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小康社会的文化内涵

2003-05-01 00: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说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果放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不会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与深圳,可能会有认识上的差异。一种观点就认为,广东与深圳,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了,已经“小康”了,还提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的目标是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有鉴于此,必须要正确理解和全面领会小康社会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任务,正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作出的宏伟决策。第三步战略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广东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要率先进入小康社会,所以,就广东和深圳目前来讲,只能说是接近小康社会的门槛,而不能说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了。在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面前,广东与中西部省份相比只在于未来进入小康社会的时间和速度的问题,是早和晚、快与慢的差别。

  说我们与小康社会的差距,关键还在于能否全面理解和把握小康社会的内涵。“小康”最早的含义是丰衣足食,主要是指走出温饱线以后的相对富足的状态,有衣食住行等等基本生活层面的指标。但从“小康社会”而言,就绝非只是经济方面的含义,其中还有政治、文化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发达的民主政体,没有积极的文化参与,没有活跃的公共空间,没有充分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资源保障,就根本说不上是小康社会。这些经济之外的指标对建设小康社会同样重要,同样不可或缺。

  从广东和深圳来讲,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有非常充足的经济基础了。在GDP的数量和人均收入等方面,广东和深圳已经全面接近甚至局部达到了小康社会的要求。而要建设小康社会,首要的是经济因素,经济上不去,收入在低水平徘徊,甚至连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其他的就都谈不上。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从另一方面,经济实力雄厚,政治特别是文化的发展就有了一定的依托,从现代世界的发展来看,资源主要还是向富裕地区聚集,并面向城市形成强劲的流效应。但是,仅仅有经济还是不够的,从社会全面发展而言,广东和深圳还有诸多不如意之处。特别是在文化方面,还相对滞后,与广东经济在全国的地位还不相称。无论是文化资源的汇聚,还是文化人才的集中,或是文化影响的扩散,都远远比不上相应的经济指标。

  正是意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省委在实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广东要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不仅要成为经济强省,也要成为文化大省,这正是在全面理解小康社会内涵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而深圳市委之所以也把文化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并作出文化立市的决定,正是响应省委的号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推出的创新之举。文化实力的强弱,将最终决定深圳能否实现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广东时所提出的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社会逐步迈向文化扩张时代,小康社会的文化内涵也有了丰富的指向性,包括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诸多内容。因此,不仅要全面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还要全面理解小康社会的文化内涵。从小康社会这一较高的起点而言,文化内涵总体来看可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小康社会应该是学习型的社会,有尊重知识,崇尚文明的风尚;应该是教养化的社会,道德水准比较高,有较强的公共意识,讲究诚信、遵纪守法;应该是美学化的社会,艺术素养比较高,审美能力比较强。

  二是公民文化权力的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充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包括文化享受的程度、文化参与的程度和受教育的程度,要使文化最大限度地进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使文化成为不可须臾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并通过文化造就家园感和归属感,认识公民应有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对发达。小康社会的文化供应系统和流通系统应当快捷、便利、丰富和完善,包括要有完备的文化设施群落,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安排,运转高效的文化行政体系以及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四是文化生活质量的总体提升。随着小康社会的加快建设,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必然趋势。这与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建设要求也是相一致的。这其中包括高雅艺术活动的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和知名度的文化节庆,较高层次的艺术教育等。

       当然,小康社会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总起来讲,对这种文化内涵的理解必须体现人的尺度,要以人为本,要落实在文化与人的主体性建构的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中。因此,理解小康社会的文化内涵,推进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是广东和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和必然使命。


作者:尹昌龙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