》出版,几个月来,畅销全国。
王京生:深圳十大观念评选出来之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现在,《深圳十大观念》一书的发行量达到6万册,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现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编者注)更是签名送书,将此书作为干部读本来推荐,昆明已购书1万多本。
李君如: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国际化城市,是有创造力有活力的新兴文化都市。深圳去年举行十大观念评选,一开始我就关注了。深圳在北京举行座谈会,我欣然前往,当时中央正在研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也有些思考,借座谈会这个平台谈一谈想法。
六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觉得,深圳在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一是方法对,二是方向对。
所谓方法对,深圳十大观念是让市民来评选,评选过程是一个群众认同的过程,认同之后,由群众共同遵循。建构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所有人在遭遇和处理各种复杂事件时,能够有自然而然的评判是否、对错、美丑、善恶的标准和尺度。做每件事都有“一定之规”,这“一定之规”就是核心价值观,是在群众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所谓方向对,深圳十大观念,是这座年轻城市在实践中提出的有影响的观念,是为解决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推动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推动我们的民族走在时代进步的道路上。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今天研究核心价值观,应思考我们究竟面临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去凝聚十多亿人的人心,指引我们的事业按照时代进步的潮流往前走。
王京生:的确如此,核心价值观的提炼需要全民参与,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共识。几年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曾提出要确定香港50个核心价值关键词,我当时就觉得非常好。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最早就是受香港这一做法的启发。评选十大观念,是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民智的过程。十大观念的评选是经过反复投票、辩论、讨论,是由几百万人投票选出来的,市民网友的投票与专家评委投票的重合度达到了90%,“十大观念”受到普遍认同。
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我想,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可以通过全民教育和集纳民智的做法,发动民间讨论、评选,推选出一系列深入民心的关键词或核心理念,激发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与认同。
李君如:是的,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该让群众来提炼。只有这样,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十多亿中国民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
十大观念,凝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深圳在十大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深圳人人格上的一个标志——“我是深圳人,深圳人是开拓的、讲效益的、务实的、为民谋利的……”深圳还存在很多矛盾问题,要处理,有了这些价值观、价值标杆,就可以成为评判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标准,深圳就不仅在经济发展,而且在文化发展、人的素质发展方面将会登上新台阶。
王京生:深圳30年的发展,可梳理总结的东西很多。我觉得,深圳对全国的贡献乃至对我们每个人命运的改变,其最根本的并非物质,而是精神,最关键的贡献是观念。多年来,深圳一个个新观念辐射到全国,推动了全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深圳是一个以观念立市的城市。追根溯源,这座城市本身就是观念的产物,就源于邓公的“伟大设计”,源于他建设特区并希望特区“杀开一条血路”的伟大创意。小平同志当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目的就是希望这个圈能够领风气之先!何为风气之先,就是观念,在这一点上,深圳不辱使命!一个因观念诞生的城市,又用自己的观念影响全国,理应好好总结并传播。
十大观念公布之后,我们几乎没发现有异议的,因为这是大家形成共识的结果。十大观念的评选,表明了我们对群众的创造力、鉴别力的尊重。深圳会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再提炼,推出“十大观念升级版”,从人文、经济、从城市精神等方面再升华。
热点话题二:打造“深圳学派”
在坚守“国家立场深圳表达”中打造深圳学派
【话题缘起】
几年前,深圳主编的《学派的天空——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群落》出版。当时,这座城市就有了打造深圳学派的梦想,希望通过对学派的研究来增加学术文化积累。近年来,深圳不断潜心培育学术文化,当选“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规格不断升级的深圳学术年会成为了国内学术交流的新平台。
王京生: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开始推“深圳学派”系列丛书。现在,深圳还没有学派,但是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编辑,进一步形成深圳的学术观点。至于学派的主导思想,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国家立场、深圳表达”。
为什么深圳一直践行“国家立场、深圳表达”,这是特区使命决定的。深圳的诞生,是承担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使命,承担着先行先试的使命和发挥窗口、试验田等方面的作用。十几年前,我跟著名作家梁晓声有一次对话,当时,他到深圳看了之后,觉得深圳不像人家说的那样是“文化沙漠”,后来我们在几次书信往来中形成一个共识——“凡是工商发达之地,必是文化兴盛之邦”。从历史上看,特别是从近现代来看,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人文比较活跃的地方,上海、北京也好,扬州、苏州也好,大多如此,我们相信深圳也会形成自己的学术流派和学术能力。
李君如:深圳提出“深圳学派”的概念很了不起,非常具有前瞻性。形成一个学派,要有很多条件,除了工商、经济、人才之外,还要能凝聚一批智者,能够为他们提供自由研究的学术环境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深圳经济发达,可以凝聚很多智者,通过多开展活动,把国内外智者邀请过来,以更开放的形式来凝聚,同时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文化氛围。
“国家立场、深圳表达”作为深圳学派的理念也挺高明。深圳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实践在先,遭遇和化解各种问题在先,创新也在先,因此,深圳的理念势必会走在先。一系列“先”决定了深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家立场上,经过深圳人的开拓创新或者破解难点的创新,有望形成对整个国家发展有利的思想文化以及观念体系。
王京生:多年来,全国各地智者的思想引导和智慧启迪,让深圳有了今天的精彩。一直以来,深圳都主动吸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这座移民城市没有任何传统的约束,欢迎和吸纳各种新观点、新观念,这种创造性是骨子里就存在的。正是大批的学者智者到深圳来,推动了深圳文化发展一日千里,巨变成郁郁葱葱的“文化绿洲”,创造了文化奇迹。
热点话题三:文化软实力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传播力
【话题缘起】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第三届深圳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推进文化创新,建设文化强国”,160多名国内和深圳本地专家学者云集鹏城,为建设文化强国献计献策。
李君如: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当今的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13亿人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而且要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要把社会潜在的生机活力给激发出来,建设一个最有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既有活力又有序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人当中,有先进、中间、落后的群体,怎么使各种人都能接受你的文化?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尽可能把党的基本理论化为大家想听的话语,以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内容让大家接受。
王京生:以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作品鼓舞人,深圳有个创举。去年,深圳迎来了第五次党代会,如何激励党员干部振奋精神再创辉煌?王荣书记提出让党代表在预备会上看《命运》。电视剧《命运》是深圳推出的一部反映特区拓荒传奇的“改革史诗”。我们将电视剧浓缩成一小时精编版播出,大家都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命运》为党代会注入了激情元素,激励深圳人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强大,最终复兴的标志一定是文化、是文明,是在世界各种文明之中的话语权。深圳正酝酿推出《人文颂》大型交响乐,站在世界文明的视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光辉,以音乐形式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李君如: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加大文化传播力。传播是一个交流过程,而交流效果取决于认同度的高低。全球人口有70亿,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向这个巨大的文化市场,就要考虑传播中的文化内容。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有道理,但不绝对。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要被认同,需要好好研究,我们哪些东西可以打动他们的心灵。西方基督教音乐为什么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它很优美,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能使人共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要精心研究怎么使人家认同我们的文化产品,而只有当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会建成。
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该让群众来提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十多亿中国民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
——李君如
深圳对全国的贡献乃至对我们每个人命运的改变,其最根本的并非物质,而是精神,最关键的贡献是观念。
——王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