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前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到集体经济雄厚、“两个文明”协同发展,再到全面推动向多元共治的城市社区治理转型,实现社区集体经济的华丽转身,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实践中,书写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一、社区基本情况
(一)社区概况。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是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村改居”社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原住村民约1100人,户籍人口约7000人,常住人口约10万人。社区有三大工业区,集体物业超过100万平方米,有规模以上工厂企业46家,有五星级酒店、商业广场,股份公司资产超过35亿元,年收入3亿多元,股民每年人均股份分红达16万元。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状。南岭村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也是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改革开放前,南岭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改革开放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岭村社区以服务民生作为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动向多元共治的城市社区治理转型,并着力转型升级,推动集体经济从“种地”到“种房子”,再转向“种高科技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多年来,南岭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社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600多项荣誉。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效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南岭村社区现有党委、居委会、工作站和股份合作公司4套班子,社区党委成立于2006年,现有18个党支部、337名党员。
回顾南岭村的发展历程,坚持党建引领,党组织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引领南岭村取得发展成绩的核心力量。多年来,南岭村社区坚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党员干部坚持用“三心”(即公心、事业心、责任心)自觉扎实工作,用“三情”(对党要有深情、对群众要有亲情、对工作要有热情)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四个第一”,即把群众利益摆在全部工作的第一位置、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班子成员的第一职责、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第一尺度。党员干部做每一项工作都是“围着群众转、顺着民心办、合着民意干”。党员干部没有一平米的私人厂房,和村民一样同股同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人口增多,结构复杂且严重倒挂,对社区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南岭村社区以服务民生作为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组织、党员和党的服务阵地三方面着手,以“一核多元”为依归,把党的全面领导无缝嵌入基层治理中,形成党的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居民群众等内在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体系。
一是构建“党支部+”的联动治理服务体系。南岭村社区成立了“党支部+交通劝导队”“党支部+环保宣传队”“党支部+家和万事兴邻里调解队”“党支部+市容巡查队”,为社区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搭建平台,发挥社区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其中,“党支部+交通劝导队”是由社区党员干部带头,10个支部的党员志愿者蹲 点驻守,从早上7点到9点,下午5点到6点,盯紧7个路口,劝导文明骑行。通过一年多的坚持,骑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率由原来的4成升至9成5以上,效果非常明显。
二是社区党员全天候亮身份。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让老百姓感受到在社区的各项工作都有党员的身影。特别是在老旧电梯更换等重点、难点工作中,社区党员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区老旧电梯的更换问题是一块存在多年的硬骨头,更换老旧电梯除了政府补贴30%,70%需要业主分摊,需经过三分之二以上小区业主签名同意方能实施。刚开始的几个月,社区的党员干部几乎每个晚上都到居民家里做动员工作。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小区的党支部书记陈美亮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党员和居民,亲自到电梯供应厂家考察产品质量,了解价格,还到已经安装好电梯成品的地方去实地看安装效果。用付出和奉献,换得群众的满意和舒心。2019年底,54部老旧电梯全部签约更换,今年全部安装完毕,将基本解决老旧电梯安全隐患问题。新装的电梯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而且电梯内安装了空调,舒适度大大提高,居民纷纷点赞。
有困难找党员,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党员亮身份,“红马甲”成为群众最信得过的人。今年2月初,有一名湖北籍居民,遇见一名在路上行走的“红马甲”,向“红马甲”诉说她生活有困难、交不起房租。恰好她遇见的这位“红马甲”是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了解核实情况后,社区马上帮她免了房租一个月。
三是疫情防控显担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党支部+”治理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党委引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小区党支部、物业积极参与,股民志愿者风雨无阻值守,村民组成的老党员巡查队走街串巷,不间断巡查环境卫生;社区股份公司为辖区企业减免租金1300多万元,并向龙岗区慈善会捐赠20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140名村民房东为561套由湖北租客承租的房屋免租30多万元,日均180名志愿者、累计13000多人次协助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社区居民无私奉献、守望相助的家园情怀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二)集体经济转型腾飞。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以脏、乱、差闻名,遍地是鹅屎鸭粪,人称“鸭屎围”,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生活非常贫困。“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全村每年要吃国家返销粮两万多斤,还要买入八万多斤红薯以缓解饥馑之忧。
改革开放后,南岭村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内引外联经济,取得“第一桶金”。1980年,南岭村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内地企业办起了第一间内联工厂,1982年,利用旧仓库做厂房,引进了第一间来料加工厂。1982年,村里获得国家征地补偿费40万元。村党支部将这笔集体巨额资金用来改善投资环境、扩建厂房,吸引了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设厂,逐步累积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本。
1992年初,南岭村党支部和村委制定了经济发展新规划,迈开快速发展步伐。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黄金园工业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平整土地,拉网挂电,按外资企业要求兴建标准厂房,引进了包括日本兄弟亚洲公司等在内的8家外资企业。从1983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南岭村建起了四个工业区,共有企业40多家,为壮大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岭村抓住发展机会,使集体经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但社区并不满足于“房东经济”,而是努力寻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办法,逐步淘汰高耗能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由“物业型”向“实业型”转变。南岭村注重挖掘社区人文资源,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利用自然资源建起了求水山休闲公园和度假村,发展酒店旅游业。进入21世纪后,南岭村积极转型,经济发展模式由“物业型”向“实业型”转变,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到全面发展的第二次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以“致富思源”为核心文化价值和中心主题,建起了致富思源展览厅、求水山公园、客家民俗园、长征园、登山长城、中国历史文化长廊等一系列人文景点;开办起深圳首家村办五星级酒店——求水山酒店,年利润达1500多万元;大力发展商业,新增大型商业广场和商业街数十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对旧工业区改造升级,建设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启迪科技园及1983创意小镇。社区充分认识到,要转型就必须牺牲眼前的利益。为了腾出空间来发展高科技企业,南岭村清退了一个低端的珠宝加工产业园,提前2年解除合同,免除2年租金,损失超过两千万元。
二是投身创投行业,实现从“种地”到“种房子”转向“种高科技企业”的二次创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以“强党建、促转型”为主线,以实体产业为主体,以科技和金融为双翼,着力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全力打造新的产业结构。并先后成立了全国首支村集体创业投资母基金、深圳首支社区集体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全省首家由村(社区)集体经济发起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力争为深圳集体经济转型探出一条新路。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社区开展创投业务坚持积极稳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投资策略,投资阶段从原定的早期投资适当后移至中后期投资,力争把握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的相对平衡,从去年以来相继投资了1个天使项目、3个A轮项目、1个B轮项目和1个Pre-IPO(即将上市)项目。
目前在深圳的项目包括:劲鑫科技(电路板自动化生产设备提供商)、深知未来(人工智能黑夜视觉技术创新企业)、欢创科技(高精度定位视觉传感器研发生产企业);还有三个在外地的优质企业:51有色(江苏亨通集团旗下有色工业原材料交易平台)、赛特斯(全球领先的软件定义通讯设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创药业(国内原创氘代药物领先企业)等。预期在未来两三年内,将有三个投资企业实现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实现敲钟上市的梦想。
(三)共建共治卓有成效。一是做精做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人口严重倒挂的城中村,居民文化多元,异质性高,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薄弱,人们更多依赖于基于地缘、业缘、趣缘等社会关系的互动,而社区常常只是作为一种共同居住的空间以及行政管理的单位,“共同体”的内涵被大大弱化。为重塑家园意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南岭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服务民生作为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好党群服务中心这个党的服务阵地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社区股份公司无偿提供并投入400多万元改造建成,包括8000平米的主楼和6000平米的广场,是广东省最大的党群服务中心。中心提供64项业务的“一窗式”服务,并面向全体居民设置各类功能区域,年服务量超过22万人次,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阵地和凝聚社区各治理主体的重要平台:32个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服务注入活力;7个小区党群服务室,300名党员志愿者,3200多名义工,将党群服务延伸到各个角落;160名村民志愿者,将家园意识化为实际行动。仅2019年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接待了来自各地的参观团体达300多批、20000多人。2017年,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革命老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现场教学点”,目前已经接待了22期培训班、3300人。2019年,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广东省红色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现场教学点”,已接待2期培训班、200人。
二是激活居民自治能力。为激活居民自治能力,南岭村社区南岭村社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党群服务室在小区开展服务,成立“家和万事兴”“都挺好”等志愿调解队。调解队以花园小区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业委会成员、物业管理处成员等多元主体为核心成员,坚持以党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参与式工作手法,用“人情”来化解邻里之间的纠纷,调解社区内的物业、邻里、家庭、婚姻、亲子等纠纷,将社区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小事不出花园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家住南岭村一花园小区的张叔叔与老伴都已年过七旬,身患疾病,自理能力一般。但老人捡垃圾上瘾,纸皮、塑料袋、废旧日用品等塞满了整间屋子,卫生状况极差,不仅屡屡遭到邻居的投诉,还与子女关系紧张。小区“党支部+调解队”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上报社区,与网格员、物业共同上门为两位老人清理垃圾,还安装了防护网,解决了老人的生活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老人、子女和邻居纷纷点赞。2018年以来,“家和万事兴”“都挺好”等社区多元参与纠纷调处项目不仅成功调解数十起纠纷案例,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更是培育了近百名居民调解志愿者,成为活跃在社区,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真情服务暖民心。依托社区党委的核心领导,为困难群众撑起“爱心伞”。2014年,南岭村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社区基金会,是全市第一批成立社区基金的社区。截至目前帮扶金额总量达到300多万、帮扶几百人。此外,社区基金会也经常资助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多项公益服务活动。
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南岭村社区党委立足居民需求,形成了一套“急事立即办、难事兜底办、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的居民服务工作机制。比如社区有一位湖北来深打工的残疾人,59岁,租房住在社区,腿脚不便。因为疫情被困在出租屋,既没法出去工作,又回不了老家,生活非常困难。社区排查到这一情况后,社区党委马上上门慰问,帮他交了房租、水电费、物业费,给他送米、油、肉、菜、口罩,还经常陪他聊天。3月底湖北解封后,社区帮他买了机票送他回家。他到家后专门写来感谢信。疫情期间,社区累计为居家隔离、生活困难等群众提供生活用品、防护用品等物资数百份,网格员、生活服务队在居民群里实行24小时的响应机制,居民生活上的大事小事,都立即响应,甚至把问题想在前面,主动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服务。
三、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生保障工作仍需进一步改善。近年来,社区及周边都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南岭村社区小区停车位持续紧张,社区附近道路施工、噪音扰民等问题,与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仍有一定距离,亟待进一步完善解决。
(二)软环境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南岭村社区为传统村改居社区,需进一步解决环境、交通等长期制约社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三)社区经济运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南岭村社区正在探索从房东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其力度仍不够,经济运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四)社区党建工作仍需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委、社区工作站存在人才短缺,人员流动频繁,难以留住人才的情况,制约了社区进一步发展。另外,个别干部缺少活力,服务经济发展和处理社区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破解社区发展难题的力度不够大,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一)今后五年社区发展的总体定位、目标
未来五年,南岭村社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央、省市区的部署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社区治理,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发达、环境优美、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二)具体实施路径
一是以创新突破作为社区发展的“第一要务”。从单一的“租赁型”经济到“投资型”“管理型”经济,从高端规划到开设社区创投基金,从启动科技孵化园区到引入生物医药项目,南岭村不断在创新突破中壮大集体经济,为凝聚党心民心、实现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早在2016年,南岭村社区就组建了“南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南岭基金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锁定AI人工智能、电子信息、5G应用、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核心板块,为企业提供长期、高效的发展支撑。未来三年内,南岭村将通过进一步产业升级,优化社区经济运行质量,推动2-3个投资企业实现IPO。同时,未来将通过整村统筹、综合施策的方式,全面推动南岭新城建设,补齐公共配套短板,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优化社区环境。
二是以党建引领作为社区治理的“第一动力”。基层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末梢神经,南岭村将继续完善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拓展“党建+”工作范畴,让党员身影随处可见,让精细服务触手可及,不断激活社区治理内生动力,形成“以社区党委为核心、集体经济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全社区共同参与”的共治新格局。
三是以传统文化作为干事创业的“不竭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南岭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紧抓精神文明不放松。在村民群众中积极推行“四个倡导”,即倡导“富而好劳、富而崇德、富而好学、富而思进”,同时把住思想关、学习关、劳动关这“三关”。在南岭村,劳动不仅是为了谋生,也是凝聚民心、教育村民的有效手段。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的情况下,南岭村仍然专门保留了20亩水稻田作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基地。每年暑假期间,社区都会组织村民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里参加插秧劳动。由社区里的老党员、老村民在田头讲解插秧知识和技巧,进行技术指导,家长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手跟手地学。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孩子们身处其境的体验,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有效抵制当下青少年中容易滋生的“娇”“骄”二气。
浓郁的足球文化也是南岭村社区的一张文化名片。1990年,南岭村成立了一支社区足球队——南岭铁狼队。2003年,第一个社区足球俱乐部——南岭铁狼足球俱乐部正式挂牌。南岭村的足球氛围自此逐渐浓厚起来。2012年,南岭铁狼首次组队参加中国足协全国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荣获冠军。首次代表中国足球参加2014赛季亚足联室内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突破历史获得东亚区第二名进入八强赛,而此前中国在这项比赛中从未出线。如今,南岭铁狼有7名队员入选了5人制国家队。足球运动增强了社区年轻人的凝聚力、进取精神。多年来,南岭村社区自掏腰包举办了多项大型赛事,扩大了影响力,还自建了一个青少年足球培训中心,增加了幼儿园足球培训,真正实现了“让足球从娃娃抓起”,为国家校园足球改革提供另一个“南岭村样本”。
未来五年,在推进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南岭村社区将不断挖掘、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通过实际举措强化股民、原住村民、居民等群体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为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