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现在算起就十年的时间了。所以,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意在击鼓奋进。
2000年的时候我国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经过前一个十年的发展,我国小康社会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可是,在看到成绩并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初级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平均小康不是全部小康。我们一般使用“人均”这一概念进行小康社会的描述。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人民群众的整体财富也得到了很大的抬升,收入水平也不断增加,使用“人均”这一概念进行小康社会的描述是有充分事实基础的。但是必须注意到,平均数固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平均数也可能会掩盖很多问题。在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片面地使用平均数会产生一些误导。比如,我国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但处于平均数以下的农民却占了一半多。所以当我们说总体小康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是大部分的“总体”还是小部分的“总体”。
——数字小康不是现实小康。恩格尔系数,即家庭用于食物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是小康社会很重要的指标。一个社会的恩格尔系数如果降至50%以下,则标志着这一社会已进入小康社会。如果我们单从数字来看,这些年来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下降很快,确实是好现象。但结合我国目前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我们必须深入问一声,恩格尔系数是自然下降还是不得不下降。所谓自然下降,就是指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即使饮食水平不断提高,但用于食物的支出在全部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少;而不得不下降,则是指由于家庭还有其他支出是相当刚性,以至于饮食水平只能停留于较低水平,节约出来的钱用于其他支出。现在一些群众面对日益攀升的住房价格、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未来不能确定的养老费用等等,只能克制自己的饮食水平。这种情形导致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实在不是可以让我们乐观和轻松的,这样算出来的小康也不是现实的小康,而是数字误区。
——经济小康不是全面小康。我国小康目标的各类指标中,经济指标的实现率比较高,而其他指标的实现率就相对差一些。这就表明目前的小康主要还是经济小康。固然经济小康是其他一切小康的基础,但基础毕竟不是全部。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前,人民群众可能对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的感受不明显和强烈。可是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政治参与方面的要求也相应增长,不再仅仅满足于经济小康,对于文化小康、社会小康都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还包括工作条件、健康状况、社会关系、政治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等。
——社会成本消解个体小康。小康社会的建成固然要以提高社会个体的财富为主要目标,但社会环境的相应跟进也必不可少。否则,个体财富中要拿出很大一块支付本不应该支付的社会成本,会无形中将好不容易提高的社会个体的财富消化掉。这就提醒我们,在实现小康的过程中,社会公共服务一定要跟得上。没有相应的公共服务水平,没有相应的社会建设,个体的小康水平是要大打折扣的。