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费水平?按照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它可以用人均多少粮食、猪肉、食油等实物来表现;也可以用人均消费额多少元等货币来表现。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同样一种消费品,质量差别很大,价格差别很大,消费水平也就差别很大。而更广义的消费水平则更是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
从以上所有这些关于社会消费水平的定义来看,说明社会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因此,衡量社会消费水平的指标也就不能只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而是要用一个综合的社会指标来衡量。那么,如何衡量社会消费水平的高与低呢?根据社会消费水平所包含的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综合各种因素对其进行评价。
(一)收入量。衡量社会消费水平的高低或升降,首先与一国居民的收入量的变动有关。居民的消费水平直接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因此,研究消费水平,就必须分析居民的收入状况,分析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发展变化。然而,研究居民的收入量,我们也不能只考虑居民货币收入或名义收入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物价的变动,考虑居民实际收入和购买力的变动。
(二)实物消费量。实物消费量是衡量社会消费水平的传统方法之一。我们可以用平均每个居民的各种实物消费量来衡量消费者已经达到的消费水平,用这些实物消费量的增加或减少来表示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或下降。
(三)劳务消费量。劳务消费量是作为实物消费量以外的用以反映社会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的劳务消费量(劳务消费中,包括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教育的费用、旅游的费用、文化的费用,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和个人服务的费用)越大,一般意味着社会消费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四)闲暇。闲暇就是指业余时间。一周工作40小时与一周工作36小时相比,如果一周收入总数相等,并且是在同等劳动强度条件下,那么,后一种场合的生活水平就高于前一种场合。
(五)健康状况。在考察社会消费水平时,应该把居民的健康状况这个因素考虑在内。衡量的指标有国民的平均寿命率、成人生病率、婴儿生长率等。
(六)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主要衡量的是人们生活的舒适程度,便利程度,以及人们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
(七)产品质量。消费品质量,也应该包括在社会消费水平之内。如果产品质量好,价廉物美,居民得到实惠,消费水平就会高些;反之,则会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同理,如果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多,就必然会使消费水平的提高大打折扣。
(八)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对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对人的消费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关系极大。
由此可见,社会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生态需求的满足程度。有关专家经过系统研究论证认为,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发展子系统、文教卫生发展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在经济发展子系统中应包括人均GDP、出口商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居住条件、营养结构、社会信息化程度等指标体系;在文教卫生发展子系统中应包括每百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每千人口病床数、大学生粗入学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增长率、高中教育普及率等指标体系;在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应包括城市化率、收入分配公平度、公民对政府的满意率、财政供养比、可持续发展指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体系。因此,研究社会消费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我们不仅要研究狭义的消费水平,而且要研究广义的消费水平,更应该研究消费质量,研究全面小康社会的统计评价体系。
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全面小康社会的统计评价体系,目的是要探讨提高广大居民消费水平的途径,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促进消费水平的合理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要提高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大大增加中国国民的收入;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高广大居民的消费率;努力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均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速发展消费资料和劳务的生产;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并充分利用自由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初步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