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现代发展理念与中国式发展道路的有机结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努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在于必须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既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本质特征。在经济建设上,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在政治建设上,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建设上,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合作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在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更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在自然界对人类一次又一次的惩罚面前,开始怀疑和反思人类以往走过的发展道路,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样一种新发展观,使得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或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就要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的代价。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有发展道路。因为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给我们及子孙后代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除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外,党的十六大报告还强调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一要选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二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其中包括: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在于必须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如果我们将现代发展观进一步加以抽象,那么可以认为,西方第一代发展观是把发展看作“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第二代发展观是把发展理解为“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过程”,第三代发展观是把发展理解为“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过程”,强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哲学高度和深层看可持续发展理论,其中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而国际学术界比较一致的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也不仅仅是以经济起飞、技术发展、体制完善等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而且要包括以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为主要内涵的人自身的现代化。据2000年国内一比较权威的“综合国力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显示,按经济、军事、科技教育、资源等要素构成的综合国力的强弱,中国当时排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之后,列第七位,其中一些要素如资源、经济等的排名还要靠前一些。但这个报告中的数据同时显示,我国与上述几个发达国家相比,最弱的是科教水平。同年发表的另一份关于我国现代化程度的研究报告,其中的相关数据也很耐人寻味。报告说,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英克尔斯于20世纪60年代曾提出实现现代化的10项指标,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非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比重、人口净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多少人有一名医生、成人识字率。报告指出,我国在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多少人有一名医生、成人识字率3项上,达到了现代化标准。在未达标的指标中,差距最大的是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的比重。这项指标的现代化标准是12.5%,世界120个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8%,而我国只有4%。我国在发展和现代化方面的这些差距,促使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民族总体素质的提高,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不仅是吸收和借鉴了当代发展理论的成果,更主要的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产党宣言》发表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恩格斯的那句名言在世界广为流传:“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丰富和发展,将彻底否定资本对劳动的异化,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一个在不同发展阶段包含有高低不同的实现程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社会就要努力促进、不断推进,才能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所以,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就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要在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又郑重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全民族“三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形成“三大体系”(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发展,而发展要打破旧模式,开拓新思路。可以肯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