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2-09-30 00: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针对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为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提出,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是上个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这个世纪再花50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他说,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按照邓小平的设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两个战略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最终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左右。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已经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具体地说,我国于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到2001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43元,已经超过了800美元,人民的生活跨越了温饱,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7.9%和47.7%的水平。尽管各地的发展还不平衡,但是这些指标的完成标志着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意味着我们从总体上进入了邓小平所设想的“小康社会”。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强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建立在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重要论断,也是对进入新世纪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科学定位。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100年,都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2000年6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这个初级阶段,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长过程……。在这个长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阶段,是我们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基础上开始实施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从时间跨度来看,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直到本世纪中叶,约半个世纪。这就是说,从2001年到2050年都属于不断向中等发达国家接近的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初级阶段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就其时间来说,更重要的是就小康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它不仅是一种量的积累,更是一种质的飞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将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也会一步一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而人口已有12亿到12.5亿,那么就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到一万二千亿美元了,这样的国家不多。2001年底,中国大陆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6万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约合11587亿美元,经济实力排在世界第6位。我国已从90年代初期的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邓小平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15亿人口,人均达到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6万亿美元,属于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世界占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同时,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阶段。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状况的反映;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更进一步讲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康社会仍然是发展程度比较低的阶段。邓小平曾经说过,将来到了小康社会,“国也不算富,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他还强调,再过50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还是在几十名以下”。这个论断是实事求是的。据统计,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日本也已经达到4万多亿美元,而我们只有11587亿美元,我国G DP总量分别相当于美、日G DP总量的11.3%和27.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更大,1999年美国人均G DP为34047美元,而日本为人均35567美元。即使到了本世纪中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会有较大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无法与这些国家相提并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些所谓“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将很快超过日本、赶上美国”等论调都是无稽之谈。必须看到,虽然我们已经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在社会发展阶段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不发达”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它不仅表现在生产力上,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也就是说,即使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自然、人文等各方面条件千差万别,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2000年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个省市区小康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小康实现程度不到80%。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到2000年,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三分之二的人过上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据全国总工会统计,目前全国生活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职工有1828万人。在农村,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国家贫困标准)的贫困人口为3000万。200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如按当年汇率计算,还低于国际上公认的贫困线每人每天1美元的水平。江泽民同志指出:“扶贫开发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说,贫困问题会伴随着小康社会的始终。以上情况说明,由于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进入小康阶段时间会不一样,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也不会完全一致,是一个非平衡协调发展的过程。

  我们要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线、方针、政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从国情出发,从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出发,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群众拥护,生产力就会较快发展,各项事业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如果离开中国的国情,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现实、超越阶段,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各项事业就会受到挫折。现在不少东部及沿海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大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已经提出迈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条件差,困难多,现有小康社会的水准客观上要低一点,还有一个保持和加快发展,迎头赶上问题。我们应该正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非平衡协调发展的过程,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使中西部地区加快速度,使全国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能逐步趋于平衡,东部地区要增创新优势,先发展起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地区经济格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避免两种倾向:看不到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有可能又有必要集中力量办一些推进现代化的大事,是不对的;忘掉我们的基本国情,以为不应实行或者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也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增强紧迫感,树立忧患意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王心富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