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作为邓小平、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任总书记亲临视察的社区典型,多年来一直备受党中央的关心与厚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成效明显、亮点频现。进入新时代,渔邨社区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谋划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社区”,力求为全国其他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提供丰富素材和鲜活经验,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深圳智慧、深圳方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渔邨社区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与香港隔河相望,东至和平路,西靠布吉河,北邻嘉宾路,总面积0.51平方公里,总人口18012人,其中户籍人口4874人,流动人口13138人。社区现有一站两居委会,即渔邨社区工作站、渔民村居委会、新港居委会,10个党支部262名党员,企事业单位331家,个体户183家。改革开放以来,渔邨社区在经济建设、农城化转型、基层管理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奋勇争先,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广东省五星级宜居社区”“广东省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邓小平、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渔邨社区渔民村小区进行视察,均对社区小区建设作出高度评价。
二、打造“先行示范社区”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加强基层治理,大有文章可作。2019年2月、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迎来了“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央对深圳提出了“民生幸福标杆”的战略定位,要求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此背景下,深圳市罗湖区委决定以渔邨社区为典型,先行示范推进基层治理,先后出台《关于打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示范社区的建设方案》《罗湖区委创建渔邨先行示范社区工作方案》等文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努力将渔邨社区打造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示范社区”样板。
三、六个方面先行示范的探索与实践
打造“先行示范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渔邨社区着力从六个方面入手,探索优化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力求实现全方位先行示范。
(一)强化社区党委领导核心,推动更多力量下沉社区
加强党的领导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渔邨社区切实抓紧抓实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推进工作重心下移、职能下沉、资源下放,不断夯实社区治理的根基。
一是发挥社区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社区党委领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结合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将区直部门和街道专业力量下沉到社区,由社区党委调动解决社会治理难题。在2019年“8.28”船步街和平新居楼宇沉降倾斜事件中,社区党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在楼宇沉降前迅速完成了楼内人员安全撤离;并统筹协调,快速调动区直部门和街道力量有序做好1600余名居民的疏散安置工作,做到人员零伤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党委动员各方力量,全力做好申报人员排查、重点人员居家隔离、特殊群体服务、防疫知识宣传等工作,实现社区零感染、零确诊。
二是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社区、单位、行业联合党建机制。社区党委每月召开基层治理综合分析会,协调党组织、辖区单位、物业公司、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共同解决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按照“党建+物业+志愿”模式,组建“楼宇党建促和谐”物业志愿联盟队伍和渔邨社区门店联合自治会,强化社区治理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协商解决社区事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在2019年港逸豪庭房屋火灾事件中,物业志愿联盟第一时间与社区网格员共同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了火势蔓延的重大事故发生,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整合建立综合网格,形成基层治理“一张网”。建立网格党建联络员机制,强化社区党委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深入探索网格化管理改革工作,依托物业服务单元,按“一格一案,多网合一,一格多员”的思路精准划分综合网格,实现网格工作“巡查、采集、服务”与“分拨、处置、评价”良性闭环、集约高效的建设目标。
四是打造家门口的政务服务综合体。建成全市首个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431个政务事项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办;同时,增加便民自助服务终端,打造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让市民随时享受便利的政务服务。
(二)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提升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社区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渔邨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各项民生实事、惠民举措,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一是深入开展居民全周期健康管理建设,打造一体化社区健康管理平台。依托渔邨社区长者服务中心开展医养融合服务,努力把社康中心打造为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优质社区健康服务平台,实现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各种健康管理服务。
二是探索社区文化教育新模式,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优化社区图书馆服务,提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点半”学校建设质量,开展社区现代职业培训,建立老年学堂。2019年,社区为辖区居民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10余场次,总服务人次近3万,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生活。
三是推进新时代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美好社区。建设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专业丰富、分层分类的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社区村史馆,涵养岭南文化底蕴,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居民投身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在社区治理中引入儿童视角,推动儿童参与并融入社区建设,培育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推动非深户籍人员深度融入社区,构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睦邻友善社区。依托民生微实事开展针对外来人员的活动和服务,组织、引导外来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增强归属感。发挥社区党委非深户籍委员作用,引导外来人员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参与社区共建。
(三)探索建设开放融合型社区,推动深港协同发展
渔邨社区毗邻香港,往来深港两地生活就业的港籍居民数量众多,境外人士相对集中,针对这一特点,社区不断完善对港澳居民的服务和管理体系,通过改善社区治理推动深港协调发展。
一是精准施策,强化思路创新,推动港澳居民服务体系完善。构建以港人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平台、文化交流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就业创业平台、爱心救助平台、社区治理平台为核心的“一中心六平台”体系,增设境外人员服务窗口,“一窗口、一站式”为港澳台同胞及境外人员提供政务服务。
二是精准服务,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港澳居民管理模式现代化。依托智慧渔邨运行管理系统深港同行版块,通过需求收集、活动发布、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手段,及时掌握港籍居民服务需求,变被动滞后管理为主动超前服务。如疫情期间,渔邨社区在开展空巢独居港籍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关心关爱工作过程中发现,1户港籍独居老人家中一直无人应答,在征得其在港家属同意后,工作人员破门进入,及时将晕倒在地的两位老人送往医院救治,待老人情况稳定后又顺利协调救护车送老人到深圳湾返港归家。
三是精准发力,强化公众参与,推动港澳居民融入社区共建。积极引领港澳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参与感、融入感和获得感。如在港籍居民较多的港逸豪庭,成立以港籍居民为主要成员的业委会,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处积极合作,借鉴香港在小区物业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在小区治理、协商议事、志愿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助力提升社区深港协同和小区治理水平。
(四)坚持依法依规治理,筑牢社区治理法治基础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渔邨社区积极推进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向法治要社区治理效益。
一是依托社区党建创新,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探索与普法部门党组织结对共建,实现优质普法和调解资源真正下沉社区,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法治治理效能。试行《居民小区党支部行使五项权利制度》,推动小区党支部统筹领导社区组织依法有序参与小区治理。如在推进船步街片区棚改工作中,棚改区域内4个党支部的18名热心党员发动23名热心居民带头支持棚改工作,配合职能部门推动双签约率(签约户数和签约覆盖面积)达到99.7%,创造了深圳棚改新记录。
二是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社区普法工作做实做细。创新试行“居民点单、部门统筹、按需上菜”常态化社区普法工作机制,依托区司法局搭建普法统筹平台,建立考评激励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在社区开展主题式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区民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2019年以来,渔邨社区累计开展社区普法活动13场,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三是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优化社区矛盾纠纷收集化解服务模式。依托“社区基层治理综合分析会”平台,充分整合调解小组、网格员、社区民警、社区法律顾问、检察官进社区等力量,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如疫情期间,社区党委有效调动区人力资源局专职劳资纠纷调解队伍下沉社区,联合街道司法所、社区法律顾问、社区民警等力量共同进驻企业,有效化解了一家有数百名员工的企业的关停隐患,既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又使公司顺利复工复产。
(五)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提高治理社会化水平
社区治理是居民群众大家的事,大家的事,就该大家商量着办。渔邨社区积极创新民主协商机制,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让社区的事“大家说了算”“大家一起干”。
一是探索新时代党群联系工作机制。制定渔邨社区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激励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群众自治队伍等参与社区新闻发布工作,搭建社区治理建设的中坚力量与居民沟通的平台。打造“五‘家+’”党群心连心行动,通过“迈进一家门、走访一家人、倾听一家情、专解一家难、永结一家心”方式,架起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2019年社区党委带领辖区党员通过入户走访方式,调查核实低边、低保对象的家庭状况,为4户低困难家庭续保,为6户困难家庭办理结对帮扶,为2位来深建设者申请了深圳市慈善会的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
二是延伸社区自治网络。通过建立自治队伍人才储备库、“专题培训+考察学习+轮岗工作”的模式、施行渔邨社区激励评优机制,建强社区治理的各类自治队伍,全面提升群众自治队伍参与社区治理活力,实现社区管理为主的“内循环”向群众自治的“大循环”拓展。以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为例,物业志愿联盟自治队伍自2019年以来派发垃圾分类指引宣传资料上千份,开展月度生产垃圾分类“微课堂”活动6次,推动社区形成垃圾分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是拓展社区志愿服务。创新党员志愿者带头,专业社工、热心居民等多方参与的“党员+”志愿者服务模式,成立“党群服务中心义工队”“老人协会义工队”“爱心驿站志愿者协会”“日照中心义工队”等志愿者队伍,培养社区志愿者骨干力量,推动民意征询及需求解决常态化,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2019年,由党员志愿者、企业管理负责人、社区领袖、社区居民骨干组成的“美好社区联络员队伍”共开展12次问卷调查,收集化解8条民意问题,促进了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四是丰富社区活动内容形式。根据居民需求,按照“年度有菜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要求,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培训及活动,让活动成为凝聚居民感情的纽带。重点打造“渔邨星伙伴计划”文化品牌,由民生微实事和汇丰社区伙伴计划共同资助组建成20万元的社区基金池,由社会组织承接运营,通过社区公益提案招标、资助、能力建设等方式,发挥居民在社区当家作主的作用,挖掘骨干居民解决社区问题,并进一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该项目被广东省民政厅评为2020年度广东省社会工作优秀案例。
(六)强化社区治理科技支撑,建设新时代智慧社区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渔邨社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在社区治理中引入科技元素、科技手段,让社区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是打造“智慧社区智慧运行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系统通过构建社区三维数字底板,融合人、房、法、事、传感等数据,聚焦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四大方面,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受”的智慧社区,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二是建设“i罗湖——渔邨社区专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线上治理新格局。依托“i罗湖”平台建设渔邨专区,为群众提供政务办事和公共服务的一站式网上服务,服务事项囊括政务办事、社区党建、社区医疗、社区教育、便民服务、文体活动、宣传互动7类服务共计57项。
三是充分应用新技术,建立5G智慧社区。推动5G网络在社区深度覆盖,建设立体化安防,在渔民村主要路口布设高清摄像头,结合智能技术,实现人、车信息的实时提取;融合打通渔民村物业安防监控、视频门禁、停车系统数据,全方位实现人、车、卡、证、房屋等信息统一管理。
四、建设先行示范社区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探索路径
目前,渔邨社区在多个方面已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先行示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社区党委核心作用仍需进一步强化、港籍居民融入社区工作仍需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社会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等。目前深圳市罗湖区已拟定深化探索路径,力争到建党一百周年时,把渔邨社区全面建成“党委领导坚强有力的先锋社区、社区治理高效有序的智慧社区、群众生活文明和谐的魅力社区、民生服务优质均衡的品质社区、深港两地协同发展的样板社区”,让社区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在进一步强化社区党委核心作用方面。一是通过党建联建、党组织成员交叉任职的方式,加强社区党委对社康中心、长者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等驻社区单位资源的统筹和调度作用。二是探索建立逆向考评机制,由社区党委对区直部门、街道科室、驻区单位和党员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考评,进一步做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推动区直部门和街道治理力量真正下沉社区、真正发挥服务作用。
(二)在进一步提升港籍居民融入社区方面。一是积极探索港籍居民融入社区治理机制,挖掘和培育一批港籍居民代表,精准摸底问需,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动员港籍居民参与,提升港籍居民以“社区为家”的观念。二是强化两地交流,借助社区两新组织、民间团体、社团协会等资源,与香港社团构建“结对子”关系,搭建深港两地民间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三是结合编制《深港双城生活内地服务手册》等方式,进一步向港籍居民提供贴心服务。
(三)在进一步提高社区治理社会化水平方面。一是依托社会专业力量,将部分社区服务实行项目制管理,引导社会力量承接项目开展社会化运营,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评价激励机制,量化评优奖励细则,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
一格一案,多网合一,一格多员:“一格一案”指的是按照一个网格一套方案的思路精准划分综合网格;“多网合一”指的是将15个社区网格有机整合为4个综合网格;“一格多员”指的是一个综合网格配备多名网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