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同志对我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人均GNP)330美元,排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倒数第20位感到困惑。有的因此怀疑我国能否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有的据此得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拉大”的结论。上述看法值得商榷,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弄清是非,统一认识。
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到本世纪末,将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即生活比较富足,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在统计数据上当时提出二个指标,一是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
从现在看,第一个指标的实现,肯定没有问题,我国80年代前五年(“六五”)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后五年(“七五”)年均增长7.6%,这个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同期增长3%的速度。我们原来提出的第一步发展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实践结果,10年间,超额完成了这个任务,国民生产总值翻了1.3倍,今后10年增长率6%就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
提出第二个指标,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的依据是:198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4470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54∶1计算,人均297美元。2000年,实现翻两番,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加上人口增长因素,人均可达800——1000美元。这种方法即“汇率法”是将各国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按本年度官方比率,统一换算为美元表示,再除以该国的总人口,就是该国当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其优点是简便易行,便于进行国际比较;缺点是夸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有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被低估。以我国为例,1990年世界银行公布数字,我国1980—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居世界首位,这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符;但是数字又反映198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30美元,排在世界100名以后,年均增长1.6%,这显然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这主要是受汇率变动的影响。1979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54比1,几经调整,现在已经是5.35比1。如果汇率变动幅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至会降低。
为了更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国际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在寻求新的统计指标,如“社会进步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发展指数”、“购买力平价法”等,但是由于各国情况复杂,至今尚无理想结果。
我国10年改革开放,已把综合国力(包含人口、资源、经济、科技、教育、国防、国际影响力、发展潜力等)推进到世界前几位;农业增长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温饱问题,这是了不起的事;我国人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0多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不仅高于低收入国家,而且比54个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数66岁也高,居世界37位,处于世界前列。预期寿命,不仅反映人民的营养、医疗保健等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也是就业和各种社会福利、安全保障条件的综合反映。据联合国开发署《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的人文发展指数表,在世界130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名第66位,属于中上发展水平。有些专家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应该在500—700美元之间。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际比较口径继续沿用美元汇率法,我们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不必过份看重它,不必妄自菲薄,更不应以此得出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以偏概全的结论。
此外,小康生活也不只是一个经济物质生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于小康水平作了明确的界定: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作了广义的规定,即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公元2000年实现小康水平,是指我国全面整体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实现小康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刻表,大体上东部沿海地区要比西部内陆地区快一些。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36个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800美元以上,其中深圳名列榜首,1990年深圳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61元人民币,按现在汇率,折1282美元,提前10年步入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