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建设先进文化和建设小康社会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用殷实富足的小康社会来激励和引领先进文化的建设,用昂扬奋进的先进文化来推动和擎托起小康社会的建设,应该说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征和重要论点。这一重要论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的科学性,又内蕴着深刻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先进文化: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小康”,源起于《诗经》,意在讲衣食无虞的安康生活。然而在今天,经过时代精神的熔铸、改造和升华之后,“小康社会”已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标志,成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极富魅力而又激动人心的口号和目标。
小康社会不只是个经济概念,也不只是具有经济的意义和经济的内涵,它是用中国风格、中国语言表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包含着政治的内容,也包含着文化的内容,既含纳着物质文明建设,也含纳着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全面完整的范畴。党的十六大报告,之所以突出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所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阐述小康社会的建设,就是因为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本身就是全面完整的事业。显而易见,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理所当然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题中应有之意。
文化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天然本能的一部分,文化建设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果把文化置于人的视野之外,把文化建设置于社会的视野之外,可以肯定地说,人的发展必然是畸形的,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是残缺不全的。
尤其是我们憧憬向往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这就决定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更加自觉地重视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追求的目标,不用说也是我们小康社会追求的目标。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创造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条件,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作为奠基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小康社会,不仅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而且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用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先进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优势和显著特征,自然也是我们小康社会建设的政治优势和显著特征。只有建立在充裕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精神文化条件之上的小康社会,才是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也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小康社会。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总体上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的辉煌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正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社会经济与政治、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已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发展的,今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意愿,意义十分重大。”并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准备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建设和提升小康社会的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发挥出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优越性的优势。
已有的所有经验说明,落后不仅仅是经济的贫困和生活的困苦,现代化也不仅仅是摩天大楼、波音飞机、奔驰汽车、高速公路、豪华宾馆等等。如果把认识局限在狭小的视野之内,眼睛只盯在经济建设上,忽视和失落文化建设,偏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不可能进入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这一点,一定要有足够的清醒认识。轻视和忽视文化建设,轻视和忽视对旧意识旧习俗旧文化的荡涤,经济建设也必然会遇到出乎意料的困惑和困难,四处受阻、举步维艰。文化建设不能和经济建设取得同步,先进文化得不到弘扬,社会生活就必然呈现出一种极不协调的画面: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文明与野蛮交织并存,表现为一种极不健康的畸形病态。不少有识之士指出,“经济指数的增长并不等于发展”,“落后和不发达,不仅是经济状态,也是文化状态”,这些见解应该说是深刻的、富于远见的。不仅用经济指标,而且更注重用人文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达与否、先进与否,正在国际上成为通行的普遍观念和做法,这足以说明精神文化的重要和力量,说明精神文化在增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谋求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应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更加自觉的认识,理应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在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之后,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要清醒的看到,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还有一些地方的群众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还任重道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小康水平来说,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不可多得、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要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使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用经济规律、经济手段、经济措施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仅仅有这些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催生、孕育、培养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民族精神,以此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拓展。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强大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文化的先进性,不仅体现于为社会生产丰富多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先进文化的沐浴、熏陶、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我们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群众,武装头脑,指导和统领各项工作,这对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建设小康的道路,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掌握了不少规律性的认识,但在我们面前仍有很多不熟悉甚至陌生的领域,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弘扬先进文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和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现在,我们的思想观念比起以往来说,变化很大,进步很大,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深刻的多,也全面的多。但是,思想政治领域中的先进文化建设并没有终结,任务仍然很艰巨。要看到,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适应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适应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观念和做法还有不少。更要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半封建半殖民地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意识、旧习俗的影响还根深蒂固,等级宗法观念、家长制的“一言堂”作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还有市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西方社会的腐朽思想和糜烂生活方式也会乘隙而入。所有这些势必侵蚀人们思想、破坏人们信念,涣散人们斗志,纠缠、干扰、阻碍人们前进的步伐,阻碍小康社会的建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像十六大报告所指出那样:“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
二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克服困难和风险的精神力量。正像我们取得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一辉煌成就要克服许多艰难险阻和风险一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我们要有经济、政治、组织、行政等方面的应对措施和办法,要做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但一个基本前提则是,必须首先要有战胜困难和风险的信心、决心、勇气和意志力。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历史中形成并经过革命、建设、改革时代风云改造和升华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制胜法宝和政治优势。我们之所以战胜外部敌对势力的封锁、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使“两弹一星”上天,之所以战胜97年亚洲金融危机、98年特大洪水以及其他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之所以取得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推动、在于民族精神的激励和支撑。现在我们尽管有了一定水平的小康生活,尽管财力、物力、综合国力比以前雄厚强盛的多、条件好的多,但要看到,我们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不短的路程,离发达国家也还有不小的距离,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风险还会有不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丰富、发展、弘扬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用昂然奋发的民族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由此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三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环境。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这在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中是绝对不能失落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展开的,伴随着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开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伴随着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始终贯穿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和冲突、各种难点和热点会不断出现,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协调经常发生。实际问题的产生,当然要靠实际的措施来解决,但同时也离不开思想道德的教育和疏导。我们必须像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三个代表”的要求出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确立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标准。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那么,就一定会减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即使矛盾和冲突出现了,也会容易解决。依靠先进文化建设,创造互助和谐、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毫无疑问会有力地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小康社会的智力支持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智力因素,这主要体现在科技教育方面。在人类历史上,科技教育从来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智力杠杆。每一次的科学技术发明和推广,都导致生产工具的大变革、社会生产的大飞跃,甚至整个社会划时代的前进。亘古至今,相延几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惊人的,改造自然的足迹远至太空和海洋,小到粒子、质子、染色体、基因,应该说人自身的体力变化微乎其微,关键就在于科技的作用、智力的作用。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创造奇迹的“第一生产力”。农业时代主要靠体力和经验,工业时代主要靠机器和资本,知识经济时代靠得就是科技和智力,这已成为普遍的共识。谁拥有科技发展的主动权,谁就拥有了综合国力竞争的主动权,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的作用同样如此。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是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可以这样讲,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是明天的科技。没有教育,就没有经济,就没有科技;教育落后,经济必然落后,科技也必然落后。不少人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失掉教育,就失掉了希望、就失掉了未来,甚至失掉了存在。应该说,这种真知灼见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必须把科技教育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所在、力量所在、成功所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要改变我们低水平的小康生活,首先要改变我们低水平的科技状况。我们把科教兴国确定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就是因为看到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在改革开放短短的20多年间取得巨大成就,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根本原因也在于科技教育的进步和贡献。我们是在近13亿人口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历史给定的客观条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多地少,这也是历史给定的客观条件。历经艰苦努力,我们已经解决了近13亿人口吃饭温饱问题,这是历史性的成绩,其中,科技的贡献是巨大的。要在有限的耕地之下,继续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出路还得要靠科技。此外,我们要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历史转变,彻底改变几亿人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搞饭吃的落后局面,从根本上讲也在于靠科技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抓住正在兴起的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机遇,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国民经济质量和竞争力,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同样要建立在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
还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科技教育还没有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尽管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采取加快发展科技教育的很多措施,科技教育也有了超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但还不能说已经从总体上改变了落后的状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包括技术、教育在内的先进科学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是社会生产力自身发展的成果,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作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关键看掌握在谁手里,看掌握科学技术文化的人所具有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精神境界。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还处于领先地位,信息、电子、生命、新材料、宇航空间等领域的科学技术还比较先进。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大胆地拿来和引进,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加以学习和借鉴,只要认真地去做,建设先进文化的步伐一定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也同样一定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